香苏饮。(三十五)二陈汤。(八十二)一外感风寒。咳嗽颇久。每呛。两胁牵痛发热者。或寒热往来者。宜逍遥散。倍柴胡。加半夏干姜各一钱半。五味子一钱。(四十八)一夏月伤暑。咳嗽自汗。口渴小便赤短。宜六一散。滑石六钱。甘草一钱。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各一钱。水煎服。
一秋间伤秋金燥气。皮毛洒淅恶寒。寒已发热。渐生咳嗽。咳嗽不已。渐至泻利。宜泻白散二剂。合为一剂。去粳米。加黄芩阿胶各一钱五分。干姜一钱。五味子细辛各五分。水煎服。此方加减。庸医必骇其杂。能读孙真人书者。方知从五味子汤麦门冬汤二方得来也。(八十六)以上咳嗽。治之失法。多至吐血痨伤。
咳嗽虚症方属性:一痨伤之人。土气日虚。不能生金。每至咳嗽。惟补其中土。则百病俱愈。宜六君子汤。加干姜一钱五分。五味子细辛各八分。水煎服。方中虽有人参。久咳肺燥之人。不忌也。(二)一久嗽不已。时见喘促者。是肺肾俱虚。天水不交之症。宜附子理中汤。加茯苓四钱。细辛五味子各八分。阿胶天门冬各三钱。(一百零七)一咳嗽虽为肺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肾。肾具水火。水虚者滋之。宜猪苓汤。服四五剂后。即服六味地黄丸。加蛤蚧麦冬五味。火虚者温之。宜真武汤。去生姜。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四五剂后。即服桂附地黄丸。数方俱以利水为主。若读张景岳书辈必谓补肾不可利水。
求正录中有实漏卮之喻。而不知咳嗽必挟饮邪。标在肺而本在肾。天不连地而连水也。今于水道一利。则上焦之水饮。亦必下行。源流俱清。咳嗽自愈。经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但得三焦气化。水道通决。则云行雨施。乾坤有一番新景象矣。
一经云。肺恶寒。又云。形寒饮冷则伤肺。仲景不用人参。以参之性微寒也。然此为新病而言。若久嗽之人。肺必干燥。且以多咳而牵引诸火而刑金。人参又为要药。如病在金脏者。宜清燥救肺汤。如病在水脏者。宜琼玉膏。
一实症不可妄用虚症诸方。恐留邪为患也。而虚症。定不可废实症诸方。以咳嗽必有所以致喘促属性:喘者。气上冲而不得倚息也。有内外实虚四症。宜与痰饮咳嗽参看。外则不离乎风寒。
内则不离乎水饮。实则为肺胀。虚则为肾虚。宜分别治之。脉宜浮滑。忌短涩。一外感风寒。及伤暑伤燥。方治详于咳嗽门。不赘。一水饮之病。小青龙汤为第一方。若支饮内痛。亦可暂用十枣汤。如因支饮满而气闭。
气闭则呼吸不能自如。宜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今人畏不敢用多。致因循误事。一咳而上气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脉浮大者。用麻黄三钱。生石膏四钱。半夏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一钱五分。大枣二枚。水二杯半。先煮麻黄去沫。入诸药。煮八分服。日二服即愈。名越脾加半夏汤。或咳嗽甚而烦躁者。小青龙。加生石膏四钱。一肾虚气喘。方治详于咳嗽门。不赘。一黑锡丹。为气喘必用之药。宜预制之以备急。
一喘症。起于七情气逆者。宜四磨饮。起于痰喘胀满者。宜苏子降气汤。二方为喘症之良方。四磨饮。(二十九)苏子降气汤。(二十七)一圣济总录云。枸杞汤治气短。方用枸杞四钱。姜枣水煎服。又云。紫苏汤治卒气短。
方用紫苏四钱。陈皮一钱。枣二枚。水酒各半煎服。按二方同治气短。何以彼此悬殊。而不知一治肺。一治肾也。肺主出气。皮毛为肺之合。风寒客于皮毛。则肺之窍道闭。窍道闭则出气不利而短。故用紫苏陈皮之辛以开之。书中卒字一字大有意义。肾主纳气。肾虚。则吸气不能归根而短。故用枸杞之补肾精以填之。与八味地黄丸同意。但任专则效速。所以舍彼而用此也。
过服辛燥等药。喘促愈盛者。可用贞元饮。然为缓剂。若痰多喘甚者。大忌之。
一喘气诸家之说最杂。近有张心在之论。深合鄙意。余所以数千里而神交之也。心在云。
第1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