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神会禅话录>第4章

第4章

经中“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种种运为世间,不於事上生念,是定慧双修,不相去离。定不异慧,慧不异定,如世间灯光不相去离。即灯之时光家体,即光之时灯家用。即光之时不异灯,即灯之时不异光。即光之时不离灯,即灯之时不离光。即光之时即是灯,即灯之时即是光。定慧亦然。即定之时是慧体,即慧之时是定用。即慧之时不异定,即定之时不异慧。即慧之时即是定,即定之时即是慧。即慧之时无有慧,即定之时无有定。此即定慧双修,不相去离。后二句者,是维摩诘默然直入不二法门。
为知识聊简“烦恼即菩提”义。举虚空为喻:如虚空本无动静,明来是明家空,暗来是暗家空,暗空不异明,明空不异暗,虚空明暗自来去,虚空本来无动静。烦恼与菩提,其义亦然。迷悟别有殊,菩提性元不异。
经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知无住“心”是观。过去诸佛心,亦同知识今日无住心无别。经云: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无住。
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何以故?为众生心中各有佛性故。知识,起心外求者,即名邪求。胜天王般若经言:
“大王,即是如实。”
“世尊,云何如实?”
“大王,即不变异。”
“世尊,云何不变异?”
“大王,所谓如如。”
“世尊,云何如如?”
“大王,此可智知,非言能说。离相无相,远离思量,过觉观境,是为菩萨了达甚深法界,即同佛知见。”
知识,自身中有佛性,未能了了见。何以故?喻如此处,各各思量家中住宅,衣服,卧具及一切等物,具知有,更不生疑。此名为知,不名为见。若行到宅中,见如上所说之物,即名为见,不名为知。今所觉者,具依他说,知身中有佛性,未能了了见。
但不作意,心无有起,是真无念。毕竟见不离知,知不离见。一切众生,本来无相。今言相者,并是妄心。心若无相,即是佛心。若作心不起,是识定,亦名法见心自性定。马鸣云:若有众生观无念者,则为佛智。故今所说般若波罗蜜,从生灭门顿入真如门。更无前照后照,远看近看,都无此心。乃至七地以前菩萨,都总蓦过。唯指佛心,即心是佛。
经云:当如法说,口说菩提,心无住处;口说菩萨,心唯寂灭;口说解脱,心无系缚。向来指知识无住心,知不知?
答:知。
菩萨经云:此是第一义空。若三处俱空,即是本体空寂。唯有中道亦不在其中。中道义因边而立。犹如三指并同,要因两边,始立中指;若无两边,中指亦无。经云:虚空无中边,诸佛解脱法身,亦如虚空无中边。知识常须作如是解。
今将无上道法分付知识,若领此语,六波罗蜜,恒沙诸佛,八万四千诸三昧门,一时灌入知识身心。维摩经云: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不可以身得”,心不在外;“不可以心得”,身不在内;“寂灭是菩提”,中间无处所;“灭诸相故”,一切妄念不生。此照体独立,神无方所。
知识,当如是用。
得上根上智人见说般若波罗蜜,便能领受,如说修行。如中根人,虽未得,若勤咨问,亦得入。下根人但至信不退,当来亦能入大乘十信位中。
只如学道,拨妄取净,是垢净,非本自净。华严经云:譬如试巾有垢,先着灰汁,然后用清水洗之。此虽得净,未名为净。何以故?此净为因垢得净,犹故不净。维摩经云: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
知识,非用心时,若有妄起,思忆远近,不须摄来。何以故?去心既是病,摄来还是病,去来皆是病。经云:诸法无来去,法性遍一切处,故法无去来。若有妄起,即觉;觉灭即是本性无住心。有无双遣,境智俱亡。莫作意,即自性菩提。若微细心,即用不着。本体空寂,无有一物可得,是名阿耨菩提。维摩经云: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菩萨光戒光,亦复如是。自性空寂,无有形相。
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
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敬礼初发心。
初发已为天人师,胜出声闻及缘觉。
如是发心过三界,是故得名最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