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是非直视也。此为内实也。可用大承气汤、大柴胡汤下之。直视为不治之疾。目中不了了。为可治之候。二者形证相近。其为工者。宜熟视之。
郁冒:伤寒郁冒。何以明之。郁为郁结而气不舒也。冒为昏冒而神不清也。世谓之昏迷者是也。郁冒之来。皆虚极而乘寒。则有之矣。经曰。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又曰。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
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是知因虚乘寒。乃生郁冒。金匮要略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又曰。产妇郁冒。
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坚。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
即此观之。郁冒为虚寒可知矣。又或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又为死证。盖谓其虚极而脱也。观其郁冒。幸无忽焉。
卷中篇名>动气:伤寒动气。何以明之。动气者。为筑筑然动于腹中者是矣。脏气不治。随脏所主。发泄于脐之四旁。动跳筑筑然。谓之动气。难经曰。肝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心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肺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肾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是脏气不治。腹中气候发动也。动气应藏。是皆真气虚。虽有表里攻发之证。即不可汗下。经曰。动气左右。不可发汗。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是发汗而动肝气者也。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
虽有身热。卧则欲蜷。是下之而动肝气者也。动气在上。不可发汗。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是发汗而动心气者也。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是下之而动心气者也。动气在右。不可发汗。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是发汗而动肺气者也。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是下之而动肺气者也。动气在下。不可发汗。汗则无汗。心中大烦。
骨节苦痛。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下。是发汗而动肾气者也。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是下之而动肾气者也。且脾内证。当脐有动气。经特曰脐之四旁动气。不可汗下。独不言脾候。当脐有动气者。以脾居中州。为胃以行津液。发汗吐下。独先动脾。况脾家发动气者。讵可动之也。所以特不言之也。伤寒所以看外证为当者。盖不在脉之可见。必待问之可得者。发汗吐下。务要审谛。举此动气。类可知矣。
自利:伤寒自利。何以明之。自利者。有不经攻下。自然溏泄者。谓之自利也。伤寒自利多种。须知冷热虚实。消息投汤。无致失瘥。杂病自利。多责为寒。伤寒下利。多由协热。
其与杂病有以异也。表邪传里。里虚协热则利。不应下而便攻之。内虚协热遂利。
是皆协热。已又合病。皆作自利。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黄芩汤主之。阳明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大承气汤主之。三者皆合病下利。一者发表。一者攻里。一者和解。所以不同者。盖六经以太阳阳明为表。少阳太阴为在半表半里。少阴厥阴为在里。太阳阳明合病。为在表者也。虽曰下利。必发散经中邪气而后已。故与葛根汤以汗之。太阳与少阳合病。为在半表半里者也。虽曰下利。必和解表里之邪而后已。故与黄芩汤以散之。阳明少阴合病。为少阳邪气入腑者也。虽曰下利。必逐去胃中之实而后已。故与承气汤以下之。
是三者所以有异也。下利家何以明其寒热耶。且自利不渴属太阴。以其脏寒故也。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也。故大便溏小便自可者。此为有热自利。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此为有寒。恶寒脉微。自利清谷。此为有寒。发热后重。泄色黄赤。此为有热。皆可理其寒热也。凡腹中痛。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自利家身凉脉小为顺。身热脉大为逆。少阴病脉紧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
第1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