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伤寒论类方>第28章

第28章

当归四逆汤(十)
治利极神。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各三两)甘草通草(各二两)大枣(二十五枚)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十一)
当归(三两)甘草通草(各二两)芍药桂枝细辛(各三两)大枣(二十五枚)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渣,分温五服。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此四逆乃太阳传经之邪,而表症犹未罢,因阳气已虚,故用桂枝汤加当归和血;细辛温散,以和表里之阳也。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内有久寒,指平素言。必从问而得之,或另有现症,乃为可据。吴茱萸温中散寒,其性更烈。
按∶前四逆诸法,皆主于温,此二方则温中兼通阳和阴之法。下利脉大者,虚也。凡症虚而脉反大者,皆元气不固也。以其强下之故也。惟求所以致虚之故。设脉浮革,辨脉法篇云∶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因而肠鸣者,肠鸣亦气不通和之故。属当归四逆汤主之。
理中汤类十一
理中丸(一)
折三剂,每味三钱。
人参甘草(炙)白术干姜(各三两)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理中丸与汤本属一方。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急则用汤。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即欲作奔豚,桂枝加桂之法。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有干姜而复加生姜,知干姜不治呕也。下多者,还用术;术能止利。悸者,加茯苓二两;悸为心下有水,故用茯苓。渴欲饮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消饮生津。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此痛因气不足之故。《别录》云∶人参治心腹鼓痛。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此腹满乃阳气不充之故。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揭衣被。
桂枝汤之饮热粥,欲其助药力以外散;此饮热粥,欲其助药力以内温。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论》中又云∶呕吐而利,名曰霍乱。又云∶头痛则身疼,恶寒吐利,名曰霍乱。合观之,则霍乱之症始备,盖亦伤寒之类。后人以暑月之吐利当之,而亦用理中,更造为大顺散者,皆无稽之论也。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此热胜寒之霍乱。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汤主之。此寒胜热之霍乱。
按∶霍乱之症,皆由寒热之气不和,阴阳拒格,上下不通,水火不济之所致。五苓所以分其清浊;理中所以壮其阳气,皆中焦之治法也。
大病瘥后,喜唾,胃液不藏,兼有寒饮,久不了了,胃上有寒,当以丸药理之,当缓治之。宜理中丸。
真武汤(二)
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此即下利清谷之类,故去芍药加干姜;若热利,则芍药又为要药也,须审之。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太阳病乃桂枝症也,其发汗当取微似汗,则卫气泄而不伤营。若发汗太过,动其营血,大汗虽出而卫邪反内伏,所以病仍不解,观前桂枝汤条下服法,可推而知也。其人仍发热,表邪仍在。心下悸,下焦肾水因心液不足,随阳而上犯。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阳气泄则虚浮无依着;真武汤主之。此方钲伏肾水,挽回阳气。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以上湿邪之症。
此为有水气,水亦湿也。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此四症或有或无,方中加减法俱详。真武汤主之。此方因发汗不合法,上焦之津液干枯,肾水上救,以此钲肾气,治逆水,不专为汗多亡阳而设,治亡阳之方、诸四逆汤,乃正法也。
附子汤(三)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寒邪已微。其背恶寒者,当灸之。但背恶寒,则寒邪聚于一处,故用灸法。
按∶白虎加人参汤,亦有背微恶寒之症,乃彼用寒凉,此用温热,何也?盖恶寒既有微甚之不同,而其相反处,全在口中和,与口燥渴之迥别。故欲知里症之寒热,全在渴不渴辨之,此伤寒之要诀也。附子汤主之。此乃病已向愈,正气虚,而余寒尚存之证也。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此亦虚寒余症。
甘草附子汤(四)
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二枚,炮去皮,破)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即服桂枝汤。《论》中所云∶风湿发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能食汗出,复烦者,尚有余邪郁而未尽。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始。此言初服之始。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段形容风湿之状,病情略备。
桂枝附子汤(五)
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切八片)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按∶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但彼桂枝用三两,附子用一枚,以治下后脉促胸满之症。此桂枝加一两,附子加二枚以治风湿身疼脉浮涩之症,一方而治病迥殊,方名亦异,彼编入桂枝汤类,此编入理中汤类,细思之各当其理,分两之不可忽如此,义亦精矣。后人何得以古方,轻于加减也。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六)
白术(四两)甘草(二两)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附术并力,则逐水之功愈大。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