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之时喘者,三拗汤(方见前)加石膏、芽茶。喘而鼻干口燥者,白虎汤(方见前)最捷。若见于麻后,又宜清咽滋肺汤(方见前)以滋肺胃,白虎汤又为切禁。
故曰医不执方,治法在人耳。
气促、气促多缘肺热不清所致。初发正出时见之,清热透肌汤(方见前)。在正没、没后,清咽滋肺汤(方见前)。如喉中有痰,、而鸣者,热邪阻逆,不得发越也,见于初发正出之间,除热清肺汤。正没、没后见者,必邪热未透,或露风没早,余热内攻,而肺气受伤也,难治。
除热清肺汤、治麻疹尽透而壮热咳嗽,大便秘结。
石膏(三钱)、玄参(一钱)、生地黄(一钱)、麦冬(去芯,一钱半)、赤芍、栝蒌根、贝母(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温服。
喑、肺胃热邪为风寒所袭,不能尽达于表,咳盛咽伤,故喑,宜清咽滋肺汤(见前方)。若喑而肿痛者,射干消毒饮。然喑为麻疹之常,不可与痘喑比例。
射干消毒饮、治麻疹咳嗽声喑,咽喉肿痛。
射干、玄参、连翘、鼠粘子、荆芥(等分)、甘草(减半)水煎,温服。
搐、搐为痰热聚于心包,见于初发未透之时,清热透肌汤(方见前)加栝蒌仁、竹叶。没后见者难治,只宜轻清之剂调之,不可误用金石。痰诞壅盛者,一味栝蒌涌吐之。若搐无痰鸣,或自啮指者,非真搐也。此为正虚,不能主持,必死不治。
衄、衄者火邪炽盛,血随火载,上行而溢于鼻。麻疹初起是为顺候,其热得以开泄,不治自己。若衄之不止,或失血者,犀角地黄汤(方见前)加荆芥穗。正没及没之后仍不止者,四物汤(方见前)加茅根、麦冬,以滋降之。
谵妄、谵妄是热邪炽盛于心包。若发热正出时见者,为火邪内伏,不得透表而致,白虎汤(方见前)加荆芥、鼠粘子,甚则加麻黄以发越之。在正没、没后,并宜竹叶石膏汤(方见前)去半夏加生地黄以清解之。
切牙、痘证切牙有寒热之分。麻疹切牙皆为热例,乃阳陷于阴,故多发渴而手足热,喜饮冷者,麦门冬汤加丹皮;若手足不热,而反厥冷,喜饮热汤,此为热邪内亢,后必下血,咽喉作痛,痰鸣而死。即与白虎汤(方见前),多不可救。
麦门冬汤、治痘疹便实而渴。
麦门冬(二钱)、当归身(一钱)、白芍(钱半)、生地(二钱)水煎,温服。
唇燥、唇燥多属脾胃之热。淡而燥者,其热轻;赤而燥者,其热深;紫黑而燥者,热剧而重也。随轻重以清润之。
唇舌破裂、唇舌破裂者,心脾之火上冲也,其色必多深赤。初发、正出时见之,白虎汤(方见前)加芩、连、玄参、荆芥、薄荷。若正没、没后见者,为心脾俱绝,及紫黑枯燥,而血不活者,皆难治也。
口气、口气秽浊,乃热邪蕴隆于胃,清胃散加石膏、连翘、生甘草。其有臭不可闻者,此胃败也,不治。
若其人本有是证,不在此例。
清胃散、治胃中蕴热,中脘作痛,痛后火气发泄,必作寒热乃止。及齿龈肿痛出血,痛引头脑。
生地黄(四钱)升麻(钱半)、牡丹皮(五钱)、当归、川连(酒蒸,各三钱)为散,分三服,水煎去渣,细细呷之,半日再服。
犀角地黄汤专以散瘀为主,故用犀、芍。此则开提胃热,故用升、连。其后加味清胃,则兼二方之制,但少芍药耳。
舌胎、舌者心之苗,麻本火候,心属于火,故舌多有胎。白为肺热,黄为胃热,但当清解疏利,更参外证而为施治。纯黑为心绝。黑而湿者,热淫血分;黑而燥者,热淫气分,皆为危候。并宜白虎汤(方见前),湿者加生地,黄黑参燥者加麦冬、竹叶。黑色渐退者吉,不退者不治。
第2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