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已出而红肿大甚;宜用化毒清表汤。
化毒清表汤连翘、黄连、地骨皮、葛根、牛蒡(炒香,研细)、黄芩、知母、天花粉、山栀(炒)、玄参(各八分)桔梗、前胡、木通(各六分)、甘草、薄荷、防风(各三分)口渴加麦门冬(去心一钱),白石膏(、研三钱),大便涩加酒炒大黄一钱(二分)。
有毒瓦斯流注而成痢者,宜用清热导滞汤。
清热导滞汤黄连、条芩、白芍、枳壳(炒)、山楂肉(各一钱)、浓朴(去皮,姜汁炒)、青皮、槟榔(各六分)牛蒡子、当归、甘草、连翘(各五分)红多者加红花三分、地榆五分,秘涩甚者加酒炒大黄一钱二分。
孟介石曰∶痧疹属肺属火,系禀胎毒蕴积本经,亦因感岁气而出,发热五七日方得见形。初时咳嗽涕泪,目如含水之状,身体微汗潮润,则出最轻,若气喘鼻干作呕惊狂者最重。初见如芥子如米尖,再后成片,红色者轻,紫色者险,黑色者逆,不可视为泛常。死生虽由天命,岂可用药失序,致令夭亡。务宜辨寒虚实,察毒瓦斯浅深,庶人事始尽也。大抵初发热时,必当微表,见形即宜清凉。一种初起眼白赤红,声哑唇肿作渴,腰痛腹胀,人事不清,口鼻出血,烦乱狂叫不安,闭塞不出,即大凶候也。服大剂清凉解毒药后,若能现出者,或可得生。鼻内流血者重,口内流血者毒尤重。又一种初时失于清解,过于发热,以致后来元气虚弱,毒瓦斯停内,口鼻出血腥臭,骨瘦不堪,或生牙疳,身热不退,终成坏证,不可不慎。此证日出三次,三日九次为顺。总宜出透,毒瓦斯得净,即无他患。一种奶痧风疹,此类感风热而出,乃皮肤小疾,服疏风清热之药即愈,不在此痧疹中论也。
痧疹与痘疮不同,未见形并初见形时微表或可,如太过则胃气受伤,反令停毒攻肺,生痰作喘,以致闭塞难现。若服发表药而不出者,此热结在内,速宜清凉行利,则肺窍清而毛孔易开,痧疹乃现。今之愚夫愚妇,表痧痘多用樱桃、荔枝核、葱头等物。不知此数种性热,大不相宜。轻者服之转重,重者变逆。惟发表时只宜羌活、荆芥少加一二味,兼佐以连翘、牛蒡子、观音柳、紫草、石膏。此种实为专司发痧之药,其性虽凉,而能通肺达表,故不可少。
一种痧疹初起,四肢逆冷,乃火极似水之故,不可妄投热药。宜当利下清凉,痧现自然渐和也。
痧疹吐虫解虫,皆系热盛。大约吐者重,而解者轻。用药以清热为主,如黄芩、栀子、丹皮。若吐虫解虫在出痧之后者,可加乌梅一二,痧前则忌。
痧疹前后泻利,不宜用药速止。如泻黄红色,乃内有伏热,加黄连、黄芩、车前子可也。
痧疹后眼目赤红者,当用生地、菊花、决明子、蒺藜、归尾、柴胡、红花等味。一种痧后面色青白,骨瘦不堪,元气损伤,肝脾血少成痞,眼懒睁畏明,似害非害,宜服健脾肥儿丸,或服六味地黄丸,庶可渐愈。一切疏风治眼之药,万不可妄投。不但痧后当如此,凡小儿病后失调成疳疾痞眼者,俱当如此医治,养血健脾为主。倘大便泄泻稀白水者,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对证要药也。若泻黄水者,则又在热论,即不宜服此。
痧疹发热二三日或四五日末见形,疑似之间,用防风发表汤。
防风发表汤防风(五分)、干葛(八分)、红花(三分)、枳壳(七分,炒)、甘草(五分)、桔梗(八分)、苏梗(六分)、川芎(五分)、荆芥(六分)、当归(六分)、陈皮(六分)、杏仁(一钱,炒)、山楂肉(二钱)白水煎。
朱纯嘏曰;可去陈皮,加牛蒡子七分、连翘壳五分。
痧疹见形一二日,内服解毒快斑汤。
解毒快斑汤、托表凉解,活血化毒。
连翘(七分)、荆芥(六分)、防风(六分)、牛蒡子(六分)、生地(二钱)、蝉蜕(三枚)、归尾(六分)山楂肉(二钱)、桔梗(八分)、川芎(五分)、干葛(八分)、黄芩(八分,酒炒)、紫草(八分)白水煎,或加观音柳五分。
朱纯嘏曰∶此方可用,再加生犀角磨汁和药同服更好。
痧疹见形二三日内,色红烦躁,出不透快,宜服竹叶石膏汤。
第1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