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乡之夜》中,作者敏感的笔触游走于水波不兴的深潭,宁静的阴影,秧鸡鸣叫的田野,心融化于一片静谧与安详之中:
但愿此景常在,但愿此瞬永恒。
如果厄运不再惊动心灵,就像那影儿一样悄然移动;四处是这样寂静啊。
恰似人生不再出现震惊。
旅途坎坷,人生多舛,无法回避的惊扰与伤害使一个惶恐不安的灵魂对故乡的宁静气氛魂牵梦萦。
《火车》是鲁勃佐夫诗作中少见的例子,火车呼啸震动,铿锵轰鸣,风驰电掣,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强大力量。但是象征社会发展的力量与速度对作者来说却是个威胁,作者从它这里得不到激励与鼓舞,却只有深深的恐惧:
瞧,它闪耀着火红的独眼,飞奔向前行人,快把路让!
在一个错车站的板房旁,它有如妖精似的抓住我,带向远方!
这个强悍有力,不可抗拒的庞然大物裹挟、控制着主人公,使他也带着吼声和啸叫“向某处飞去”。只来得及对什么人喊声再见。他害怕这是倾覆前的疯狂,又以同行人众多来安慰自己,而内心始终忐忑不安。
鲁勃佐夫敏感而有才气,他的诗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寻求宁静与和谐,具有清丽自然,情景交融的民族风味。在寻常事物中寄寓对自身、对生命、对人生际遇的深沉思考,读来如细雨润物,使人心动神驰。他的诗不仅在苏联有众多的读者,而且已被译介到20多个国家,有广泛的影响。
8.阿尔布卓夫与家庭心理剧阿列克赛·尼古拉耶维奇·阿尔布卓夫(1908~1986)的创作以爱情、婚姻和家庭为主要题材,他在舞台上所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观察与理解,他对当代戏剧艺术形式的卓有成效的探索,使他的作品不仅赢得广泛的苏联观众,而且先后在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上演,1976年在英国甚至有35家剧院同时上演他的剧本《我可怜的马拉特》。
阿尔布卓夫的第一个成熟作品是《塔尼亚》,剧中的同名女主人公信守爱情至上,“爱就意味着忘我”的信条,息交绝游,并中断了在医学院的学业,同工程师盖尔曼结了婚,过起了“你和我,我和你”的小日子。她后来发现丈夫爱上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女人,为了成全他们,她带着身孕出走了。
她经历了孩子夭折,生活困厄种种磨难,树立起新的生活信念,成了矿区受人爱戴的女医生。她真切地感受到“只有工作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
并庆幸自己从狭隘的个人感情中获得了“解放”。
1954年完成的四幕八场正剧《漂泊的岁月》继续写人的精神解放问题。
维杰尔尼科夫大夫在病中得同学奥丽加的照顾,二人产生了爱情。但他已有家室,所以奥丽加悄悄上了前线。维杰尔尼科夫在后方专心搞科研,听说奥丽加负了伤,极感羞愧,也去了前线。他俩在德国不期而遇,患难与共,终于结合。战后回国,面对历尽艰辛,仍深深爱着自己的妻子柳霞,维杰尔尼科夫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奥丽加也为柳霞的忠贞和贤惠所感动,不愿夺人所爱,于是两人分手,维杰尔尼科夫与柳霞重新结合。理智规范了感情,个人的欲望、兴趣与情感纳入了社会责任、道德义务的约束之中。
《伊尔库茨克的故事》(1959)处理的仍是道德视野中的爱情婚姻问题,维克多喜欢瓦丽娅,却因为她名声不好而拒绝了她的求婚,谢尔盖一直悄悄爱着瓦丽娅,他俩终成眷属。瓦丽娅得到纯真的爱情和温馨的家。可是产后不久,谢尔盖却因抢救溺水者而牺牲了。维克多心灵受到震憾,接替了谢尔盖的工作,并鼓励和帮助瓦丽娅在集体副业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谢尔盖有个人生信条:“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这种利他主义使周围所有人的精神都得到了升华。
60~80年代,作者写了十几部作品,包括写青年人三角恋爱的《我可怜的马拉特》(1965)、《老式喜剧》(1975)、《残酷的游戏》(1978)、《女强人》和《有罪的人》(1984)。其中《我可怜的马拉特》在国内引起激烈争议,在国外却受到一致好评。1976年在英国竟有35家剧院同时上演此剧,英国该年度的戏剧节也被称为“阿尔布卓夫戏剧节”。
第5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