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军事> 西汉后半截儿>第3章
  插播一章,谈谈诏帝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曾经有人对于刘弗陵的继位提出了疑问,其中以吕思勉先生的《吕著中国通史》中的观点为代表。主要疑点如下:
  一是说武帝生平沉溺女色,是个多血质的人,一生行事,全凭一时冲动,安能有深谋远虑而去杀死钩弋夫人。
  二是说托孤的几个人不着调。霍光是一个左右近习之人,仅供驱使;上官桀亦只是养马之人;金日磾系匈奴体屠王之子,休屠王与浑邪王同守西边,因不肯降汉,为浑邪王所杀,乃系一个外国人,与中国又有杀父之仇。朝臣中即使无人,安得托孤于这几个人?
  三就是,时任卫尉王莽的儿子王忽事件。王忽是武帝朝的侍中,扬言道:“皇帝驾崩的时侯,我常在左右,那里有这个诏书?”
  他所指的诏书是指汉武帝因为逮着了一个想要行刺的侍中马何罗而封金日磾为秺侯,封上官桀为安阳侯,封霍光为博陆侯的事情。霍光听说了之后,立刻质问王忽的老爹王莽,王莽于是把王忽给毒死了。
  四是说昌邑王刘贺被废被立的蹊跷,原因不是荒淫无道这么简单。真实的原因是昌邑王在属国有自己的一班人马,继位后会严重动摇霍光在朝廷中的地位。因此才会把昌邑王废掉。而迎立在民间长大的刘病己是因为他在满朝之上毫无自己的势力,必然是一切惟霍光马首是瞻。
  五是说怀疑刘病己汉武帝曾孙这个身份的可信度。
  这几条里面,先说第一条,人身攻击太明显,而且估计也不会有几个人同意说武帝是个一时冲动且不够能力的人。光打匈奴就打了好几十年,再冲动得长点都一辈子了。说汉武帝不能深谋远虑,嗯,这个论点,实在不好说什么,大家自己去看《武帝纪》和《孝武本纪》吧。
  至于第四条,基本是不成立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刘贺继位正是霍光自己决定的。以霍光做事情的谨慎风格,在迎立刘贺之前不可能考虑不到这一点,那么刘贺就不会有这个古都长安一月游的机会了。换句话说,霍光不会愚蠢到把刘贺立为皇上之后才想起来原来刘贺还有自己的一大班人马会动摇到他在朝中的统治地位。于是乎,赶紧换一个。毕竟,废立皇帝这种事情可不会像换内裤那么简单。
  第五条实在是没法证明。在下曾经想可以从茂陵和杜陵里面各划拉点样本出来测测DNA,后来一想也不对。为什么?爷爷和曾孙啊,都隔了三代了,能测出什么来还真不好说。最后,无奈的想法,在下觉得我们还是有必要相信一下宗正的能力,毕竟人家位列九卿,主要就管皇家血脉这么点事,应该基本上还是能管明白吧…
  第二条和第三条就值得详细说一下了。
  从第二条说起。怎样的托孤大臣算是着调呢?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曰这个托孤大臣个人的成色;二曰当时汉帝国的形势需要怎样成色的人。我们看看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一些托孤事件及其结果。
  例子一,刘备托孤诸葛亮。这个没得说,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的灭亡,非诸葛亮人力可以挽回,且在诸葛死后。
  例子二,曹丕托孤司马懿。结果,天下改姓司马,曹家断后。
  例子三,后周柴荣托孤范质。
  满清也弄过两次托孤,都没有什么好结局,这里不细说。
  以上三个例子中的托孤重臣有几个共同点:都是朝中重臣;个人能力都比较强。从上面可以看出,托孤这种事情成功率还是比较低的。而且看来大部分的托孤重臣问题并不出在能力方面,而是容易出在忠诚方面。当然以上的例子全部在汉武帝之后,他没法从中吸取教训。然而以在下这点平常的IQ就能分析出来的结论。估计以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不用举例子也可以捣腾出点结论来。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武帝的挑选辅政大臣的第一个原则很清楚:辅政大臣的作用是帮助权力平稳地过渡到合法继承人手里。没说的,安全第一。也就是说,汉武帝在挑选辅政的人选的时候,忠诚可靠是第一位的。所以汉武帝挑选的这几个人,都是以他看来忠诚方面是没有问题的。
  关于霍光,金日磾和上官桀为什么被看作忠臣,参见区区在下在上一节里面的描述。况且,不要忘了汲黯曾经对对汉武帝的用人有过如此评价:“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如此看来,这次任命辅政大臣,也是符合武帝一贯风格的!
  另外一个原因就得从武帝末年的国内形势说起了。武帝末年汉朝的国内形势。四个字:不容乐观。
  诚然,汉武帝打匈奴是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汉武帝的好大喜功和连年征伐所需要的巨大财力把文景时代国家积累的财富消耗一空,而为了维持其庞大的财政支出,他所实行的掠夺型的经济政策已经使得西汉帝国国库空虚,民变四起。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不像现在,飞机导弹满天飞。靠得主要还是有血有肉的具备一定智商的有机物,例如人和马。
  当然,不管飞机道导弹或者壮丁马匹看到本质都是一个字:钱。
  三五十万大军,十万骑兵开出去的确是烟尘滚滚浩浩荡荡令人禁不住热血沸腾,但是热血没什么大用,撒到地上浇活不了一棵小树苗。
  管用的是用热铜水——浇的钱,这个道理武帝是明白的。
  但是文帝景帝积攒的那些个家底不几年就耗用一空了。武帝为了弄到钱,能用的招式基本都用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七种武器。
  招式一当然是向农民同志收的租,俗称皇粮。汉代绝大多数时间的农业税率是多少呢?说出来大家也许不信:三十税一。换算成百分比是3。3%,第一次看到这个比例的时候区区在下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是这确实是事实。汉武帝倒是没有动税率,不过三十亩地按照一百亩的产量做税基去算税…。
  招式二是赋。赋,通俗地说就是人头税。征税对象是所有的成年人和一定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武帝只动了其中的口钱部分,之前汉朝的惯例是未成年人7—14岁的才交口算,每年是20钱。武帝把征税年龄变成了3—14岁,税率变成了23钱。
  招式三是主要针对不同人群的财产税。
  其中针对商人的现金财产税,称为算缗,这是建立在商人个人自报自有财产价值的基础上。税率是“一贯千钱,出算二十”,也就是说税率为2%;
  二是针对包括商人、手工业者以及其他富裕阶层的财产税,称为占租。这个财产税的税率就比较高了:纯贸易商人和制造业商人,后者是每4000钱付一算。同样,对一般人的车征收一算,商人的车征收二算,所有长过五丈的船征收一算。
  看来武帝是那商人当长毛羊了,一缺羊毛就想起他们了。
  招式四是用钱赎罪。太史公就是因为家里穷,没钱赎罪才导致身受宫刑之辱,想来不由令人唏嘘不已。这一条的坏处显而易见,有钱基本可以为所欲为,除了犯谋反、乱伦等十恶不赦的罪行之外,基本都能用钱摆平。换言之,法律在金钱面前低下了它原本就不高贵的头。
  招式五是国家统一铸币。武帝之前,诸侯国是可以铸造钱币的。武帝时代中央收回铸造钱币的权力,从此之后的所有中央政府就再也没有放弃过这个权利。
  招式六是,发信用货币。比如弄张上林苑的白鹿皮,上面画点花纹,就拿来当40万钱使。弄点银锡合金,做成龙型啊龟型的艺术品来换钱。
  招式七,建立国有垄断企业。实行盐铁专营、酒类专卖。这个不用多介绍,本朝的国有垄断企业有多赚钱大家应当看得到。当然这第七条和第五条不同于其他条,个人认为对于汉代或者以后的帝国来说,都是利大于弊的。
  以上几条合成一套组合拳,武帝一用就是好几十年。
  西汉王朝是得踩刹车了,否则离翻车恐怕也不远了。
  汉朝或者说汉民族的幸运在于汉武帝是一个会反省的人。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汉武大帝刘彻同志向全国人民做出了深刻检讨,检讨书被称为《轮台罪己诏》。摘重要的几句列在这里:“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悻,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
  轮胎罪己诏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汉武帝承认说:“大伙,我错了,仗打得有点多,日子过得有点奢侈。”而在于汉武帝对于他在位前50年的政策做了总结,划上了一个句号,并对今后汉朝的整个政策定下了一个基本基调。
  用他的罪己诏里面的九个字可以概括: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汉帝国开始休养生息。
  从这个角度看,为什么桑弘羊这个武帝朝最重要财政大臣没有入选辅政大臣的行列就显而易见了:桑弘羊是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的倡导者和实施者,他的整体做事路数和风格与武帝的最后既定方针是不相符的。
  汉武帝需要一个能够保证这种平稳政策顺利实施下去的人。好儒学、谨小慎微的霍光无疑是最佳的人选。
  最难解释的就是第三个疑点。王忽的这番话,在《汉书》和《汉记》中都有记载,所以真实性方面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就是说,王忽确实说过这么一段话。
  不外乎两种可能:A、王忽说的是真话B、王忽说的是假话
  同志们先不要骂在下。听在下细细道来:
  选项A:先看王忽的身份,侍中,皇帝的近侍。因为他在事发现场目睹事实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他的话可信度也相对较高,他说的话是真的…额地神,那么霍光集团无疑制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政治骗局。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武帝赐给霍光周公负成王图这件事情,大家都没有异议。那么霍光的首辅地位已经确立,他何必再去伪造一个封侯的事情呢?做这件事政治风险太大。
  莽何罗案也是天下皆知的事情。武帝以三人在此案中立功将他们封侯,合情合理。
  好吧,如果这点理由说服不了你,那么请看选项B。
  选项B:王忽说的是假话
  首先从这段话的内容和语气来看,这不太可能是在什么正式场合说出来的。那么王忽这番话可能在什么场合说出来呢?
  可能性B1:
  一种可能是在酒余饭后的时候说出来的。大约类似于今天人们喝得小脑有点麻痹,感觉有点飘的时候脑袋一热吹那么两句:“想当初我在武帝朝的时候如何如何……”
  如果这样的话,在下只能说,王忽,你死得不怨……
  可能性B2:
  就是在平常闲聊的时候,换句话说,就是王忽很清醒的时候说出来的。简言之,他有意撒了这个谎。
  再看看王忽的家庭背景,王忽他爹王莽,也就是说,王莽即使不是坚定地站队在霍光一边,也是坚定地保持了合适的中立位置。
  以这样的家世背景,王忽不可能没有一点政治头脑。所以可能性B1的可能性不是很高。
  那么再看下可能性B2。
  以王忽的家庭背景推断他应该有不低的政治意识这一前提,再加上他明知道老爹是霍光一边的人还有意撒这个谎,为什么呢?
  答案有两个:一曰他脑袋锈逗了;二曰有人指使他说这些话。
  如前所述,在朝中霍光的资历虽然不算小,但是比他资历老势力强的还是大有人在的。他们很可能在这个时候从各个方面对霍光进行打击,进行舆论的污蔑当然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这是事实,那么他们应当是给了王忽一些政治许诺,否则王忽不会冒这么大的险做这件事情。
  如果是这样,霍光的处理也是简单明了,切中要害。霍光并没有正面去回应这种谣言,而是直接找王忽的老爹王莽理论,一下就从源头上把传言的事情摆平。结果如前所述,谣言随着王忽的死而终止。
  这样,霍光稳定了形势,也给幕后指使者他的政敌们一个下马威:我霍光不是好惹的。
  那么霍光的政敌们都有哪些呢?见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