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不寻常的女人叫做刘解忧。要说她虽然是皇亲国戚,可是日子并不好过。原因是因为刘解忧的爷爷刘戊参与了景帝年间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被平定,刘戊小命也就没有了。
刘解忧作为反贼家属虽然幸免于难,但是她们家难免处处受到朝廷的猜忌和排挤,这种滋味可想而知。
武帝太初四年,起先下嫁乌孙国王昆莫,然后又改嫁给昆莫的孙子昆弥的汉朝公主刘细君去世。武帝为了巩固与乌孙的合作伙伴关系,命年仅二十岁刘解忧和亲乌孙,下嫁乌孙国王昆弥。
先说说刘解忧的前任刘细君。
刘细君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建在武帝朝的淮南王谋反案中受到牵连自杀。所以刘细君和刘解忧的出身十分相似。
刘细君以罪臣之女的身份下嫁昆莫后,面对一个语言不通的外族老头。没有了汉朝的丝帛锦缎,睡得是毛毡;没有了汉朝的美味佳肴,天天吃烤牛羊肉沾盐巴。日子过得那个苦啊。
可是苦还没有到头。刘细君到乌孙还没有多久,昆莫觉得自己年纪太老,从优生优育的角度出发,要求刘细君嫁给自己的孙子军须靡。这个军须靡就是后来的昆弥,军须靡是他的名字。昆弥和昆莫都是王号。
这在乌孙人看来是很寻常的事情,对刘细君来说可接受不了:我怎么能刚嫁过爷爷,没几天又变成你孙媳妇了。所以就上书给汉武帝说明情况。武帝批示了四个字:入乡随俗。
刘细君只好郁闷地改嫁了。后来军须靡继位,刘细君为他生下一个女儿后,产后身体不适加上长久以来的忧愁,遂病死异乡。
这个可怜的汉朝公主生前常做诗歌抒发自己难归故土的悲愁,可惜她至死也没有达成她的诗句中“愿为黄鹄兮归故乡”的愿望。
如果刘细君是个多愁善感型的公主,那么刘解忧就属于豪气冲天型的。
与刘细君完全不通,刘解忧对于国家政局十分关心,也很理解和亲政策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所以她远嫁异国时,完全没有刘细君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凄凉,倒是有几分壮士出征的豪迈。
但是,没过几年,军须靡又挂了。由于军须靡的儿子泥靡年纪太小,就将王位传给他的堂弟翁归靡,并交待说:“等我儿子泥靡长大了,你得把王位传给他”。
还是老套路,刘解忧必须嫁给新任的乌孙国王翁归靡,号肥王。
刘解忧对于改嫁的事情并非没有心理障碍,然而她非常清楚自己的使命。作为汉朝的公主,她来到这里的目的就是为了安抚乌孙国,促进两国的关系。因此,不像刘细君,她很快调适了自己的心态,继续做乌孙国的国母。
也是上天眷顾,刘解忧与这个新任的肥王情投意合,夫妻恩爱。刘解忧为肥王一连生下了贵靡、万年、大乐三位王子和两位公主。肥王对刘解忧自然是宠爱有加,异常信任。
有了他们两夫妻的感情作保证,汉朝和乌孙的关系当然也是不断升温。
然而好景不长,有人对肥王和刘解忧琴瑟和谐的夫妻关系十分不满。您要说了,人家两口子关系好碍着谁了?
还真就伤了别人感情了。
别忘了,那会可不是一夫一妻制。
由于乌孙在西域属于大国,所以汉匈两方都想拉拢它。乌孙自然也是要一碗水端平,两边都不能得罪。
就连娶老婆这种事情,都要汉朝一个,匈奴一个,分别为左右夫人。
肥王和刘解忧天天如胶似漆的,那边的匈奴公主自然被冷落天天独守空房。时间长了匈奴公主自然要想娘家诉苦,一来二去的壶衍鞮单于就给惹怒了:这么冷落我们匈奴的公主,不是看不起我们大匈奴嘛!
于是壶衍鞮单于派兵攻打乌孙,要求乌孙国交出汉朝公主刘解忧。
女人之间向丈夫争宠弄到两国大打出手,这个匈奴公主也真是有两下子。
刘解忧一看这个状况,气不打一出来:“就你有娘家人是怎的?”不过气归气,个人安危是小,如果真让匈奴人打进来,汉朝这些年努力经营的与乌孙的密切关系就算是泡汤了。
于是她也上书昭帝:匈奴和车师合计乌孙,请天子发兵相救。
诏书上去之后,汉朝那边厉兵秣马积极准备攻击匈奴以解乌孙之围。可惜事不凑巧,偏偏昭帝病死了。
等宣帝继位后,汉朝才腾出功夫来解决这档子事情。马上派遣常惠去乌孙了解情况。当时乌孙已经被匈奴摁着打了不少次了。
刘解忧和肥王看汉朝还没有动静,着急了。上书给宣帝说:“匈奴已经接连发大兵攻打乌孙好几次了。每次都派使者来说‘赶快交出汉朝公主!’,想要阻断汉朝和乌孙的联系。我们乌孙愿意举半国之兵五万精锐骑兵,尽全力攻打匈奴。希望天子您别高抬贵手了,派兵救救公主和昆弥。”
霍光等人再三考虑后,觉得乌孙这个伙伴的战略地位还是很重要,不能坐视不理。另外对于匈奴在昭帝元凤年间的挑衅也应该回报一下。所以决定:出兵。
当然,汉朝不是因为刘解忧和匈奴夫人争风吃醋而发兵乌孙,就像匈奴出兵也绝不是为了帮着肥王的匈奴夫人争夺老公的欢心。
根本的原因是乌孙在西域的重要地位使得汉匈两边都想让乌孙死心塌地地跟着自己混。
没有办法,谈不拢就只能战场上见高低了。
宣帝本始三年,汉朝合计十六万骑兵浩浩荡荡地分成五路讨伐匈奴。你道是哪五路?如下:
御史大夫田广明为祁连将军,四万余骑,出西河郡;
度辽将军范明友,领三万余骑,出张掖郡;
前将军韩增,三万余骑,出云中郡;
后将军赵充国为蒲类将军,三万余骑,出酒泉郡;
云中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三万余骑,出五原郡;
约定各路大军出塞两千里。
另命常惠为校尉,持节督促乌孙兵五万从西边攻击匈奴。
看起来似乎是一场酣畅淋漓唾手可得。但是,事与愿违。别担心,不是汉朝军队打败了,而是根本就没有捞着人打。
那会儿也没有飞机,没办法用空降部队快速打击。饶是骑兵行动迅速,从长安往北走个一两千公里也得几个月。
匈奴听说汉军动静这么大,二话没说,卷了铺盖,扶老携幼,赶着牲口就开始跑。汉朝出了边塞,一路走,一路望。有山有水有草有兽,就是没人。好不容易看到点匈奴人,也是消息慢或者腿脚慢来不及跑的。
五位将军可怜的战果具体如下:
度辽将军范明友出塞一千二百余里,到达蒲离候水,共斩杀和俘获匈奴七百余人。
前将军韩增出塞一千二百余里,到达乌员,共斩杀获匈奴一百余人。
蒲类将军赵充国出塞一千八百余里,向西到达候山,共斩获匈奴单于使臣蒲阴王及以下三百余人,夺取牛马羊等大牲口七千余头。
这三个人都没有达到宣帝和霍光预定的二千里的出塞距离,但是考虑到他们是得到匈奴已经逃跑的消息的前提下才退兵的,因此宣帝和霍光对他们三个从宽处理。
祁连将军田广明就做得不好了。带兵出塞一千六百里,到达了鸡秩山,斩获匈奴19人,牲口百余头。
恰好他们碰见从匈奴回来的汉使冉弘等人,冉弘等向田广明提供情报说说鸡秩山以西地区有匈奴军队。不知道这个田广明是怎么想的,丫威胁冉弘说你回去了就跟别人说没看见匈奴,不然要你好看。
然后田广明就准备收拾行李回长安了,随行的御史属官公孙益劝谏田广明说不可退兵。田广明执意撤兵,四万多人塞外自驾游了一番,浩浩荡荡地带着十九个人头回来了。丫也不觉得脸红。
虎牙将军田顺出塞八百余里,到达丹馀吾水边,停兵不进,共斩获匈奴一千九百余人,大牲口七万余头。率兵而还。
结果田广明因为明知敌情,畏敌不前被治罪下狱。田顺因为出塞距离太近而且虚报战果也被治罪下狱。两个难兄难弟在监狱里面都自杀了。
倒是作为偏师的常惠和乌孙大军斩获颇丰。由肥王统帅常惠督军的乌孙大军从西边攻入匈奴境内,一直打到了匈奴右谷蠡王王庭。俘虏单于父辈贵族以及单于的嫂子、公主、名王、犁汙、千长、骑将及以下大大小小共四万人,缴获马、牛、羊、驴、骆驼七十余万头。乌孙国也不客气,把俘获的人、畜等全部都留下自己消费了。
和那五位带了十六万骑兵的将军相比,常惠一个人出使乌孙取得如此战果,可谓盖世奇功。所以常惠被封为长罗侯。劝谏田广明的公孙益寿升迁为侍御史。
此一战,匈奴受到严重打击。虽然单于王庭和民众并未受到汉军直接的袭击,然而长途迁徙途中伤亡的人口和牲畜也是数不胜数,因此国力衰耗极大。当然,匈奴人把这笔帐都记到了乌孙的头上。
汉宣帝派常惠带着金银财宝去乌孙犒赏有功人员。常惠估计是仗没有打过瘾,向宣帝上书称龟兹国杀校尉赖丹的那笔账还没有了解,申请顺路去教训一下龟兹。
宣帝不同意。不过他摇头也没有否定权,霍光暗示常惠可以便宜行事。常惠这下心里有了底,带了五百来号人昂首挺胸地去出使乌孙。
回来的路上,常惠准备去便宜地去和龟兹秋后算账。当然,常惠还没有傻到带着五百人敢去攻打人家国家的地步。
常惠和他的副手从龟兹国周围的西域各国调集了四万人马,又从乌孙调了七千人,准备三面围攻龟兹。
不过常惠还算仗义,打之前先派人去谴责龟兹国杀汉使的事情。让龟兹王明白为什么被打,死也死个明白。
这时候杀赖丹的老龟兹王已经上了西天。新任国王道歉说:“此事是先王受贵族姑翼蛊惑而做的错事,不是我的罪过。”
常惠很通情达理,让他们交出姑翼就罢兵。龟兹国麻溜溜地把姑翼包成粽子松了过来。常惠砍了姑翼的脑袋算是给赖丹报了仇,给了汉朝一个说法。然后就打道回长安了。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汉朝从受匈奴欺压到动手反击,前前后后有一百年。匈奴人可没有那么好的耐心,汉军撤走后的第一个冬天,壶衍鞮单于就自己带着数万骑兵去攻打乌孙,俘获了不少乌孙的平民百姓。算是小报了一把仇。
第1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