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幼科概论>第2章

第2章

指纹切要
小儿自弥月至于三岁,犹未可以诊切。非无脉之可诊,盖诊之难,而虚实不易定也。小儿每怯生人,初见不无啼叫,呼吸先乱,神志仓忙,而迟数大小已失本来之象矣,诊之何益?不若指纹之可见者,与面目病候相印证,此亦医生望中切两兼之意也。
令人抱儿对立于向光之处,以左手握儿食指,以我右手拇指推儿三关,察其形色,细心体认,亦惟辨其表里寒热虚实足之矣。世人好异,不从实地用功,以此为浅近之谈,不屑留意,不知临证,能辨此六者,便为至高之手。盖表里清则病之在经在府,而汗下无误;寒热明,则知用寒远热,用热远寒,或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因时制宜,用无不当;虚实辨则知大虚有盛候,大实有嬴状,不为假证眩惑。凡真虚实易知,假虚假实难辨,真假帮助,则无虚虚实实之患。于此切要关头,不知体会,但以不经之言,欺世诳俗,谓何者为人惊,何者为畜惊,不特欺人,而且自欺,不特无益治疗,而且误人命,是谁之咎哉?
三关部位歌初起风关证未央,气关纹现急须防,乍临命位诚危急,射甲通关病势彰。
纹见风关,为病邪初入之象,证向轻微,体亦未困,治之诚易。纹见气关,邪气正盛,病已沉重,治之宜速。
倘三关通度,纹出命关,则邪气游漫,充塞经络,为至重之候。设透关射甲,则邪气无所容,高而不能降,为亢阳戴阳之象,治之者留心,慎勿轻视。
浮沉分表里歌指纹何故乍然浮,邪在皮肤未作愁,腠理不通名表证,急行疏解汗药投。
此纹与太渊脉相通,凡有外邪,太渊脉浮,此纹亦浮。盖邪在皮毛腠理之间,故指纹亦显露于外,谓之表证。
速宜疏散,启其皮毛,开其腠理,使邪随微汗而解。一匕成功,何嫌而不投哉。
忽尔关纹渐渐沉,已知入里病方深,莫将风药轻尝试,须向阳明里证寻。
指纹见沉,知邪入里,但有浅深之别。若往来寒热,指纹半沉,尚在阳明胃经,治宜解肌。若于外证身热不已,指纹极沉,已入阳明胃腑,速宜攻下。庸妄见其身热,犹以风华治之。盖病在内,治其外,非其治也。不特病邪不解,适足以燥其阴血,而愈增其困。
红紫辨寒热歌身安定见红黄色,红暗多从寒里得,淡红隐隐本虚寒,直到深红化为热。
神气泰宁,营卫静平,定见太平景象。盖黄为中和之气,红乃交明之色,黄红隐隐,景物熙熙,焉有不安之理。寒邪初入皮毛,经络乍滞,所以纹见红暗,由血滞也。无论内寒外寒,初病久病,一见此纹,总是寒证。凡人中气性弱,营卫不充,纹必淡莹而兼红,虚寒之证。至谓深红化热,其理安在。红本寒因,岂能化热?由其寒闭皮毛,腠理不通。凡人身内据之乱,时与皮毛之气相通贯,无一息之暂停。今寒闭汗孔,内出之气无所发泄,郁于毛孔之间,渐积渐浓,而化为热矣。此内出之气热,非外受之寒能变热也。
关纹见紫热之征,青色为风古所称,伤食紫青痰气逆,三关青黑祸难胜。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热壅经络,阻其阴营之道,所以纹紫为热炽,千古定评也。少阳甲木,其色本青,肝胆受邪,纹见青色,此伤风候也。但可以风热称之,不可称惊风以误世。盖青者本经之色,《内经》有在天为风、在地为木之言,所以风木同气。肝受风邪,纹必见此青。理最明最显,而幼科偏不言青为风,偏言青为惊。据幼科所论,惊出于心。然青色非心之色,何以青为惊乎?此等牵强之说,最为谬误。予有惊风关妄,详列二卷。紫而兼青,食伤之候。盖食饮有形之物,阻抑中焦清阳,脾气不能宣布,故风邪乘其因而侮之;所以疾风上逆也。疏通壅滞,令其流利可也。倘郁抑既久,脾气愈不运化,营卫愈见涩滞,则风痰食热固结中焦,所以青而兼黑,此抑郁之至也。急宜攻下,庶有生机,误认惊风,百无一救。
指纹淡淡亦堪惊,总为先天禀赋轻,脾胃本虚中气弱,切防攻伐损乳婴。
小儿禀受阳虚,肌肤暗白,唇舌淡色者,指纹四时皆淡,虽有病亦现淡红色青淡紫而已。盖淡红虚寒,淡青虚风,淡紫虚热,此等儿根本不坚,中气怯弱,无论新病久病,总归于虚,一毫攻伐,不敢轻用。倘误投克削,覆水难收,悔之晚矣。
关纹涩滞什因由,邪遏阴营卫气留,食郁中焦风热炽,不行推荡更何求。
病邪阻郁营卫,营运迟滞,消化无力。所以指纹推之不甚分明,无活泼流行之象,由食饮风寒相搏,是为实证。急宜推荡,去其陈腐,其愈亦易。若因三关纯黑,推之不动,死证也,不治。
纹形主病歌腹疼纹入掌中心,弯内风寒次第侵,纹向外弯痰食热,水形脾肺两伤阴。
掌心包络所主,纹入掌中,邪侵五内,由中气寒也,故为腹痛。纹若弯弓,内外有别。其纹之两头弯,向中指为内,为顺证,为外感风寒,治之犹易;其纹弯向大指为外,为逆证,为内伤饮食,治之稍难。形如水字,脾肺不足,食塞太阴,中气怯弱,脾不运化故也。或向指纹惟止一线,安能有水字之形?曰不观太渊之脉,亦止一线,何以阳维阴维,阳跷阴跷,有时左右连带现纹,岂非水字之形乎?脉有左右,安知纹无左右?但能触类旁通,无往非理,岂特指纹为然?
凡看指纹,以我之大拇侧面,推儿食指三关,切不可覆指而推。盖螺纹有火,克制肺金,纹必变色。又只可从命关推上风关,切不可从风关推出命关,此纹愈推愈出。其纹在先原未透命关,误推而出之,大伤肺气,且不能辨纹色,慎之戒之。
以上表里寒热虚实,凿凿有据,但能于临证时,认得此六字分明,胸中自有主宰,虽不中不远矣,若但以惊风塞责,第扪心自问,未免怀惭。凡我同人,互为砥砺幸矣。
小儿脉法
小儿三五岁,可以诊视,第手腕短促,三部莫分,惟以一指候之,诚非易也。《内经》诊视小儿,以大小缓急四脉为准。予不避僭越,体察其意,仍从浮沉迟数四脉,而以有力无力定其虚实缓急,更为明悉,比较尤为有根据。
《内经》脉要黄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如何?
夫乳子病热,脉见悬小者,阳症见阴脉,本为大忌,但小而缓者,邪甚微,其愈易;小而急者,邪客深,为可虑,故以为问。
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夫小儿以稚阳为体,而如病,纹脉现暗淡,肢脉至虽小,手足温者,犹能生。以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犹在也。
若四肢寒冷者,则邪胜其正,元阳去矣,故曰死也。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者生,急者死。此言小儿之外感也。风热中于阳分而喘鸣肩息者,脉当实大。但大而缓,则胃气好,邪渐退,故能生;实而急,则真脏见,病日进,则死也。
此《内经》之旨,圣人立言简切,而总括无余。世人不悟,视为寻常,能于此处等处着眼,则诊视之要诀思过半矣。予之临证诊视,无论凶吉,则多中者,亦不外此。第意之所至,口莫能宣。窃详经所谓大小缓急者,亦发而不露之意。盖大即浮洪类也,小即沉细类也,急即数也,缓即迟也,何若竟易以浮沉迟数之为得乎?再以节庵之有力无力,辨其表里虚实,诚诊视小儿天然不易之妙诀。夫节庵亦一常人,而能以有力无力,辨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虽至显浅,至平易,亦至确当,岂真古今之人不相及耶。
四脉主病浮脉主表(病在外),沉脉主里(病在内)。迟脉主脏(病为寒),数脉主腑(病为热)。四至五至为迟为寒,为不足。七至八至为数为热,为太过。
浮迟外寒,沉迟内寒,有力实寒,无力虚寒。
浮数外热,沉数内热,有力实热,无力虚热。
主症:浮而有力,风热;无力,阴虚。沉而有力,痰食;无力,气滞。迟而有力,为痛;无力,虚寒。数而有力,实热;无力,疮疡。
总括脉要歌太渊一指定安危,六至中和五至亏,七八热多三四冷,浮沉迟数贵详推,有力为阳为实热,虚寒无力里何疑,若能留意于中取,何至望洋泣远岐。
浮而有力实兼风(风热皆阳,表之实也)。无力阴虚汗雨、(阴津妄泄,表之虚也)。有力而沉痰食害(痰凝食滞,结于里也)。沉而无力气凝胸(气滞于中,不运化也)。迟而有力多为痛(浮迟外痛,沉迟内痛)。无力虚寒气血亏(气弱血衰,至虚之候)。数脉热多终有力(数而有力,实热何疑)。疮痍无力热虚攻(阴虚受伤,虚热所致)。
脉证宜忌歌脉浮身热汗之松(阳邪居表,热从汗解)。沉细身凉莫强攻(无论表里,不堪攻伐)。咳嗽正嫌浮带数(浮缓为宜,浮数大忌)。细沉肿胀定知凶(脾胃虚寒,愈不运化)。
沉迟下痢方为吉(气血俱伤,最嫌洪数)。洪数偏宜痘疹逢(阴阳充足,毒不能留)。腹痛不堪浮有力(三阴受病,浮则反常)。浮洪吐衄总无功(阳火太盛,阴血愈伤)。
陶节庵曰:诊脉之要,无论浮沉迟数,但于有力无力中分别。有力者为阳,为实,为热;无力者为阴,为虚,为寒。至哉斯言也,后贤无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