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
麻黄汤桂枝,杏仁甘草施,伤寒无汗症,发表不宜迟。
桂枝汤
桂枝汤芍药,枣姜甘草着,发散卫间邪,伤寒自汗却。
恶风汗自出者。
香苏饮
香苏饮紫苏,香附宜多用,陈皮共甘草,表里尽和平。
葛根汤
葛根汤芍药,甘(草)桂(枝)麻黄加,太阳合阳明,无汗应须发。
升麻葛根杨
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帮,阳明身发热,一服即平康。
石膏知母汤
石膏加知母,甘草粳米熬,渴烦并气急,脉实正相招。
黄连泻心汤
黄连泻心汤,一味五钱煎,灯心二十条,烦热即平安。
黄芩汤
黄芩汤芍药,甘草须共着,大枣用二枚,热服有奇效。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汤,芍(药)(甘)草枣姜煎,太阴腹满疼,便秘用之安。
大柴胡汤
大柴胡半(夏)(黄)芩,芍药安脾经,大黄共枳实,一解一通行。
小承气汤
小承气大黄,厚朴枳实襄,便鞕胸痞满,微下即安康。
大承气汤
大承气(芒)硝(大)黄,枳(实)(厚)朴四般安,痞满燥实症,潮热尽能痊。
理中汤
理中汤白术,(人)参(炮)姜甘草炙,吐泻腹中疼,脉沉寒气疾。
桂枝人参汤
桂枝人参甘(草),白术干姜兼,中寒身发热,腹痛泻能痊。
四逆汤
四逆汤附子,炮姜甘草炙,寒症脉沉微,助起三阳炽。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附细辛汤,寒中少阴方,脉沉身发热,怕冷面色苍。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炙草三味强,少阴头体疼,姜枣是良方。
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止汗是良方,桂枝甘(草)芍药,姜枣及饴糖。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茯苓汤,生姜捣汁良,水停心下症,一服即安康。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黄)芩(黄)连与大黄,恶寒汗不止,心下痞相当.
小陷胸汤
小陷胸黄连,瓜蒌半夏煎,结胸扪摸疼,除热去痰涎。
大陷胸汤
大陷胸甘遂,(芒)硝(大)黄俱下坠,大结痛难禁,服此登时退。
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栀(子)(黄)芩(黄)柏四良,大黄除热毒,便血厥阴狂。
化斑汤
发斑烦躁渴,宜用化斑汤,石膏知母犀角,元参合一方。
茵陈蒿汤
伤寒身发黄,茵陈蒿最良,大黄栀子共,通利即安康。
桃仁承气汤
桃仁承气汤,蓄血症如狂,桂枝同甘草,芒硝与大黄。
枳实栀子汤
栀子豆鼓汤,枳实三味强,能医劳复热,其实是良方。
温胆汤
温胆汤二陈,竹茹枳实增,病后不能睡,虚烦即安宁。
当归四逆汤
当归通草甘草桂枝芍药细辛大枣内有久寒加生姜、吴茱萸。
三黄石膏扬
黄芩黄柏黄连栀子麻黄豆鼓石膏。
五苓散
白术泽泻猪苓茯苓桂
消斑青黛饮
青黛栀子黄连犀角知母元参生地石膏柴胡人参甘草姜枣。
回阳急救汤
回阳急救用六君,(肉)桂附(子)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见奇勋。
羌活冲和汤
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重用芍药)
瘟疫病感冒四气务要先明
丹溪曰: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皆相似者,名曰瘟疫病也。其病初憎寒壮热、头疼身痛、口渴、不恶风寒,治以人参败毒散表之、小柴胡汤和解之;里症见者,以大柴胡汤下之。
人参败毒散
败毒散(人)参(茯)苓,前(胡)羌(活)柴(胡)独(活)增,桔(梗)(川)芎甘(草)枳壳,薄荷生姜应。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汤,(川)芎(细)辛(白)芷(甘)草防(风),苍(术)(黄)芩生地入,温热病相当。
芩连消毒散
芩连消毒散,甘(草)桔(梗)射(干)(川)芎防(风),(连)翘柴(胡)荆(芥)(白)芷(枳)壳。咽痛大头方。
冰解散
冰解散最良。汗下兼行方,桂心甘(草)白芍,(黄)芩麻(黄)共大黄。
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四时的正常气候,当气候反常,夏应热而反凉,冬应寒而反温,这叫四时不正之气。当天气反常之时,凡衣着起居,不能与气候相适应者,患病多相似。但无"沿门合户"传染情况者,不能叫疫。疾者"皆相染易",指传染流行的情况。此篇命题为瘟疫病,所举九味羌活等方,多辛温表散药,对天气暴寒之外感为宜,以之统治瘟疫则多有不当,读者当参考《瘟疫明辨》、《寒温条辨》、《温病条辨》等书,作进一步的探讨,庶不致误。
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
东垣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病脾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痿,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迭,此阴盛阳虚之症。"治宜升浮而助阳也,补中益气汤。内伤脾胃:有饥饿损伤,有饮食过伤,有服峻剂之药以致内伤,种种不同,治法亦异。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甘(草)(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八味,不足症堪尝。
加味平胃散
平胃散(神)曲(麦)芽,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木)香,山查并草果,一服即宽肠。
葛花解酲汤
解酲汤茯苓,青(皮)(干)姜白术陈(皮),(木)香砂(仁)(人)参(神)曲(豆)蔻,泽泻葛(花)猪苓。
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
发热之病,今人谓之四时伤寒,绝不知其出入之理。夫冬时伤寒,乃寒邪自外而入,故用麻黄、桂枝发汗之重剂。春夏发热之症,其由冬时感寒,偶不及发,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变为湿病,至夏变为热病,其邪自内而出,故用羌活、前胡解表之轻剂。若夫春夏秋三时之间,感冒非时暴寒,又宜疏表利气之剂,如香苏饮、参苏饮、十神汤之类。
十神汤
十神汤葛根,(川)芎(白)芷(赤)芍(紫)苏陈(皮),麻(黄)升(麻)香附(炙)(甘)草,感冒与时行。
参苏饮
参苏饮二陈,枳(壳)桔(梗)葛(根)前(胡)(木)香,四时痰嗽药,无汗用之良。
按:伤寒与温热病的基本区别,在于有无内热潜伏。伤寒系单为寒邪所伤,邪自外而渐次及内。故初起恶寒重而发热轻,口皆不渴,绝无内热之象。治宜辛温解表,使邪从汗解而愈。温病系热邪潜伏;蕴蓄已久,每兼外感之诱因而发。初起即发热或微有恶寒,多数口渴,湿热并重者,口虽不渴,但思食凉物,甚则脉数舌绛,必有一派内热之象。治宜辛凉解表或辛凉透邪,大忌辛温之品。本篇方剂未出辛温范畴,羌活前胡等品并不适用于温热病。读者应参考《时病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书,作进一步的探讨。
卒中风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千金方》载中风大法有四:一日偏枯,谓半身不遂也;一日风痱,谓身无痛,四肢不收也;一曰风懿,谓奄忽不知人也;一曰风痹,类风状也。刘河间曰:中风瘫痪者……非外中于风,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拂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东垣曰:中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者则间而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耳。丹溪曰……东南气温,而地多湿,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发明论》曰:中风之症,有中腑、中藏、中血脉之分。中腑者多着四肢,面如土色,脉浮而恶风寒,四肢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侧,皆曰中腑,其治多易。中藏者多滞九窍,或唇缓、失音、耳聋、鼻塞、目瞀、大小便秘结,皆曰中藏,其治多难。中血脉者口眼歪斜。三者治各不同。若中血脉,而外有六经之形症,则从小续命汤以发其表,调以通圣散辛凉之剂、若中腑而内有便溺之阻隔,则从三化汤以攻其里。然汗下又不可太过,汗多则亡阳,下多则亡阴,亡阳则损其卫;亡阴则损其营,此又不可不慎也。
如外无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遂、语言蹇涩,此邪中于经络也,宜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补血以养筋。……中风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者,先用皂荚末拈纸条烧烟冲入鼻中,有嚏可治,无嚏难治。随用吐痰方,将皂荚末五分、白矾五分为细木,姜汁水调。探吐后,服导痰汤。半身不遂名曰瘫痪,大抵多是痰涎流注,初起急治则可,久则痰火郁结,用药少效。口眼歪斜无他症者,用白附子、僵蚕、全蝎(俱生用)等分为末,每次酒服二钱(名牵正散)。又方:用蓖麻子肉一两、冰片三分,共捣为膏(名改容膏)寒月加姜、附子各一钱。如左歪则敷其右,右歪则敷其左。或以鳝鱼血、冰片敷之皆效。中风舌强不语,用青黛、硼砂、薄荷各二钱,冰片、牛黄各三分,为细末,先以蜜水洗舌,后以姜汁擦之,将药蜜水调擦舌本。中风口噤不开,宜用马梅肉擦其牙关,牙关酸软,则易开矣。或用藜芦末稍加麝香,每用五分,水调,灌入鼻内,吐之。
小续命汤
续命桂(枝)麻(黄)(人)参,(川)芎防(风)附子(黄)芩,杏仁甘(草)(白)芍(防)己,风中血脉寻。
附:古今录验续命汤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川穹杏仁
防风通圣散
通圣散荆(芥)防(风),(连)翘麻(黄)(甘)草薄(荷)当(归),栀(子)(黄)芩(川)芎桔(梗)(白)术,(石)膏(白)芍滑(石)(芒)硝(大)黄。
三化汤
即小承气汤加羌活
大秦艽汤
大秦艽八珍(汤),去(人)参加(细)辛(黄)芩,(羌独)二活(石)膏(白)芷防(风),祛风兼养阴。
羌活愈风汤
羌活独活防风防己柴胡前胡麻黄细辛白芷菊花薄荷叶秦艽蔓荆子当归川穹熟地炙草黄芪枳壳地骨皮人参知母枸杞子杜仲炭姜半夏(各二两)官桂(一两)茯苓黄芩(各三两)生地苍术石膏芍药(各四两)以上诸药,共为粗末,每服一两,水煎服。
按:中风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往往系脑溢血引起。实践证明,取嚏、催吐,都易使病情恶化。故古书虽有用取嚏通关,探吐导痰治疗本病的记载,但令人已少用之。
破伤风原有三种治别三经
破伤风症,或跌打损伤,风乘隙而客之;或疮疡久不合口,风邪乘间而袭之;或用热汤淋洗、或用艾火灸之,其汤火之气,亦与风邪无异。其症寒热兼作,甚则口噤目斜,身体强直,死在旦夕甚可畏也。脉浮无力太阳也,汗之而愈。脉长有力阳明也,下之而愈。脉浮而弦小少阳也,和解之而愈。若传变入里,无法治矣。
羌活防风汤。
羌活防风汤,(川)穹(甘)草藁本当(归),细辛(地)榆白芍,在表服之康。
玉真散
用防风、南星,等分为末。先以药敷于患处,然后用温酒调服二钱。又治疯狗咬伤。
按:近年来,各地用五虎追风汤随证加减治疗破伤风,疗效颇佳,可参考试用。
五虎追风汤
蝉衣(一两)天麻(三钱)南星(三钱)全蝎(三钱)僵蚕(三钱)朱砂(五分)(研细冲服)加水适量,煎好后,兑入黄酒一至二两,温服。服后五心出汗为良好现象。
中暑有动静之异
夏至日后,病热为暑。张洁古曰;动而得之为中暍,静而得之为中暑。东垣曰:日中劳役而得者谓之中暍,避暑于深堂而得者,谓之中暑。中暍之病,其因劳役于外,日光曝其皮肤,热气入于鼻窍,肺经受伤,其症身热头疼、洒然毛耸、微寒、口开齿燥、舌苔、烦渴,治宜人参石膏知母汤。其由安处家庭,行走闾巷,蓦然郁热熏蒸,口吸暑气,心包络受伤,其症烦渴自汗、面垢脉虚,或腹疼吐泻,或呕哕燥闷,重则昏不知人,治宜香薷饮。
第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