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沙参生扁豆麦冬玉竹桑叶生甘草
蔗浆脉右弦左濡。秋凉宿饮。上泛咳呛。入夜着枕欲寐。气冲胃脘。心悸震动。必欲起坐。仲景论脉篇。弦为饮。背寒为饮。当治饮。不当治咳。饮属阴邪。乘暮夜窃发。金匮法中每以通阳涤饮。与世俗仅以肺药疏降迥异。用小青龙减麻辛法。
桂枝五味子干姜茯苓白芍炙草半夏
衄血:从前衄血。都以养阴益气而愈。知非实热。皆劳役伤胃以致阴血之动也。
今壮年肌肉不充。身动气促如喘。口中腻涎浊沫。竟是肾精损伤。收纳失职之象。急急保养。远戒酒色。犹可向安。
熟地人参萸肉湖莲芡实补骨脂山药粉丸行走多动阳。酒湿多变热。热气上升。犯冒清窍。头蒙
胀。衄血成流。上腐疡。久必漏卮。世俗通套。每用犀角地黄。然酒性先入胆。次及胃。酒客性恶甜腻。从苦降定议。以苦能却湿也。
桑叶苦丁茶连翘荷叶边丹皮
射干病患述遇春季失血。烦劳必有衄血。凡冬天大气藏伏。壮年自能聚精汇神。不加保养。春半阳生升发。反为发病根机。是皆身中精气之薄。胃旺安纳。能自接饮静养。则神乃藏。
熟地萸肉山药芡实湘莲茯苓金樱子五味子青龙骨
篇二
便血:脉左虚涩。右缓大。尾闾痛连脊骨。便后有血。自觉惶惶欲晕。兼之纳谷最少。明是中下交损。八脉全亏。早进青囊斑龙丸。峻补玉堂关元。暮服归脾膏。涵养营阴。守之经年。形体自固。
鹿茸鹿角霜鹿角胶柏子仁熟地韭子菟丝子赤白茯苓
补骨脂脉小。泻血有二十年。经云。阴络伤。血内溢。自病起十六载。不得孕育。述心中痛坠血下。不论粪前粪后。且脊椎腰尻酸楚。而经水仍至。跗膝常冷。而骨髓热灼。由阴液损伤。伤及阳不固密。阅频年服药。归
杂入凉肝。焉是遵古治病。
议从奇经升固一法。
鹿茸鹿角霜枸杞子归身紫石英沙苑生杜仲炒大茴补骨脂禹余粮石
蒸饼浆丸入暮腹痛鸣响。睾丸久已偏坠。春正下血。经月颜色鲜明。此痛决非伤于积聚。乃营损寒乘。木来侮土。致十四载之缠绵。调养培土以甘。泄木散郁宜辛。
节口戒欲。百天可效。
人参炒当归炒白芍肉桂炮姜茯苓炙草南枣脉小左数。便实下血。乃肝络热腾。血不自宁。医投参
归桂。甘辛温暖。昧于相火寄藏肝胆。火焰风翔。上蒙清空。鼻塞头晕。呛咳不已。一误再误。遗患中厥。夫下虚则上实。阴伤阳浮。此乃一定至理。
连翘心竹叶心鲜生地元参丹皮川斛又下血阴伤走泄。虚阳上升。头为清窍。参
术桂。辛甘助上。致鼻塞耳聋。用清上五六日。右脉已小。左仍细数。乃阴亏本象。下愈虚则上愈实。议以滋水制火之方。
生地元参天冬川斛茯神炒牛膝年前痰饮哮喘。不得安卧。以辛温通阳劫饮而愈。知脾阳内弱。运气失职。
水谷气蒸。饮邪由湿而成。湿属阴。久郁化热。热入络。血必自下。但体质仍属阳虚。凡肠红成方。每多苦寒。若脏连之类。于体未合。毋欲速也。
生于术茯苓泽泻地榆炭桑叶
丹皮脉缓濡弱。阳气不足。过饮湿胜。大便溏滑。似乎不禁。便后血色红紫。兼有成块而下。论理是少阴肾脏失司固摄。而阳明胃脉。但开无合矣。从来治腑。以通为补。与治脏补法迥异。先拟暖胃通阳一法。
生茅术人参茯苓新会皮浓朴炮附子炮姜炭
地榆炭嗔怒动肝。络血乃下。按之痛减为虚。夫肝木上升。必犯胃口。遂胀欲呕。清阳下陷。门户失藏。致里急便血。参术炮姜。辛甘温暖。乃太阴脾药。焉能和及肝胃。丹溪云。上升之气。自肝而出。自觉冷者。非真冷也。
驻车丸寒热如疟。便血不已。左胁有块。攻逆不已而作痛。脉弦数兼涩。弦则为风。
数则为热。涩则气结。此肝脾之气悒郁不宣。胸中阳和抑而成火。故神明不清。
肝之应为风。肝气动则风从之。故表见寒热也。人身左半。肝肾主之。肝风自逆。
故左胁攻楚有块也。肝为藏血之地。肝伤则血不守。且以风淫热胜。盖为亡血之由也。
生首乌黄连柴胡黄芩知母枳实浓朴患溺血症。已三月矣。前用升补法不应。右脉涩无神。左关独弦。茎中作痛。
下多血块形色憔悴。又多嗳气。据脉论症。乃肝脾积热也。肝热则阴火不宁。而阴血自动。以血为肝脏所藏。而三焦之火。又寄养于肝也。故溺血。茎中作痛。脾热则湿气内壅。而生气不伸。以脾为湿土之化。而三焦之气。又营运于脾也。故时时嗳气。形色憔悴。法当益肝之阴。则火自平。利脾之湿。则气自和。
生地白芍萆丹皮甘草车前稚年泻血。是饮食不调。热蒸于络。为肠胃之病。肛痔亦由湿热内蒸而致。
热甚则阴液不充。风热上升故干呛。法当与甘寒之剂。俾金水同出一源。况肺热必移大肠。肾开窍于二阴也。
鲜生地地骨皮麦门冬金银花豆皮
肥知母伤寒蓄血。都是邪入于里。内经谓阴络伤。血乃下溢。阴为脏病。阴气从下走泄。阳气失恋上冒。遂令神识昏狂。乃脱症也。况在立冬大节之交关。阅医药。
今朝所服。犹是羌防菖根。前此柴防服之屡屡。身中阴阳。遭此魔障劫尽。焉有安逸之理。虽急急收拾散越。恐未稳追返耳。
人参茯神禹余粮木瓜五味小麦
哮喘:先寒后热。不饥不食。继浮肿喘呛。俯不能仰。仰卧不安。古人以先喘后胀治肺。先胀后喘治脾。今由气分
郁。以致水道阻塞。大便溏泻。仍不爽利。其肺气不降。二肠交阻。水谷蒸腐之湿横趋脉络。肿由渐加。岂乱医可效。粗述大略。
与高明论证。至肺位最高。主气。为手太阴脏。其脏体恶寒喜热。宣辛则通。微苦则降。若药气味重浊。直入中下。非宣肺方法矣。故手经与足经大异。当世不分手足经混治者。特表及之。
麻黄苡仁茯苓杏仁甘草色痿腠疏阳虚体质。平昔喜进膏粱。上焦易壅。中宫少运。浓味凝聚蒸痰。
频年咳嗽。但内伤失和。薄味自可清肃。医用皂荚搜攒。肺伤气泄。喷嚏不已。而沉锢胶浊。仍处胸背募俞之间。玉屏风散之固卫。六君子汤之健脾理痰。多是守剂。不令宣通。独小青龙汤。彻饮以就太阳。初服喘缓。得宣通之意。夫太阳但开。所欠通补阳明一段工夫。不得其阖。暂开复痹矣。且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此病细诊色脉。是上实下虚。以致耳聋鸣响。治下之法。壮水源以熄内风为主。而胸次清阳少旋。浊痰阻气妨食。于卧时继以清肃上中二焦。小剂守常调理。百日图功。至于接应世务。自宜节省。勿在药理中也。
熟地萸肉龟甲心阿胶牛膝茯苓远志五味磁石
秋石脉细尺垂。形瘦食少。身动即气促喘急。大凡气出不爽而喘为肺病。客感居多。今动则阳化。由乎阴弱失纳。乃吸气入而为喘。肾病何辞。治法惟以收摄固真。上病当实下焦。宗肾气方法意。
熟地萸肉五味补骨脂胡桃肉牛膝茯苓山药车前子
蜜丸望八大年。因冬温内侵。遂至痰嗽暮甚。诊脉大而动搏。察色形枯汗泄。吸音颇促。似属痰阻。此乃元海根微。不司藏纳。神衰呓语。阳从汗出。最有昏脱之变。古人老年痰嗽喘症。都从脾肾主治。今温邪扰攘。上中二焦留热。虽无温之理。然摄固下真以治根本。所谓阳根于阴。岂可不为讲究。
熟地炭胡桃肉牛膝炭车前子云茯苓
青铅疮毒内攻。所进水谷不化。蒸变湿邪。渍于经隧之间。不能由肠而下。膀胱不利。浊上壅遏。肺气不降。喘满不堪着枕。三焦闭塞。渐不可治。议用中满分消之法。必得小便通利。可以援救。
葶苈苦杏仁桑皮浓朴猪苓通草大腹皮茯苓皮
泽泻老年冬季喘嗽。是元海不主收摄。卫阳升举。饮邪上泛。阻遏流行。喘嗽愈甚。阅古都主八味肾气。温养坎中之阳。收纳散失之真。不主消痰清肺。意谓非因六气所致。奈体质不受桂附。年前议进柔阳通摄。若以创建上中之阳。乃心脾甘温之剂。与下焦不纳无关。
紫衣胡桃肉茯苓补骨脂鹿茸肉苁蓉五味子远志肉青盐柏子霜蜜丸
痰饮:昔肥今瘦为饮。仲景云。脉沉而弦。是为饮家。男子向老。下元先亏。气不收摄。则痰饮上泛。饮与气涌。斯为咳矣。今医见嗽。辄以清肺降气消痰。久而不效。
更与滋阴。不明痰饮。皆属浊阴之化。滋则堆砌。助浊滞气。试述着枕咳呛一端。
知身体卧着。上气不平。必下冲上逆。其痰饮伏于至阴之界。肾脏络病无疑。形寒畏风。阳气微弱。而藩篱疏撤。仲景有要言不烦。曰。饮邪必用温药和之。更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不读圣经。焉知此理。
桂苓甘术汤脉弦右濡。阳微恶寒。饮浊上干。咳吐涎沫。且食减胃衰。寒疝窃踞。阴浊见症。岂止一端。喻嘉言谓浊阴上加于天。非离照当空。氛雾焉得退避。反以地黄五味。阴药附和其阴。阴霾冲逆肆虐。饮邪滔天莫制。议以仲景熟附配生姜法。
扫群阴以驱饮邪。维阳气以立基本。况尊年尤宜急护真阳为主。
人参茯苓熟附子生姜汁
南枣十二月间。诊得阳微浊饮。上干为咳。不能卧。曾用小青龙汤。减去麻黄细辛。服后已得着枕而卧。想更医接用。不明治饮方法。交惊蛰阳气发泄。病势更炽。顷诊脉来濡弱无神。痰饮咳逆未已。谅非前法可效。宗仲景真武汤法。以熟附配生姜。通阳逐饮立法。
真武汤去白术加人参脉弦右涩。面亮舌白。口干不喜饮。头重岑岑然。胸脘痹塞而痛。得嗳气稍舒。酒客谷少中虚。痰饮聚蓄。当此夏令。地气上升。饮邪挟气。上阻清空。遂令前症之来。金匮云。脉弦为饮。色鲜明者为留饮。口干不欲饮水者。此为饮邪未去故也。况
汗出。岂是风寒。春夏温邪。辛温发散为大禁。自云身体空飘。年已六旬有四。辛散以泄其阳。不亦左乎。
第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