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杨家将九代英雄传之一:《火山王杨衮》>第1章 王老好传枪报前恩 杨君爱出走学枪艺

第1章 王老好传枪报前恩 杨君爱出走学枪艺

在唐代中期,藩镇拥兵自挣,各自称霸一方,借着征讨农民起义之机,纷纷扩充实力,妄图称帝。至唐代末叶,黄巢起义造反,推翻了末代皇帝僖宗的宝座,各个藩镇势力趁机而起,互相厮杀,争夺帝位,结果战火频起,到处兵荒马乱,生灵倍遭涂炭。这时,又恰遇蝗旱灾年,粮食颗粒不收,平民饥肠辘辘。落得山西、河东一带死尸蔽野,饿殍遍地。当时陕西的潼关,乃是朝廷的总税口子,月进百斗金,年储万石粮,城内金库多座,粮食堆积如山,别号“金斗潼关”。藩镇、盗匪垂涎三尺,乃是雁过拔毛之地。唐僖宗考虑到潼关乃是军事要地,特派名将杨会率领重兵把守。名将杨会,乃是西宁永宁山杨家峪人氏,手使一口九耳八环刀,所向无敌,名扬天下,人送外号“金刀将”,也称“金刀杨会”。当时还有两位名将,乃亲兄弟。
兄叫夏书棋,弟叫夏书湮。这哥俩儿都使一杆大枪,枪法超群,堪称绝艺。因此,人送夏书棋的外号叫“神枪手”,人送夏书湮的外号叫“花枪手”。夏书棋不满朝廷腐朽黑暗,隐于山林。夏书湮为人仗义,目睹当时百姓的惨状,忧心忡忡。夏书湮为解百姓倒悬之苦,便和好友商议,砸开潼关城门,劫出城中粮银,赈济残兵难民。几天以后,花枪手夏书湮命几位友人带百余人,乔装打扮,混入潼关。到了夜晚,夏书湮带几百人砸开城门,与混入城内的人会合,然后兵分两路,一路与守城军兵混战,一路砸开库房,抢金夺粮,装满车辆,开出城去,由夏书湮带领人马断后。孰料,守城的军兵只是胡乱追杀一阵,便退回城去,关上了城门。夏书湮心中纳闷:这金刀杨会为何眼睁地任我抢掠潼关?难道不怕获罪罢官?!原来,金刀杨会知道夏书湮纠集一些强人劫掠城内钱粮是为赈济百姓以后,便想,昏君无道,藩镇割据,盗贼蜂起,百姓可苦坏了。他们若有一线生机,也不能做出这种事啊!他赞成夏书湮这些劫官济民的英雄。他想,我要出兵阻杀,怎能对得起苦难中的百姓?我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们运走一些钱粮,解解百姓燃眉之急吧!于是,他便下令,不要阻挡百姓抢掠,只做佯追,不许杀死一人。金斗潼关被抢之后,杨会向朝廷上了奏折。
唐僖宗传旨,杨会玩忽职守,罢官为民。金刀杨会一怒之下,回了原籍西宁。从此发下誓言,天下不出明君,决不复出。杨会回乡以后,喜得一子,取名为衮,字叫君爱,真是爱如掌上明珠。杨衮自幼聪明,特别懂事,但他厌文喜武,脾气倔强暴躁。杨会对爱子的这种性格更是钟爱。暗自下定决心,待他长到学艺年龄,一定向他传授兵书战策和马上步下武艺,尤其是自己那九耳八环刀的刀法,定叫他好好继承下来,传留后世。待他武艺学成,如有真主当朝,还要叫他为国尽忠,能给杨家露脸。待杨衮到了七岁,杨会便向杨衮传授九耳八环刀的刀铁。可是,杨衮学了一些时日,就学腻歪了。心想,他老人家的刀法的确不错,我是应该学会。可是当今世上,就没有比爹的刀法更好的武艺了吗?我曾听人说过:“好儿不擎祖业产,好女不穿嫁装衣”,只靠爹的那点儿家底几吃饭,还有什么出息!我除了学会爹的刀法,还要出爹不意,学得一手比爹的刀法还要强的武艺。可是,我去跟谁学武艺呢?杨衮由于投师无门,终日愁眉苦脸。对爹的刀法也懒怠练了,一连几天,练着练着就把刀一扔,坐在地下,想着心事。杨衮这种练功状况,竟被杨家一位叫“王老好”的打扫院子的院公发现了。王老好问杨衮为何懒怠练功?杨衮说了原因。王老好便想传授杨衮枪法。
杨衮怀疑一个扫院子的老头儿,怎会有什么好的枪艺?王老好提起长枪,练了一通。杨衮这才心服口服。从此以后,杨衮就背着爹跟王老好学习枪艺。一天,王老好向杨衮传枪之事被杨会发现了。杨会问王老好,一个扫院子的怎会这么好的枪法?王老好这才说了他的真实身份和要传授杨衮枪法的意图。原来这王老好,就是带头劫掠潼关的花枪手夏书湮。他和众位朋友把抢来的粮银分给穷苦百姓以后,就发现朝廷画影图形捉拿自己,便忙和好友分手,来到西宁隐居。听说潼关的守将金刀杨会,因放纵自己抢掠撞关被朝廷罢官以后,回到老家西宁,喜得一子。为报杨会之恩,就找到了永宁山,投到杨家,改名为“王老好”,当打扫院子的院公,待扬衮到了学艺年龄,再教夏家独传的“北霸六合枪法”,以报杨会前恩。夏书湮投到杨家以后,一直小心翼翼、勤勤恳恳地打扫院子,从未暴露真实身份,更未表露报恩的意图。今日竟露了馅儿,真是悔之莫及!杨会知道,北霸六合枪法乃是夏家祖传绝艺,从不外传。今日破例传给杨衮,可见拳拳报恩之心!又想,杨衮学了自己的刀法,再学夏家的枪法,如虎添翼,将来成为名将,扶保真主,报效国家就有望了。遂叫杨衮跪下,正式拜夏书湮为师。此后,杨会就不让夏书湮扫院子了,叫他搬进杨衮书房居住,每日专教杨衮枪艺。时随日月流逝,一晃过了五年,杨衮已经十五岁了。夏家那一百二十八式北霸六合枪法,在他刚学会百式时,夏书湮竟因病卧床。夏书湮知道自己活不久了。
这天,把杨衮唤到床前,眼含着泪说道,“徒儿,我和你师伯父早就商定,我们每人只收一个徒弟。为师选你为徒,实乃你我的缘份!可惜,我只教你一百式夏家枪法,既无力教下去了。为师与你永别以后,你要想学剩下的那二十八式夏家枪法,就去为师老家洛阳寻访你师伯父夏书棋吧!你对他说你是我的徒儿,再冲他练上几式夏家枪法,他一定会相认。是否能够找到你师伯父,就看你的造化了。”三天以后,夏书湮逝世了。杨衮抚尸痛哭一场,并向爹爹提议,以父礼葬师。百日以后,杨会就叫杨衮练刀练枪。可是杨衮说什么也练不下去了,总想到河南去,找神枪手夏书棋学那二十八式枪艺。这天,杨衮来到上房,把要去河南的想法对爹说了。杨会考虑,当今天下兵荒马乱,杨衮年少,怕他独自出外,险遭不测,不准他去。杨衮来了犟劲儿,心说,师父曾经说过:“年轻人要活得象条龙,不要活得象条虫”啊!不能叫爹把我捆在家里。爹爹不叫我去,我就背着他走。杨衮拿定主意,偷着备好盘餐路费,给爹留了一封信,上写四句歪诗:为学长枪艺,去找师大爷,在外不露脸,不回家见爹!把信放在案上,然后包了一副铠甲,牵匹快马,把长枪、弓箭、金装锏、铠甲包挂在马上,扳鞍上马,不辞而别。杨会见了杨衮的信,知道追也来不及了,只好一头扎在床上,憋气去了。再说扬衮,背父离家之后,直奔河南来到了洛阳,找到了夏家村,一问才知,当年盗匪血洗夏家村时,夏书棋突围出走,再也没有回来!杨衮大失所望。从此象只无头苍蝇,信马由缰,到处乱飞,妄想巧遇师伯。他游逛了些时日,盘费花的也剩不多了,便不住大店,专住小店儿。这天,他找个小店住下,由于心里有火,路上受了风寒,染上了伤寒病,第二天就起不来了。
住店吃饭、请医治病都得花钱。没过几天,杨衮腰里的钱就花光了。小店儿李掌柜不但没有催要店钱,还给杨衮垫钱请医买药。但是过了一个多月,杨衮的病还没有好。他想,总叫人家垫钱,人家怎能垫得起吗,这就叫“一文钱憋倒英雄汉”哪!他想来想去,便决定把暂时不急用的铠甲托李掌柜卖掉,以解燃眉之急。李掌柜牵条毛驴驮着铠甲来到集市,喊叫了半天也没人买。快散集时,李掌柜刚要包上铠甲回店,只见十几名家将拥着一人来到面前,这人问道:
“李掌柜,你怎卖起铠甲来了?”李掌柜的也认识这人,便说:“少爷,是这么一回事儿呀!”接着说了替店客杨衮卖铠甲的原由。这人暗想,这位卖甲之人,定是一位武将,若有一线出路,绝不会卖铠甲呀!咳,我就成全成全他吧!便打发一个家将回去取来二百两银子交给李掌柜,然后说道:“你把银子和铠甲都拿回去交给那位姓杨的店客吧!”李掌柜擎着银子,楞道:“少爷,你既然买了铠甲,怎还叫我拿回去呢?”这人说道:“那人要把铠甲卖掉,将来用时就要折手。我就成全他一次吧!那人病好以后,要离店时,问明他往哪儿去,就来和我言讲,我再周济他些盘餐路费。但你切切记住,千万不要说出我的名姓!”说着,带着家将离去。
李掌柜的把铠甲和二百两银子驮回小店儿,交给了杨衮,说了那人赠银经过,但没说出那人姓名。杨衮询问那人家住哪里,叫何姓名?李掌柜言讲:“那人不让说出。”杨衮也没有追问,便叫李掌柜拿些银子还债,用剩下的银子继续治病。半月过去,杨衮的病痊愈。杨衮要面谢恩人,便问李掌柜周济银子的那人是谁?李掌柜还是守口如瓶。杨衮立即来了暴劲儿,
“噌”地拉出宝剑,一声暴叫:“你再不说出他的姓名,我就不客气了!”李掌柜的颤声说道:“那人住在袜子坡刁鹅岭的高家庄内,就是人称‘白马银枪’的那位高思继呀!”次日,杨衮别了李掌柜的,就奔高恩继家走去。白马银枪高思继不但善于济困扶危,还好交朋结友,而且从不计较地位高低。听家人说有位年轻人来访,便来门外迎接。杨衮一见恩人,如见亲人。心一激动,眼圈儿就红了:“恩人在上,请受我一拜!”
上前几步,就要跪下参拜。哎呀,朋友。为何如此?”高思继急忙扶住杨衮,“朋友,你如此待我,真叫我莫名其妙啊?”杨衮眼里含着泪,说:“我就是受你接济二百两银子的杨衮啊。如今病已痊愈,特意拜谢救命之恩来了。”“噢——原是为了此事!”高思继一见杨衮年轻英俊,仪表不凡,顿生和他交友念头,“朋友,快进寒舍一叙!”高思继把杨衮让进客厅,也象平时接待朋友那样,首先敬茶,然后备酒。茶酒中间不外唠些闲嗑。当听说杨衮是永宁山的人时,便间杨衮:“在永宁山是否有个杨家峪呀?”“你为啥打听杨家峪呀?”“在杨家峪隐居一位名将金刀杨会,当年曾经镇守潼关,阁下是否晓得此人?”“这个……”杨衮不知他提爹爹是为何意?高恩继接着说道,“我听说这位名将当年曾经放纵一些豪杰劫掠潼关,后被罢官回了原籍,人都颂他是舍己爱民的英雄。我师父和师叔都曾参与劫掠潼关,杨会对他兄弟二人曾有放生之恩。因此你一提起西宁,我就想起杨会来了。”杨衮这才说道:“这位杨会就是家父。”“哎呀!”高思继站起身来,抓住杨衮双手,“真没想到,你就是金刀杨会之子!杨公于,你怎么到这儿来了?”
“我是来到洛阳访师大爷学艺啊。”杨衮接着说了花枪手夏书湮为了报恩,来到杨家向自己传艺,后来病故,临终时让自己寻访师大爷夏书棋,请他传授余下的那二十八式枪艺等情。“哈哈哈哈……”高思继朗朗大笑,“这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都认不清啊!杨衮兄弟,你猜我是谁呀!我就是那位夏书棋的徒儿呀?你师父夏书湮乃是我的师叔!”“那么,我杨衮就高攀啦!”说着跪下,“师哥在上,请受小弟一拜!”“使不得,使不得呀!”高思继忙把杨衮搀起,“遗憾的是,自从师娘去世以后,他老人家在家里就呆不下去了,常到外地寻朋访友。如今又带着吾儿高行周出去了。”“这个……”杨衮听了,两眼发直。
高思继说道:“杨衮兄弟,你愁什么呀?你不就是要学那二十八式北霸六合枪吗,我跟师父已经全学会了,兄弟如不嫌弃,我可代师传艺!”“哎呀,这太好啦!”杨衮乐得都合不上嘴了。于是,杨衮便在高思继家住下,继续学习二十八式北霸六合枪艺。高思继在传授枪艺之前,想看一看杨衮的枪艺。便叫杨衮把他会的百式枪艺从头到尾练了一遍。高思继一看便知,这的确是本门枪艺,但他发现,杨衮的枪艺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虚不足虚,实不够实,其进不锐,其退不速;其势不险,其节不短;静不如山,动不着霆。总之,杨衮的枪艺还没练到精妙之处。高思继想,“一艺不精,误了终生”,不该让师弟满于现状,便脱下长衫,说:“兄弟,我练上几式给你看看。”说着,操枪练了起来。杨衮向来就不服人,今天看了高思继的枪艺,可从心里往外佩服,不由暗道,师父曾经说过,“山溪难知江河深,井蛙不知有大海”这话的确不假,我要不出来见见世面,怎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看来我的功夫和师兄比可差远啦!这真叫“学如牛毛,成如麟角”啊!暗下决心,定在高家把师兄的枪艺全学到手。就问“师兄,你练枪时,手上的劲儿为啥使的那么准呀?”高思继说:“俗话说,‘刀是兵刃之母,棍是兵刃之帅,枪是兵刃之贼,唯独这枪,又尖又奸,最不好练,尤其是那枪杆儿、枪尖儿的劲,练好可不容易。
可是,你要下到了功夫,也会练到神妙之境。功到自然成嘛!我就把练枪杆儿的‘枪崩檀木桩法’和练尖儿的‘枪崩蝇头之法’练给你看看。”所谓“枪崩檀木桩法”,就是在地上埋着两排碗口粗的檀木桩子,每排九根,练枪的人在两排桩中站住,两臂一叫劲儿,一拧手中枪,一边儿往前走,一边儿用枪杆儿一棍一棍扫左排檀木桩,枪杆儿到处,木桩立即“啪”地一声被崩断,然后转身,再扫右排,只听“啪啪啪啪”,这九根木柱也被枪杆儿崩断。所谓“枪崩蝇头之法”,就是地上埋棵木杆,在杆上挂着一盏纸灯,纸上粘着一些小米饭粒儿,在饭粒儿上爬着—群苍蝇,一抖枪尖儿,只许把苍蝇脑袋崩掉,不许把灯笼纸给捅破。这枪尖儿的功夫就算练到家了。
高思继把这两种枪法练完之后,问道:“兄弟,你觉得我的枪法怎么样啊?”杨衮当即扑到高思继的跟前,抓住他的双手,激动地说:“师哥,我的功夫和你相比可差远了,请把这些真功夫都教给我吧!”这说明,杨衮对高思继的功夫心服口服。杨衮要是听了杨会的话,死守田园,只以为爹的刀法是天下绝艺,不但学不到高家的枪法,还会养成“天下老子第一”的骄狂性格,如今闯出去了,不但眼界开了,也懂得了“人上有人,天外有天”这句真理。这就叫“井底蛙天窄,山顶鹰眼宽”啊!杨衮在高思继家一晃呆了二年,如今已经十七岁了。他这二年苦功算没白下,已把高思继的绝艺全学到手,尤其他手上的劲儿,要轻轻如鹅毛,要重重如泰山。心里常想,我这回可妥了,拿当世天下英雄来说,除了师兄高思继,就数我这条枪啦!把杨衮美得都不知道自己能吃几婉干饭了!这天,杨衮和高思继一边儿吃饭一边儿唠着闲嗑儿,唠着唠着,就谈论起英雄来了。
杨衮问道:“师哥,你看当世,哪一些人可以算英雄啊?”高思继觉得杨衮话里有话,眼皮一翻,说道:“要依师兄看来,要论当世英雄的话,会使北霸六合枪的杨衮兄弟该算众魁之首了!”杨衮先是得意的一笑,又故做谦虚地说:“哪里,哪里,我杨衮的枪法再好,也不该压倒师兄你呀!”“住口!”高思继把脸一沉,“我也不是当世英雄。师弟呀!你只学了几手武艺,为何就如此心高气傲,目中无人,这说明你也太年轻啦!对世上的事毫不知晓。论起你我兄弟的能力,虽然不错,也只不过九牛一毛而己。”杨衮的脸稍微一红,便恢复了本色。心想,我师哥也过谦啦,就凭你我这手枪艺,怎能说是九牛一毛!这真是笑话!他心里虽这么想,嘴上可没说出,便转弯抹角地说:“师哥,方才我失口了。不过,请你说说,当今天下到底谁是英雄?”高思继想了片刻,说:“在唐僖宗时,有位黄巢,把大唐杀了个国破家亡,算得上是(足堂)马无敌了……”
“难道黄巢算是出奇的英雄?”“非也!”“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僖宗丢了江山,藩镇晋王李克用攻打黄巢。晋王殿下有个十三太保李存孝,力大无穷,槊招绝伦。他马踏黄河七昼夜,占领长安,火烧五凤楼,把黄巢逼得拔剑自刎。僖宗封他为勇安公,赐他一块‘天下恒勇无敌将’的金牌。谁要跟他对阵,只打一两个招面,就会被他打败,从未打过三次照面。为此又称‘马前无有三合之将’。看来此人可称天下无敌的英雄了。”杨衮还不服气:“如此说来,再也没有比李存孝更高的英雄啦?”高思继说:“僖宗晏驾之后,朱温自立大梁王,他的手下也有不少英维。如今李存孝威震太原,朱温跟他较量,恐怕也要吃亏!”杨衮听了,心中暗想,我师兄把李存孝捧得也太高啦!难道我杨衮和师兄的这条枪,就比不上李存孝的那把槊!如此贬低自己,岂不是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我曾给爹留下书信:要不露脸,决不回家。“扳倒大树有柴烧”嘛!要想露险,就得碰大个儿的。我要把李存孝的那块金牌夺来,不也成了“天下无敌将”啦!
我要真能这样,非把我爹乐趴架了不可!杨衮拿定主意,也不唠了。高思继还当杨衮服气了呢!次日清晨起来,杨衮来到高思继的房内,说要回家探望二老双亲,马上就要登程,特见兄长告辞。高思继想“母在高堂,儿不可远游”啊!甚是理解杨衮的心情。立即摆宴,为杨衮饯行,并把扬衮送出十里多地。分手之时,高思继说:“今日分手,兄有—句良言相告,兄弟学得枪艺,定要为民除害,保住国土不失,更别依仗自身武艺去做坏事!”杨衮说:“师兄放心,今后定做露脸的事,要保皇上,必保明君,不是明君,他让我给他当爷爷我也不干!”可是高思继哪里知道,杨衮离开洛阳之后,并没回家,而是直奔太原会李存孝去了。欲知后事如何,请见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