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军事> 外科启玄>第6章

第6章

膀胱俞发膀胱俞发此疮发于膀胱俞中膂内俞。多气少血。初起时发热肿。百节疼痛。昏沉不知人事。出脓者可治。
如出血水不收口者。须内托补妙。不然难愈也。
手背发手背发此疮发于手背中渚液门二穴。系手少阳经。多气少血。初起时令人憎寒发热。或作呕及作痒痛。
有五善七恶。内详照篇论治之。
足背发足背发此疮发于足背。衡阳陷谷二穴。乃足阳明胃经。多血多气。初发时令人发热作呕。痛痒麻木。俱照前篇中可灸之可托之。以平为善也。
肾阴发肾阴发此疮发于肾囊。一名悬痈。又名囊痈。乃冲任脉所会之处。发者言大也比痈更大也。况胞乃空囊之处。气血凝聚。能作肿大也。亦有胞腐了止存睾丸亦不死。亦有俱腐落而不死者也。
对脐发对脐发此疮发于背下命门穴。与脐相对。故名之。是督脉之经。毒发也痛甚者可刺黄白稠脓者生。出血水及清稀水。心神恍惚。睡中见鬼谵语。大发渴者死。善于调摄。勿犯禁忌者亦可得生。
癌发癌发此疮发于神道灵台二穴。乃督脉兼膀胱经。多血少气。初起时不作寒热疼痛。紫黑色不破。里面先自黑烂。二十岁以后。不慎房事。积热所生。四十岁以上血亏气衰。浓味过多。所生十全一二。皮黑者难治必死。
明发背后序六要法凡人之生发背者。皆足太阳膀胱。多血少气。兼督脉之经。初起时中间必有白点。四边肿赤。渐次胤开。大如盘盘。周遭生饭浆小疮。如粟米大。作寒壮热。浑身拘急。当以脉辨之。浮沉虚实表里。
外以艾灸计身年数。以截其毒。不致败坏。戒气怒。禁酒肉。忌房事。如脓稠者元气实。脓清者元气虚也。黄赤者顺也。黑腐者逆也。开阔展大者毒甚也。当明其经络。血气多少。补接虚怯。毒热太甚。
当泄其热。有脓。急刺不可迟。迟则腐去好肉。最怕串肿流入四肢一也。肿硬如石者二也。昏愦不食三也。穿膜黑腐四也。渴甚者五也。内罨不发者六也。如治发背。必须知此六要。此古人之秘诀。余录晓之。恐后人不及知也。故以胸背胁肋乳及头项腰腿脐腹总言发也。发者言其大也。余非好异。特别其轻重耳。是为序。之五
肺痈肺痈此痈先因肺痿后痿极而成。肺痈口中咳吐脓血也。其脉数实。胸中隐痛。肺脉紧数。皆脓未成。但数脓已成。则口臭。宜用消风散,男子发灰一钱。清米汤下。二服可痊。再以太乙膏丸服之妙。如风冒入则不治。
肠痈肠痈凡肠内生痈。当验症明白。不可妄治。妄治能杀人。其病小腹重。按之痛。小便如淋。时时汗出恶寒。身皮错。腹皮急。如肿左甚者。小肠痈。右甚者。大肠痈。则右寸洪数绕脐疮。或脐出脓。或大便脓血。以大黄牡丹汤。尾闾痈尾闾痈此痈发于尾闾穴。是督脉之经。最痛难忍。难得脓。宜大托里加乳香没药。排脓止痛。外用敷贴。戒气怒房事。不然则漏而难痊。
臀痈臀痈臀上乃足太阳经。多血少气。盖精肉气血罕来。最痛。因见虚弱即当内托补其血气。如疮少向胯骨环跳穴者。兼足少阳经。少血多气更加引经药更妙。左右相同。承扶穴是也。
骨痈骨痈此疮发作一二年不愈。常落出骨一片或一细骨。或有蛀蚀眼。或三五个月落一片。名曰多骨疮。
非营气不从所生。乃母受孕后。复感精气故也。用飞过陀僧桐油调膏摊帛贴之效。
腰痈腰痈此疮发于软肋下近腰带脉五枢维道穴。是足少阳经。多气少血。寒热肿痛。余治一人脓出一桶余。内托大补而愈。左右相同。
内痈内痈痈疽所生。原无定处。内因七情浓味挟郁而成。凡疮生外体易治。在腔子里盲膜旁作痛。服药不愈。其脉重取芤数。非痛脉也。知有脓也。以四物汤加桔柴胡香附角刺数剂。脓出大便而安。
脾痈脾痈此痈生肩真
俞二穴。乃手太阳小肠经。多血少气。乃脾受浓味所生也。宜汗之。经云。汗之则疮止是也。毒从汗出而散。宜仙方活命饮加减。及引脾经药治之。托出其毒外以敷药上之效。
膝痈膝痈膝外有痈。是足少阳经毒。多气少血。膝内有痈。是足太阴经。多气少血。此膝间乃枢纽骨节行动之处。宜仔细治之。不然。令人废矣。慎之。
乳痈乳痈乳肿最大者曰乳发。次曰乳痈。初发即有头曰乳疽。令人憎寒壮热恶心是也。乳房属足阳明胃经。
多血多气。乳头属足厥阴肝经。多血少气。有孕为内吹。有儿为外吹。宜急散之。毒舒肝气清。阳明胃气已溃则出脓矣。如妇人年五十以外。气血衰败。常时郁闷。乳中结核。天阴作痛。名曰乳核。久之一年半载。破而脓水淋漓。日久不愈。名曰乳漏。有养螟蛉子为无乳。强与吮之。久则成疮。经年不愈。或腐去半截。似破莲蓬样。苦楚难忍。内中败肉不去。好肉不生。乃阳明胃中湿热而成。名曰乳疳。宜清胃热。
大补血气汤丸。再加补气血膏药贴之。加红粉霜妙。又有乳结坚硬如石。数月不溃。时常作痛。名曰乳岩。宜急散郁消肿祛毒。不然难疗。用降霜点之。如乳脑上赤肿有二三寸。围圆无头。名曰乳疖。
以上乳症共十款。详审明矣。
左右便痈左右便痈此疮发于两腿丫内横骨穴阴穴。肝肾二经。多血少气。令人寒热。肿作痛有单左单右。及双作者。宜散肝经湿热。解毒。初则灸妙。
箕痈箕痈此疮发于阴囊后谷道前。乃任督脉所起之处也。亦有湿热而生。或劳逸及妒精所有。宜内疏内托。
随症施治则安。戒怒气房事。不然成漏矣。有一人生此及茎中三处。漏尿溺。余为治好。二月后因房事复发。
挟痈挟痈此疮发于腋内。乃手厥阴经。多血少气。天池穴边者令人寒热大痛。掌热臂急面赤。初则内疏之。
次则散毒托之。
箕门痈箕门痈此疮是足太阴脾经湿热之毒所生。其经多气少血。在股内近膝上。宜内托黄柴胡汤加苍术防己等药治之。外宜敷贴。随症施治妙。之六
首疽首疽是手少阳三焦经。多气少血。其疽生于
脉翳风二穴。此疮多憎寒壮热。发渴。七八日可刺。脓水黄白色者可治。如黑色稀水者太恶。若发渴者即死。左右相同。双疽者亦死。大抵毒之甚也。
眉疽眉疽是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其疽生于阳白二穴之分。从眉至额。赤肿高。坚硬如石。刺之无脓。
黄水自出。痛甚。闷乱吐逆。治之渐减者生。甚者死。女子七日死。男子二十四日死。慎之。
杼疽杼疽是手少阳三焦经。多气少血。生于天牖翳风二穴之旁两耳下。六七日可刺。若对脐有疮。初出不肿。俱有燎浆。
渐长大。蚀肉溃脓。先从脚后跟。如玳瑁斑点。名羡疮。又名化骨疮。有骨出乃肺败也。甚恶。
鬓疽鬓疽是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生于头维穴。初如疖子。后渐大。硬如石。皮似猪皮。棕眼睡中谵语恍惚。吐逆鲜血。流入四肢者万死一生。
九疽九疽此九疽一生即有九处。初肿势甚重。当看人之虚实。毒之浅深。脓之稀稠。溃之迟早。验之五善七恶。或又二三处者亦轻也。
肺疽肺疽是任脉之经。紫宫玉堂之穴。一名天火疮。当胸而生。肿十日可刺。脓水黄白色者可治。无脓水渐大旁攻。上硬下虚。脓不出。精神短少。自破流水不绝。咳唾引痛者死。
蠹疽蠹疽是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生于缺盆二穴之分。一名发历疽。十日可刺。如无浓者名曰石疽。如他再生四五头。子母大小者。又名历疮。甚恶。毒入心者死。有白脓赤肿。饮食知味者生。
腕疽腕疽是手厥阴心胞络经。多血少气。其疮生于天池之穴。及足三阴三阳之所发。起初胁肋下及两腿足生。赤肿痒。二十五日不溃者死。九日刺脓赤者可治。内罨周遭。赤干。疮口内见脂膜黑者不治。多因打扑而生。
腰疽腰疽是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其疮生于胃俞胃仓二穴。托之得溃则安。若上赤下黑。二十日不溃即死。如青黑色无脓出血水者亦死。
敦疽敦疽是手三阴三阳之经。亦有血气多少不同。生于手之十指。名疽疮。生此四五日即溃。有脓可刺者生也。如不溃无脓。黑色过节者死。不可治也。
伏鼠疽伏鼠疽是手足指上丫间。在背外历历三五疽如球。在于皮中。痛相应者。名伏鼠疽。若不早治。恐毒瓦斯攻心即死。如肿硬急服内托散治之。外用敷点药则安。
勇疽勇疽是足太阴脾经。多气少血。生于冲门穴。赤肿作硬。八日得溃可刺。如脓黄白色者可治。其疮孔如鸡子大者。俗称鱼口是也。有单有双口者。年久而不收口。是沾阴也。宜蒸之补托之。
托疽托疽是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生于阳关阳陵泉二穴。肿作痛。半月有脓。黄白色者可治。不痛或出鲜血者死。出脓青黑及长出头渐多者。或无定处者不治。
筋疽筋疽是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生于两足外后跟昆仑二穴。初起三五日。皮如虫蚀。过一年有虫为痿。脂肿骨粗。脓多时节落虫似筋头。黄赤色内食其骨。经年不瘥。名曰痿漏。一名曲疽。流脓水不止。名冷疽。多死。
痨疽痨疽是足太阳膀胱经。多气少血。生于足小指后趺京骨等穴。五七日得溃。有脓黄白色不多者安。如黑色不溃痒甚者不可治也。
啮疽啮疽是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生于足跟申脉穴。又名足疽。如初起赤肿有头可刺。有脓黄白色者可治。如初起便破。黑烂大恶。久则令人足落。若不早治。此人不能生也。
臀疽臀疽是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生于承扶二穴者名曰臀疽。最痛。宜托之。三五日脓出瘥。如近大小便处难治。生于实处易治。
中庭疽中庭疽此疮乃任脉之经。是奇经脉也。在乳之中央。宜内托千金汤治之。外宜敷贴。随症加减为妙。
传心疽传心疽是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生于胁下京门带脉二穴之次。痛痒彻心。如针刺之痛渐溃至脐者死。
初肿胁痛不能转动。面垢。百节骨痛。痛则连心。故名传心疽是也。
井疽井疽是任脉之经。在于鸠尾穴所生者名曰井疽。状如大豆。三四日间。若不早治。十日必死。外发出者易痊。内发伤膜主死。无疑也。
合阳疽合阳疽是足太阳膀胱经。湿热之毒所生。初宜托里除湿清热之药。内以羌活汤汗之则愈。如已成形。再加排脓止痛则溃。外宜敷贴之则已。
脱疽脱疽是足之大指次指。或足溃而脱。故名脱疽。是脾经积毒下注而然。赤色。先肿痛及不痛。俱以蒜灸之。人参败毒托里之剂治之。若色紫黑者急斩去之。如黑上至踝骨不治。
疔疮疔疮凡手指名蛀节疔圣则腐去本节轻则拳挛凡疔疮始发。原无定处。皆因荣卫迟遏所生。又经云。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东垣分二十三疔。
余今分三十四种疔。俱在前论。初发时遍身拘急口噤如症。宜针疮顶出血。蟾酥定内服药。如黑了眼必死。
骨羡疮骨羡疮是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生于神堂二穴及膈关膈俞穴。初发作痒不可忍。如燎浆水。抓破内见骨。过十日如遍身俱痒不可治也。
骨痿疮骨痿疮是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其疮生于两胯骨上。渐大筋骨俱痛。开流水尽即死。如胯相对并有疮肿者。十无一生。用大马屁勃垫睡。不令磨着。内服补中益气药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