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前古注)《孝经正义》引《论语》郑氏注:孝为百行之本,言人之为行,莫先于孝。
按:近有集郑注《古文论语》二卷,托名宋王应麟者,所收未尽。海宁陈氏鳣《论语古训》搜采较详。马国翰有辑本,其中为《集解》所未采者尚多,兹择录之以存汉代大师之说。
《皇疏》引熊埋云:孝悌之人志在和悦,先意承旨。君亲有日月之过,不得无犯颜之谏。然虽屡纳忠规,何尝好之哉。今实都无好而复云“鲜矣”者,以好见开,则生陵犯之惭;以犯见塞,则抑匡弼之心。必宜微有所许者,实在奖其志分,称论教体也。故曰“而好犯上者鲜矣”。孝悌之人,当不义而诤之,尚无意犯上,必不识为乱阶也。
按:熊埋不详何人,马国翰以为即《唐书。艺文志》杂家之熊理,亦想当然耳。熊以犯上为犯颜而谏,皇侃取之。焦循《论语补疏》伸其说:“据《汉书。叙传》‘刘向、杜邺、王章、朱云之徒,肆意犯上’,《后汉书》‘田丰刚而犯上’,以犯上为犯颜,古之通义也。”其说甚辨,然亦过求异耳,《邢疏》驳之是也。
(集注)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犯上,谓干犯在上之人。鲜,少也。作乱则为悖逆争斗之事矣。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考异)《七经考文》曰足利本“其仁之本与”,无为字。叶德辉《日本天文本论语校勘记》:足利本、唐本、津藩本、正平本均无“为”字。
按:日本流传中国《论语》本有二:一为正平《集解》本,见于钱曾《读书敏求记》。一为皇侃《义疏本》,乾隆开四库时歙人鲍廷博得之,刻入《知不足斋丛书》。此外刻本以天文癸巳刻单经为最善《经藉访古志》已着录,彼国亦希见。考日本天文癸巳当明嘉靖十二年,比之《皇疏》、正平二本时代稍后。叶氏取《七经孟子考文》所引古本、足利本、一本、二本、三本、(皆日本古本)、《皇疏》本、正平本、黎刻正平本札记所引津藩有造馆本、傅懋元观察重刻唐卷子本校录,与今本异者三百余事,别为《校勘记》一卷。至中土宋元旧本,则以有阮氏《校勘记》在,不复出也。
陈善《扪虱新语》:古人多假借用字。《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又曰“观过,斯知仁矣”,又曰“井有仁焉”,窃谓此“仁”字皆当作“人”。
王恕《石渠意见》:“为仁”之“仁”当作“人”,盖承上文“其为人也孝弟”而言。孝弟乃是为人之本。
焦氏《笔乘》:何比部语予:“丰南禺道人曾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原是‘人’字。盖古‘人’作‘……’因改篆为隶,遂讹传如此。如‘井有仁焉’亦是‘人’字也。”予思其说甚有理。孝弟即仁也。谓孝弟为仁本,终属未通。若如丰说,则以孝弟为立人之道,于义为长。
朱彬《经传考证》:“仁”即“人”也。《论语》“观过,斯知仁矣”,《后汉书。吴佑传》引作“人”。“无求生以害仁”,《唐石经》“仁”作“人”。
江声《论语竢质》:“仁”读当为“人”,古字“仁”、“人”通。“其为人之本”,正应章首“其为人也孝弟”句。不知六书假借之法,徒泥仁为仁义字,纷纷解说无当也。
刘氏《正义》:宋氏翔凤《郑注辑本》,“为仁”作“为人”,云:“言人有其本性,则成功立行也。”案“仁”、“人”当出《齐》、《古》、《鲁》异文。郑就所见本“人”字解之,“为人之本”与上文“其为人也”句相应,义亦可通。
王肇晋《论语经正录》:孝弟为行仁之本,义固正大。观“井有人焉”,“人”借作“仁”,则此章“仁”字似亦“人”之借字。如作“人”字解,与章首“其为人也”句相应,义甚直截。
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引钱氏曰:《初学记。友悌部》、《太平御览。人事部》引《论语》俱云“其为人之本与”。有子先言“其为人也孝弟”,后言“其为人之本”,首尾相应,亦当以作“人”为长也。
按:钱氏之说是也。林春溥《四书拾遗》云:“案‘不知其仁’、‘无求生以害仁’,《唐石经》皆作‘人’。‘古之贤人也’,古本作‘仁’。‘何以守位曰人’,《释文》引桓玄、明僧绍作‘仁’。‘柏人’,《道因碑》作‘柏仁’。并可互证。”宋儒不通训诂,遂至沿袭其误,强事解释。于是程叔子谓“性中有仁,曷尝有孝弟来”,谢显道谓“孝弟非仁”,陆子静直斥有子之言为支离,王伯安谓“仁只求于心,不必求诸父兄事物”。种种谬说,由此而生。盖儒家之所谓道,不出伦常日用之间,故《中庸》言“天下之达道五”,又曰“道不远人”,《孟子》言“道在迩而求诸远”,即有子本立道生之说也。老庄一派始求道于窈冥恍忽不可名象之中,后儒虽知其非,而终不脱此窠臼,此其所以致疑于有子也。《论语驳异》及《四书辨证》虽主王恕之说,但以为作“仁”亦可通。然《初学记》及《御览》均作“人”,可见唐及北宋初人所见本尚有作“人”者。经传中“仁”、“人”二字互用者多,“仁”特为“人”之借字,不止此一事也。《集注》于“井有仁焉”已云“当作人”,独此条犹沿旧说,盖偶未深考。
第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