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考证)《礼。哀公问》:“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白虎通。号篇》:“或称君子者,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
(集解)愠,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凡不载何人说者,皆何晏之词。下仿此。)
(唐以前古注)《皇疏》此有二释:一云:“古之学者为己,已得先王之道,含章内映,他人不见知而我不怒也。”一云:“君子易事,不求备于一人。故为教诲之道,若人有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也。”
又引李充云:愠,怒也。君子忠恕,诲人不倦,何怒之有乎。明夫学者,始于时习,中于讲肄,终于教授者也。
按:《晋书。文苑传》:“充字宏度,江夏人。官着作郎。”《七录》载充《论语释》一卷,至隋已亡。《隋书。经藉志》别有《论语》十卷,晋着作郎李充注。《唐书。艺文志》并同。而《宋史。艺文志》不载,今佚。玉函山房有辑本二卷,兹录之以备一家。
(集注)愠,含怒意。君子,成德之名。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
(别解)王衡《论语驳异》:罗近溪谓“愈学而愈悦,如何有厌;愈教而愈乐,如何有倦;故不愠人之不己知者,正以其不厌不倦处”。此却说得好。
《论语补疏》:《注》言“人有所不知”,则是人自不知,非不知己也。有所不知,则亦有所知。我所知而人不知,因而愠之,矜也;人所知而我不知,又因而愠之,忌也。君子不矜则不忌,可知其心休休,所以为君子也。《后汉。儒林传》注引《魏略》云:“乐详字文载。黄初中,征拜博士十余人,学多褊,又不熟悉,惟详五业并授。其或难质不解,详无愠色,以杖画地,牵譬引类,至忘寝食。”
毛奇龄《四书剩言》:《论语》“人不知而不愠”,《孔疏》原有十义:一是不知学,一是不知我。今人但知后说,似于本章言学之意反未亲切。何平叔云:“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其云“有所不知”者,言学有所不解也。“君子不怒”者,犹言“君子易事不求备”也。盖独学共学,教人以学,皆学中事。夫子一生只学不厌,教不倦,自言如此(见《默识》节),门弟子言如此(见《公西华》节),后人言如此(见《孟子》),故首章即以此发明之。
按:此本李充之说,《皇疏》取之,然实不如《朱注》之长。刘宝楠云:“教学之法,语之而不知,虽舍之亦可,无容以不愠即称君子。此注所云不与经旨应也。”
(余论)《朱子语类》:人不知而不愠,自是不相干涉。己为学之初,便是不要人知,至此而后真能不要人知尔。若煅炼未能得十分成熟,心固有时被其所动,及到此方真能人不我知而不愠也。又曰:不愠不是大怒,心中略有不平之意便是愠。此非得之深、养之厚者不能如此。
鹿善继《四书说约》:说乐不愠,向非于人所不见之地有内省不疚之功,何以如此真切,如此超脱。此章是孔子自写生面,全重时习。盖本心难昧,未尝不知修持,只转念易乖,学而易厌。时习则功夫无问,本体流行,深造自得,欲罢不能,说可知矣。
张履祥《备忘录》:朱子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不知岂特为人忽易而已,甚者贱辱之,咎责之,怨恶之,无所不至。舜之于家,文于朝,孔孟春秋战国之世,一时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其孰能知之。当时而能不愠,岂非甚难。非甚盛德,何以履之而泰然乎。
何义门《读书记》:此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同意,非谓世无见用者也。此对上说、乐十字,故云不愠。《中庸》对上“半涂而废”,故云不悔。
《揅经室集》:“人不知”者,世之天子诸侯皆不知孔子,而道不行也。“不愠”者,不患无位也。学在孔子,位在天命。天命既无位,则世人必不知矣,此何愠之有乎。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者,此也。此章三节皆孔子一年事实,故弟子论撰之时,以此冠二十篇之首也。二十篇之终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与些始终相应也。
(发明)梁清远《采荣录》:《论语》一书,首言为学,即曰悦,曰乐,曰君子。此圣人最善诱人处,盖知人皆惮于学而畏其苦也。是以鼓之以心意之畅适,动之以至美之嘉名,令人有欣羡之意,而不得不勉力于此也。此圣人所以为万世师。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第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