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刘本沛虞书云:
顾太仆书屋甚华美。内有三层楼一座,是太仆赴粤时所建,未经人住。居民每夜见有五神人,金幞红袍,巍峨其上。犯者祸立至。丁卯予僦居五年,读书其上,绝无影响。
寅恪案:刘氏书自识略谓:“弘光乙酉七月十三日清兵南下。茅檐闷坐,无以自遣,偶追闻见,漫笔之书。八月二十四日逋髯刘某识。”可知刘氏僦居顾太仆书屋之丁卯年,乃指天启七年丁卯而言,下距崇祯十三年庚辰河东君过访半野堂之岁仅十三年,时代甚近,顾宅怪异之事复在虞山发生。然则刘氏所记与牧斋家老妪所言,可谓时同地同。据此更可以推见明末常熟社会迷信状况之一斑矣。
当时牧斋家中“反柳派”欲利用牧斋前此迷信之心理散播谣言,假托祖宗显灵,以警戒牧斋不可纳此祸水,免致败家,依情势言,此主谋者当即牧斋夫人陈氏及宠妾王氏。此二人之地位最与河东君不能相容,且又为抚养寿耈之人,更宜出此诡计。其所以不促使最近于崇祯十三年冬至祭祀祖宗之孙爱作第贰寿耈,以见神见鬼之言面告牧斋者,其故当因此时孙爱年已十二岁,非如寿耈之幼稚易于指挥,且其生母朱氏与王氏复有利害之冲突,不立于同一之战线也。牧斋前此受寿耈预言之影响,此时又闻老妪之传说,虽不加诃责禁止,然亦未能解其所言之用意,因姑妄听之,存而不究。至其垂死之年作诗追记半野堂文宴之事,有“看场神鬼坐人头”之句,借以诋詈其政敌。“神”指温体仁周延儒等显要,“鬼”指陈汝谦张汉儒诸浪人,此类神鬼皆常坐于人之头上者也。假使牧斋心中联系老妪寿耈两人所言,则必不用此类词句,否则岂非呵骂自身之祖宗耶?牧斋一生思想灵活,此点为“陈派”所深知,其促使老妪传播妄言,盖预料牧斋必能追忆寿耈之语,认为“诸公公”显灵欲令立即斥去“城南之柳”,(此借用谷子敬吕洞宾三度城南柳杂剧之名,以剧中柳树精为杨氏子,而河东君初访半野堂时亦作男子装故也。)实为家门之福,但牧斋此时因沉溺于新相知之乐,如醉如痴,遂一反其平日心理常态,竟不能将此两事前后联合为一观念,斯为“陈派”失败之主因也。黄梨洲乃同情于河东君者,由于未悉此中原委,转谓是后来焚烧绛云楼之火神,殊不知火神固可具红袍乌帽之形状,但何必现此三位一体之作用耶?钱黄二人通才博学,为世宗仰,竟皆受绐于妒妇老妪,迄今思之,甚为可笑。然则当河东君初访半野堂之时,牧斋家中党派竞争激烈,钩心斗角,无所不用其极,内容实况今虽不能详知,即据红袍乌帽三神之传说,亦可推见一斑。故不避烦琐之嫌,特辨述之如此。
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
(十)
东山酬和集壹牧翁“迎春日偕河东君泛舟东郊作”(寅恪案:迎春日之问题可参前论牧斋“冬至日感述示孙爱”诗节)云:
罨画山城画舫开,春人春日探春来。帘前宿晕犹眠柳,镜里新妆欲笑梅。花信早随簪鬓发,岁华徐逐荡舟回。绿尊红烛残年事,传语东风莫漫催。
河东君“次韵”云:
珠帘从此不须开,又是兰闺梦景来。画舫欲移先傍柳,游衫才拂已惊梅。东郊金弹形相逐,南陌琼辀度几回。最是新诗如玉琯,春风舞袖一时催。(寅恪案:此首初学集未载。)
河东君“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寅恪案:郑氏近世中西史日表:崇祯十三年庚辰正月十三日立春,十二月廿四日又立春。河东君诗题之“春日”乃指自十二月立春至除夕间之节候也。)云:
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珍重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栏。
牧翁“河东春日诗有梦里愁端之句,怜其作憔悴之语,聊广其意”云:
芳颜淑景思漫漫,南国何人更倚栏。已借铅华催曙色,更裁红碧助春盘。早梅半面留残腊,新柳全身耐晓寒。从此风光长九十,莫将花月等闲看。
寅恪案:钱柳二人同在一处时酬和往复,一日之间一人所作往往不止一首,如上录四诗皆属于迎春日者。但初学集未载河东君次韵牧斋此日同游东郊之作,又东山酬和集壹牧斋“新正日偕河东君过拂水山庄,梅花半开,春条乍放,喜而有作”后附河东君次韵诗,初学集亦未载。二人不在一处时诗简来往,互相酬和,亦有仅载一方之作品者,如东山酬和集贰牧斋“西溪永兴寺看绿蕚梅有怀”及“二月十二春分日横山晚归作”,初学集皆未载河东君和作。或疑初学集为牧斋一人专集,与东山酬和集之为诸人酬和诗之选集,两者性质不同,主宾轻重互异,因有着录多少之分别。是说虽亦近理,然鄙意恐不止此。盖河东君为人负气好胜,其与当时名士掸题斗韵往往超越诸人之上,杜少陵“语不惊人死不休”(见杜工部集壹壹“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七律)正同此义。今观初学集中所存与牧斋唱和之作,颇多别有意境,非复牧斋所能企及。至其未载者,则属不能与牧斋竞胜之作品。由是而言,初学集之未全载河东君诸诗实出河东君本人有所去取之故,斯固负气好胜而又聪明绝世之人如河东君者所应有之举措也。兹因比较东山酬和集与初学集两本繁简异同,略附鄙见如此,以俟通人之教正。
第5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