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横曰:余台湾人也,能操台湾之语而不能书台语之字、且不能明台语之义,余深自愧。夫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其源既远、其流又长,张皇幽渺、坠绪微茫,岂真南蛮鴃舌之音而不可以调宫商也哉!
余以治事之暇,细为研究,乃知台湾之语高尚优雅,有非庸俗之所能知;且有出於周、秦之际,又非今日儒者之所能明,余深自喜。试举其例:泔也、潘也,名自《礼记》;台之妇孺能言之,而中国之士夫不能言。夫中国之雅言,旧称官话,乃不曰泔而曰饭汤、不曰潘而曰淅米水;若以台语较之,岂非章甫之与褐衣、白璧之与燕石也哉!又台语谓榖道曰尻川,言之甚鄙,而名甚古。尻字出於《楚辞》、川字载於《山海经》,此又岂俗儒之所能晓乎!至於累字之名,尤多典雅:糊口之於《左传》、搰力之於《南华》、拗蛮之於《周礼》、停困之於《汉书》,其载於六艺、九流,徵之故书、雅记,指不胜屈。然则台语之源远流长,宁不足以自夸乎!
余既寻其头绪,欲为整理,而事有难者,何也?台湾之语既出自中国,而有为中国今日所无者,苟非研求文字学、音韵学、方言学,则不得以得其真。何以言之?台语谓家曰兜;兜,围也,引申为聚。谓予曰护;护,保也,引申为助。訬,訬扰也,而号狂人。出,出入也,而以论价。非明六书之转注、假借,则不能知其义,其难一也。台语谓鸭雄为鸭形,《诗》《无羊篇》:雄叶于陵反,与蒸、竞、崩同韵。又《正月篇》:雄与陵、惩同韵。复如查甫之呼查晡、大家之呼大姑,非明古韵之转变,则不能读其音,其难二也。台语谓无曰毛,出於河朔;谓戏曰遥,出於沅水;谓拏曰仂,出於关中。非明方言之传播,则不能指其字,其难三也。然而余台湾人也,虽知其难而未敢以为难。早夜以思、饮食以思、寐寤以思,偶有所得,辄记於楮;一月之间举名五百,而余之心乃自慰矣。
嗟夫!余又何敢自慰也。余惧夫台湾之语日就消灭,民族精神因之萎靡,则余之责乃娄大矣。
余既整理台语,复惧其日就消灭,悠然以思、惕然以儆、怆然以言。乌乎!余闻之先哲矣,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余又闻之旧史氏矣,三苗之猾夏、獯鬻之凭陵、五胡之俶扰、辽金西夏之割据、爱新觉罗氏之盛衰,其祀忽亡,其言自绝;其不绝者,仅存百一於故籍之中,以供後人之考索。乌乎!吾思之、吾重思之,吾能不惧其消灭哉!今之学童,七岁受书;天真未漓,吚唔初诵,而乡校已禁其台语矣。今之青年,负笈东土,期求学问;十载勤劳而归来,已忘其台语矣。今之搢绅上士乃至里胥小吏,遨游官府,附势趋权,趾高气扬,自命时彦;而交际之间,已不屑复语台语矣。颜推之氏有言:“今时子弟,但能操鲜卑语、弹琵琶以事贵人,无忧富贵”。噫!何其言之婉而戚也!
余以戮民躬逢此厄,既见台语之日就消灭,不得不起而整理;一以保存、一谋发达,遂成《台语考释》,亦稍以尽厥职矣。曩者余惧文献之亡,撰述《台湾通史》;今复刻此书,虽不足以资贡献,苟从此而整理之、演绎之、发扬之,民族精神赖以不坠:则此书也,其犹玉山之一云、甲溪之一水也欤!
卷一
阮我等也。
恁尔等也。
彼等也。
咱大众也。为亲爱之辞。呼如懒(按《集韵》:咱音查,自也。此系借用)。
者此也。或呼平声。按古人言者番、者个,後人多用这番、这个。《集韵》:这音彦,迎也,音义俱失;而台语犹存其真。又按者,古音诸;凡从者之字:如诸、渚、楮、猪、都、屠、箸、暑等,皆从者得声)。〔例〕置者、系者、企者、带者。
者此也。犹言若此。〔例〕者大、者小、者寒、者热。
也彼也。或呼平声。按也、它两字,金文相同。秦琅邪台石刻,始皇帝所为也;也字犹与它字似。汉人写经始分它、也两字。它,古文蛇;《说文》:它,虫也。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後人借言无他。诗《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释文》:它,古他字;此本义之转也。段玉裁氏云:语言转移,则以无别,故当之犹言彼也;许言此以说假借之例。鄙意:许氏以它训虫,义甚明;以也训女阴,则谬。而台语以者为此、以也为彼,义犹近古。又按:也读平声,与它同。凡从也之字如他、她、池、杝、虵、訑,古音皆读它。〔例〕置也、系也、企也、带也。
也彼也。犹言若彼〔例〕也大、也小、也寒、也热。
也为发语辞。又为亦。〔例〕也会、也着、也当、也好、我坐尔也坐、尔行我也行。
查此也。为者之转音。〔例〕查甫、查某。
某也。《榖梁》桓二年注:邓厶地。《释文》:本作某。朱骏声氏云:凡口不能举者称某可也,手不能笔者书?可也。
或为不定辞。〔例〕或兮、或撘。
即就也。假借为此。〔例〕即兮、即撘。
佗何也。按佗、何二字,本义互训。《说文》:佗,何也;何,儋也。後人借佗为他、借何为谁,二字亦可互训。〔例〕佗(去则何往)、佗位(则何所)。
阿为发语辞。亦呼如安。〔例〕阿舅、阿姑、阿公、阿妈。
兮语助也。《诗经》常用之。亦作的。〔例〕阮兮(则我的)、恁兮(则尔的)。
兮个也。疑介字之讹。〔例〕即兮(则此个)或兮(则彼个)。
仔为语助。呼亚。〔例〕桃仔、李仔。
那为转语。《左传》:弃甲则那。注:那犹何也。〔例〕那是、那着、那、那。
藉为承上辞。犹言乃也。〔例〕藉会、藉当。
安助辞也。亦作案。《荀子》尤多用之。《战国策》:秦与韩为上交,秦祸安移於梁矣;秦与梁为上交,秦祸安攘於赵矣。《吕氏春秋》:今置质为臣,其主安主;释玺辞官,其主安轻。盖当时人以安语助,或方言耳。〔例〕安怎(犹言如何)、安仍(犹言如此)。
偌与若通。犹言若此。按偌音惹;般若之若,亦音惹。是六朝译经之音相同。〔例〕偌大、偌小、偌寒,偌热。
盍何不也。《论语》:盍亦反其本矣。〔例〕盍〈麦〉、盍。
敢为疑问辞。《仪礼》:客敢拜,主人敢辞。注:敢为冒眛之辞。〔例〕敢采(犹言或者。亦作检采。敢检一声之转)、敢会(会能也)。
且为未定辞。又暂也。如所谓得过且过也。〔例〕且坐、且行、且看、且听。
罔为未然辞。《後汉书》《马防传》:更共罔养,以崇虚名。注:罔养,犹依违也。〔例〕罔度(谓且过也)、罔做、罔饲(饲食也。己曰食、他曰饲)、罔育(育养也,呼平声)。
未为未定辞。
的为现在辞。
拉为已定辞。
不弗也。按台语谓不为。唯下列二语,用不字。〔例〕不时、不党。
不也。否也。〔例〕食、困、免(免也。按《诗》《大雅》,文王不显。笺:不显,显也。《左传》: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注:无宁,宁也。中国古代文法,多有此例),举(犹还须也)。
〈麦〉要也。欲也。〔例〕食、困。
无呼毛。古音也。《汉书》《冯异传》:饥者毛食,寒者毛衣。《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按钱大昕《恒言录》,谓古无轻唇音,读无为模,转为毛。〔例〕无采、无头神、无路用。
煞毕也。煞与杀同。杀之则终;引申为毕,又为罢。〔例〕食煞、讲煞、作煞、搬煞、放煞、喝煞。
煞极也。罗邺诗:江似秋岚不煞流。谓不甚流也。〔例〕煞扑、煞。
着犹当也。又是也。〔例〕着勤、着俭。
较比也。呼如鲁人猎较之较。〔例〕较大、较小、较紧、较〈走曼〉。
多《尔雅》:多众也(按台语谓多为济,唯下列数语用多字)。〔例〕多事、多端、多烦、多谢。
济多也。呼下入声。《诗》《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笺:济济,众多貌。又《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笺:济济,众多貌。
够足也。《集韵》:够,多也。〔例〕够额、够站。
〈叕出〉不足也。亦曰减,亦曰少。《方言》:〈叕出〉,短也。
〈叕出〉斜也。短则斜。
旺盛也。与衰反。《集韵》:旺,光美也。
细小也。与大反。《说文》:细,微也。《广雅》:细,小也。〔例〕细汉、细姬。
勇体壮也。《说文》:勇,气也;古文作恿。段玉裁氏云:气,云气也;引申为人充体之气之称。力者筋也,勇者气也;气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乃至。故古文勇从心。
体弱也。《集韵》:乃感切。鸟羽弱也。
躼身长也。呼罗,入声。《字书》无。
矮身短也。《说文》:矮,短人也。
啙幼也。《韵会》:啙音紫。《汉书》《地理志》:啙窳偷生而亡积聚。师古注:啙,短也。《集韵》:啙,弱也,亦短也。
胖肥也。呼如泮。《礼》《大学》:心广体胖。注:胖,犹大也。
梗谓物坚而不可折也。呼睨,入声。雷浚云:《说文》无硬字,当作梗。《尔雅》:梗,直也。梗直之木必坚。此引申之义也。〔例〕梗直、梗挠。
润谓物柔而不易断也。《礼》《聘义》:温润而泽。
偄弱也。《说文》:偄,弱也。俗作软软。
定坚实也。《仪礼》:乡饮酒〈羔上火下〉定,速宾。注:定,犹孰也。按台湾粟定、豆定之义,则由孰引申;盖物孰则实,不孰则不实。
冇不实也。呼如怕。《闽杂记》有此字。
贵谓物价高也。《说文》:贵,物不贱也。
俗谓物价贱也。《说文》:俗,习也。习见则贱。
夵上大而下小也。《集韵》音琰。
尖本粗而末锐也。《说文》:楔也。本作櫼。
普遍也。古作溥。《说文》:普,大也。〔例〕普度、普施。
太甚也。《广雅》:太,大也。〔例〕太寒、太热。
赢胜也。犹曰此愈於彼也。《广雅》:赢,益也、过也。按赌语,胜败曰赢输。
系置也。《论语》: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何晏注:不如匏瓜系滞一处也。
在在也。呼下,入。
挞塞也。
镇塞也。《楚辞》:览民尤以自镇。注:镇,止也。
稽积滞也。呼下,平。《说文》:稽,留也。
开分离也。
第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