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台湾舆地汇钞>第17章
(附)茅港尾八景追记录
吴园消夏
吴园者,俗称吴厝公馆也,系台南吴氏之别墅。当街全盛时,为南北行旅之咽喉。而吴氏富甲一城,置田万顷,在在皆有;盖筑此以作传舍,兼作屯仓。内叠湖山水阁,遍植花卉,树木苍蔚,境颇幽致。入其园者,几疑别一寰宇。每当赤帝司权,街人士藉为避暑地;清风徐来,披襟当之,虽羲皇上人不是过也。惜吴氏不自爱,既易其主,佳木伐尽,尚存钦马槽一只及百年外琏雾一株;过是地者,宁无今昔之感!
营盘烽火
营盘埔在街之北,下临港湾,盖此港原可容舟之小港。清乾、嘉间驻军於此,藉以镇抚匪类;傍列烽火台者三,通称烟墩,今其迹犹存。当总兵官北狩时,每驻於此,阅戍卒之余顺演烽火,并许平民斗角竞技,尚武之风蔚然以起。曾几何时,亦归浩劫。今经是地者犹见断垣残垒,掩映於夕阳之下。
竹寺晚眺
竹仔寺,相传系郑氏部曲经营之古刹,距街之东北约一里,隔一衣带水;背山面水,水回九曲,苍松翠竹,光景幽绝,亦一胜地也。每当夕阳欲下,白鹭千百成群来栖。寺竹点缀林间,如开异卉,洵巨观也。惜乎胜地不常,兰亭圮矣,而为巨室之墓壠;无复双柑斗酒去听黄鹦之雅趣也。
暗街夜市
暗街仔巷,在街之下港桥头。当港路未积泥时,百余米之小艇可以吞吐;秦楼楚馆,栉处鳞居。每至残阳下坠,越女郑姬,明眸黑齿,阵列迷魂,招摇市上;管弦〈口尹〉哑,连宵达旦,以慰旅情。今经是地者,无复识向时之小扬州也。
鹅脰采菱
距今六、七十年前,绕街之港路,水从东南来,汇归草湖,转折西北,漩下营庄後而入诸海(今下营庄北数百武,有地名俗呼破船港在焉)。中注一湖,湖之中浮一小屿,俨若鹅头戏水,土人则以鹅脰港呼之。每逢七、八月之间,满江新绿,恍叠青钱。小舟三十余艇,从事采菱,渔歌互答,声遏水云。至是地者,几疑身入镜湖,洵足乐也。惜乎沧桑变易,既化为田畴矣。
桥头晒网
均是港也,各附土名,犹人身之有百节四体。盖茅港尾之为港,发源来自角宿山,经番仔田沟迤北而西,蜿蜒十余里,海湾各加一别号焉。当是时,渔租水利,只纳观音亭及天后宫香火之资,岁收十余金,任人捕取,概不之禁;沿习成规,称曰公港。滨水渔村,或用手网、或资罾罟,渔鱼之机,指不胜屈。每届残日衔山,下桥头港湾渔舟晒网,望若归帆。惜既淤泥,无复往时之面目焉。
东郭踏青
近街之东南可数百武,有一巨塚焉,俗称拔仔埔;面积三十余甲,前人称六十四甲零五分。东环绿水,地占牛眠,盖彼都人士之埋骨处也。每至清明时节,士女如云,登塚祭扫,纸蝶纷飞;饮水思源,油然以起。惜归新政,变墓地而作良田,无复昔日之盛事矣。
西畴收获
去街之东南约三里,有一陂焉;水深而鱼肥,称曰五社埤(俗称番仔桥埤)。此陂在昔为沟渠。陂之东近山,陂之西接港,虽有堤防,未易巩固。先辈分合社之力而经营,相其地势,可凿者凿之、可堰者堰之。又惑於迷信,尝对清廷借入千金以压禳之。费三年民力,而後厥功告成,且立石以记其事。兹水灌溉五百余甲,居民利焉。每至秋收,民歌大有;粟桶布围,染以菱汁。由北而南,动以数十计。远望之,俨若陆地行舟,颇觉可观。惜居民习尚浮奢,未能去华就实,强半等为势豪之佃户,有心人宁不感慨系之!
(附)梁提督功德碑记
乾隆五十二年,因逆匪林爽文作乱,有紫光阁功臣奋勇巴图鲁前统广东高廉镇陞任福建陆路提督军门带功加十八等军功纪录三十九次梁讳朝桂统兵定台,入寺祈祷菩萨庇佑凯歌安宁,果感神明灵应;倡捐香资银九十圆,置买本寺後邱光明田租粟十三石八斗五升,充入本寺内以为香灯之费。蒙嘉义县主唐给示有案,不许僧俗私相受授,违者闻官究治。因勒石以垂不朽云耳。
乾隆五十五年九月立。
(以下建碑董事之姓名省略)
(附)天后宫重修咸乐碑记
盖闻天地储精,锺神灵於湄岛;闾阎托庇,咸食德於海隅。於是入庙祈报,各处皆然。我茅港尾保开基以来,建祠奉祀,为合合禳灾植福,驯致民康物阜,盖已久矣。乾隆年间,圣旨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是灵威之显着,视他处立祠犹不侔焉。迄今年湮岁久,栋楹梁桷不无腐坏、盖瓦级砖不无破残,倾圮日甚,无以妥神灵而壮观瞻,则重修不容已矣。爰邀集公议,捐资修理,随人勉力,厚薄有分;集腋成裘,虔诚则一。地虽仍乎旧基,惟增其式廓;择吉兴工,视成不日。庶几庙貌巍然,绵馨香於勿替;神休广庇,垂福佑以无疆。谨将喜捐姓名镌左,以为後之好义者劝焉。
道光二十六年桐月立。
(以下董事及捐金者省略)
按《护国庇民》之匾额,相传系乾隆帝之御笔;字体雄伟,望若蟠龙。惜与黄诏同被震灾之神收拾而去矣!
惮园主人曰:吉金贞石,皆有足珍;我乡幸有此二遗碣在。不然,世尽辽东豕矣。
附录
亚哥书马岛记阙名
亚哥书马岛,在台湾东北、琉球之南,夫台湾水程约三千余里。自南至北,络绎千余里,凡十余岛。最高之山,七百七十英尺。有大山名曰太平山,周回有四小岛环之。又有珊瑚石矗立海上,高出云表。
岛中地广人稀,有四村落,约共万余人。居人通商贸易,惟至台湾,鲜有至漳、泉厦门者。
岛中气候和暖如三春,树木蕃衍,百榖滋生。蔬果略如粤东,惟荔枝大如杯碗,较闽、粤尤美。
居人朴野,有太古风;布衣蔬食。诸畜咸育,惟不食猪;俗尚回教也。男妇均椎髻穿耳,如猺苗。不读汉书,所用文字如蝌蚪、如龙蛇,屈曲蜿蜒不可辨识;殆上古结绳之俗欤!土产葛根,居人织为布,轻细如毡而凉快适体;台湾人争购之以遗戚友,谓之野葛布。又有草,类龙须而细,泽过之;居人织为蓆。至贵者价值数十金,宜冬、宜夏,胜藤蓆、龙须席远矣。不善酿酒,惟土产一种,黑糯炊之成饭,以水浸之,少加树叶,经宿即成美酒,甘芳异常;土人多嗜之。风俗古朴,婚嫁不言聘金,惟以牛只、甘蔗糖、布帛、菽粟多寡以别贫富。递年至台湾贸易惟三、两次,亦惟有殷实之家始能备船自往,贫者附船而已。居室无砖瓦,编茅为篷、砍竹为垣。近日亦稍有和沙泥为砖瓦者,殆亦少变有巢氏之风欤!
据云:近日西人考察其地山川,五金、煤矿,所在皆是;而煤为尤盛,锡次之、银又次之。两间储有用之材,历数千万年而始发,吾知其不欲终泯也。斯岛之兴,固可拭目以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