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舆地考
臣谨案:台湾远处东海,自古不通中国;或谓即後汉之东鯷,亦莫能徵信。自隋迄元以琉球或澎湖统称之,《隋书》所谓“琉球在泉州东,有岛曰澎湖,烟火相望”;《元史》所谓《瑠求在南海之东,澎湖诸岛与瑠求相对”者也。明初,指鸡笼山、淡水洋,谓之东番。《明史》谓“永乐中,太监郑和舟下西洋,诸夷靡不贡献;独东番远避,不至。中叶以後,始知有台湾。嘉靖四十二年,海寇林道乾掠近海郡县,都督俞大猷征之;追至澎湖,道乾遁入台湾”是也。其地高山中亘、溪涧纵横,沃土茂林,物产繁盛。其土番千百成社,裸体束腰、逐走射飞,筑碉居守;无所谓城郭,更无所谓文化。往在隋初,遣将陈棱率兵取澎湖而不置守,元代虽置澎湖巡检,皆未计及台湾。明嘉靖以後,闽海无赖结党窜居,或招农往垦;然仅借为盗窟,无海外扶余之意。万历四十四年,日本曾略取一隅,既而弃之;彼时无政治作用也。天启初元,海澄颜思齐、南安郑芝龙相继栖托。厥後,荷兰人由澎湖东来、西班牙人由吕宋北至,旋荷人复逐西班牙而独占之;於是以荒岛为角逐之场矣。至国朝顺治十八年,明遗臣郑成功又驱逐荷人,伪置承天府,领天兴、万年二县。传其子经,改府为东宁省,升二县为州。康熙二十二年大兵东征,经子克塽降;改置台湾府,领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属於福建省。雍正元年,增彰化县、淡水厅。五年,增澎湖厅。嘉庆十七年,增噶玛兰厅。光绪元年,增台北府,基隆、卑南、埔里社三厅,淡水、恒春二县;又改淡水厅为新竹县、噶玛兰厅为宜兰县。新设之淡水县、基隆厅,并隶台北府。十一年,升改行省。十三年,改台湾府为台南府、台湾县为安平县,与原有之嘉义(诸罗改称)、凤山、澎湖及恒春咸隶府属;而别置台湾府及附郭台湾县,又增云林、苗栗二县,与旧台湾府属之彰化县、埔里社厅并隶焉。又增台东直隶州,新置花莲厅与卑南厅同隶於州。二十年,增南雅厅,隶台北府属。二十一年,以马关条约割隶日本国;铸斯大错,可坐忘欤!
省东西距约二百余里,南北距约九百里,四面界海。在京师东南七千二百五十里。凡领府三、直隶州一、厅六、县十一。
台湾府为省治,东及东南、东北界台东州,西及西北、西南界海,南界台南府嘉义县,北界台北府新竹县。自府治至京师,七千二百五十里。光绪十三年,就彰化东北境桥孜图地方新建省城,以旧府名为名。凡领厅一、县四。
台湾县,附郭。光绪十三年新设。北纬二十四度八分,东经四度十一分。
彰化县,在府西南三十五里;北纬二十四度三分,东经四度四分。
云林县,在府南百三十里。光绪十三年,析嘉义东境、彰化南境自浊水溪至姑石圭溪之地增置,治云林坪;十九年,移斗六门。北纬二十三度三十八分,东经四度八分。
苗栗县,在府北六十里。光绪十三年,析台北府新竹西南境中港以南苗栗街一带地增置。北纬二十四度三十分,东经四度八分。
埔里社厅,在府东南九十里。光绪元年,辟埔里、眉里、田头、水社、沈鹿、猫兰等六社地增置,治大埔城;移原驻鹿港之北路理番同知驻此,改为中路抚民理番同知。北纬二十三度五十九分,东经四度三十一分。
乾隆四十九年,诏开彰化县西之鹿港通商。
臣谨案:府境处全台中央,背山面海,平原绣错。南有湖日之饶,北有大甲之险;而凿山刊道,东及台东。其埔里社,实为後卫;居中控御,舍此莫由。当日巡抚刘铭传规建会城,诚有见於形势之胜也。
台南府,在省治西南二百里。东及东南界台东州,西及南界海,北界台湾府彰化县,东北界台湾府云林县。自府治至京师,七千四百五十里。原名台湾府,光绪十三年改称,并以彰化县改属台湾府。凡领厅一、县四。
安平县,附郭。原名台湾县,光绪十三年改称。北纬二十三度,东经三度四十三分。
凤山县,在府南八十里;北纬二十二度四十一分,东经三度五十七分。
嘉义县,在府北百十七里。原名诸罗县,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乱,彰化、淡水皆陷,此独固守不失;诏改今名。北纬二十三度二十九分,东经三度五十八分。
恒春县,在府东南二百二十二里。光绪元年,画率芒溪以南至海之地增置,治琅〈王乔〉之猴洞山。北纬二十二度四分,东经四度十三分。
澎湖厅,在府西,水程一百七十五里;北纬二十三度三十二分,东经三度四分。
咸丰八年,中英续约、中法条约允开台湾县之安平镇及旗後为商埠。
臣谨案:府之建置为诸地先,其文化亦视他处为优。自会城北移,冠盖虽稀,固南服之要区也。澎湖有七澳,三十六屿;明初以侨民难信,皆令内徙,废巡检而墟其地,然流民仍自潜聚。嘉、隆以後,海贼曾一本踞此入寇,遣兵讨平之。万历中,防倭设戍。天启初,红毛夷侵入,要求互市;总兵俞咨皋用间,徙之北港。北港,即台湾;以羊易牛,其失则均。嗣後澎湖为海上重镇、全台之外卫,以故郑氏失之而覆亡。近者中、法之役,法水师先扰澎湖以窥台湾。且西渡金、厦,不过一日之程;而由南海以通东海,又为必经之冲途:则非仅一省之关系而已。
台北府,在省治东北三百五十里。东、西、北三面界海,南界台东州,西南界台湾府苗栗县。自府治至京师,六千九百余里。同治之末,日本出兵台南威胁生番,朝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视师台湾;事平,以开山抚番为请。光绪元年,奏设府於艋舺,增改淡水、新竹、宜兰三县,与基隆厅同属之。二十年,增南雅厅;又以府城为省会。凡领厅二、县三。
淡水县,附郭。初属诸罗,雍正元年割彰化、九年画大甲溪以北专属淡水同知。光绪元年,初设府治於艋舺,而画土牛沟以北、三貂溪以南之地为县城。北纬二十五度三分,东经五度二分。
新竹县,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沿革同淡水;光绪元年,析土牛沟以南至彰化大甲溪地,置治竹堑(本淡水同知驻所)北纬二十四度四十八分,东经四度二十九分。
宜兰县,在府东南一百零三里。嘉庆十五年,垦目吴化能请於总督方维甸转奏,愿入版图;越二年,设噶玛兰厅,治五围。光绪元年,改县;疆域北及三貂溪、南至苏澳。北纬二十四度四十五分,东经五度十六分。
基隆厅,在府东北七十里。光绪元年,移噶玛兰通判驻基隆;十三年,改同知。北纬二十五度十五分,东经五度十二分。
南雅厅,在府南百余里。原为大嵙崁等番社地;光绪十二年,奏设抚垦大臣,理抚番事。二十年,新设厅,治南仔。北纬二十四度二十六分,东经四度三十九分。
乾隆五十七年,诏开八里坌(淡水县西)通商。咸丰八年,中英续约、中法条约允开基隆及沪尾(後属淡水县)为商埠。台湾铁路起於台北府,东北通基隆、西南通新竹。
臣谨案:台湾地形,如鷁首冲波,中外航路所辏。基隆、沪尾,皆番舶出入之港面。基隆背山面海,炮垒高峙,势尤险固;台湾有事,此其必争之地。道光庚子、辛丑英吉利之寇,光绪甲申中法之役,外舰率先窥伺,概可见已。自建行省,重要衙署寄治於此;开矿、筑路,又着先鞭:兴盛之骤为全台最,盖有由也。
台东州,在省治东南三百二十里。东及东南、东北皆界海,西界台湾府云林县,南界台南府恒春县,北界台北府宜兰县,西北界台湾府埔里社厅。自州治至京师,七千五百七十里。光绪元年开山抚番之议定,沈葆桢分派营勇开辟道路,而後山始通;乃定卑南为厅治,移南路理番同知驻之。十三年,巡抚刘铭传奏设州治於水尾,并於卑南旧治改驻州同;水尾迤北增花莲港厅,州判治之。凡领厅二。
台东州,北纬二十三度二十一分,东经五度六分。
卑南厅,在州南百五十里。光绪元年,置治卑南溪旁之卑南庄,隶巡道。十三年,改隶州。北纬二十二度四十五分,东经四度四十分。
花莲港厅,在州北百五十里。光绪十三年增。北纬二十三度五十八分,东经五度七分。
臣谨案:州即官书所谓後山。东濒大海、西阻高岭,袤长六、七百里,广阔自数十里或百余里;实天造之奥区。惟群番所宅,瘴疠时行,乔居者因而裹足。经沈葆桢督率军校凿山通道,剿抚野番,榛狉已渐化除;复经刘铭传之力事垦辟,为治之基肇於斯矣。
(附)台湾职官考
臣谨案:台湾为东南之隩区,实闽越之门户。虽珠崖已弃,几等陆沉;而许田当归,讵容璧假!况乎疆臣擘画,深殚筚路之苦衷;遗黎慕思,尚冀汉官之重睹。昔偏安州郡,曾留侨置之名;薄海臣民,毋忘存复之意!用特别为列目,庶几见而警心焉。
乾隆五十三年谕:“凡遇有补放台湾道员者,俱着加按察使衔,俾自行奏事”。
嘉庆十三年,改台湾协右营游击为艋舺营游击,管辖陆路弁兵;改淡水营都司为台湾协右营都司,驻安平。
十六年,於噶玛兰地方之五围,设守备一人、协防外委一人、额外外委一人;头围,设千总一人、外委一人;嶐嶐岭地方,设额外外委一人;溪州,设把总一人:均归艋舺营管辖。
又设台湾府噶玛兰通判一人,驻五围;设罗东巡检一人,兼司狱事。
道光七年,移台湾镇标右营游击一人驻彰化县竹堑,为北路右营游击;移原驻竹堑守备一人并右营千、把、外委各一人同驻大甲,又右营把总一人驻铜锣湾,又外委一人驻斗换坪。
十三年,复设台湾镇标右营游击;改原设台湾北路左营为嘉义营,设参将一人驻嘉义城,归台湾镇总兵统辖。
十四年,移加溜湾汛外委一人驻台湾城守营,属萧壠汛;移旧社汛外委一人驻茅港尾汛、移猫雾拺汛千总一人驻葫芦墩,移原驻葫芦墩外委一人驻大墩汛、移大安口汛外委一人驻吞霄汛、移下淡水营随防把总一人驻阿缑汛、移南路营把总一人驻阿里港汛,归下淡水营管辖;移下淡水营额外外委一人驻九块厝,归阿里港汛管辖;移枋寮汛外委一人驻湖州庄。
二十七年,改台湾县罗汉门巡检归台湾、凤山二县管辖。
同治八年,移福建台湾府凤山县兴隆里巡检驻枋寮。
第1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