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台湾县志>第3章

第3章

李:尔雅翼曰:“李,木之多子者,故从子。南方之果也。汁殷如血,味最甘美”。台所产者,味酸,不及内地。
梅子:色青而实小,皮有微毛。夏熟,味酸。江南梅熟时,细雨连日不绝,谓之梅雨(别见“花部”)。
番柿:似柿而有毛。种自外国来,故名。俗呼为生毛柿。
石榴:夏花、秋实。博物志云:“张骞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王元美诗曰:“合欢枝上青犹绮,百子池头红已然;初疑宛转珊瑚坠,复似的砾火珠圆”。
波罗蜜:一统志:“安南出波罗蜜,大如冬瓜,皮有软刺,五、六月熟,核可煮食。树类冬,青而黑润倍之,干至斗大。方结实,多者十数,少者五、六颗,皆生于枝干之上”。
木瓜:春末开花,色白,微带红。树直无旁枝;实可食。诗曰:“投我以木瓜”是也。切片,渍以糖或腌,俱可食,味亦佳。又能治脚风(别见“药部”)。
柑:橘属。皮厚而绉者,谓柑,俗多误认以橘为柑也。有仙柑、红柑、雪柑、卢柑、狗头柑、蜜桶柑数种;邑所产者,惟红柑、仙柑二种,味亦颇酸。余皆自内地来。
柚:有红、白二种。皮深厚近寸;瓣宽而味酸。若桂花及后园猴相等,则来自内地矣。
橘:柑属。皮薄而光润者为橘。又有花、实一年相续者,名公孙橘;味酸苦,不堪食也。
番石榴:郊野之间,无地不生。花白,颇香,实如榴,故名。俗呼梨仔茇。
柑仔蜜:形圆如弹。初生色绿,熟则红,蜜糖以充茶品。
甘蕉:广志:芭蕉一曰苞苴,或曰甘蕉。茎如芋,重皮相裹,大如盂斗。叶广尺余,长七、八尺,子长六七寸、四五寸,两两相对,若相抱形。剥其上皮,色黄白,味似葡萄。其茎解散如丝,绩以为葛,谓之蕉葛。出交趾。建安卞敬宗甘蕉赞:“扶疏似树,质则非木;高舒垂荫,异秀延瞩。厥实惟甘,味之无足”。
桄榔子:树似栟榈,子如山茱萸。熟于五月。
黄梨:实生丛心,味甘而微酸;叶一簇如凤尾,故台人谓凤梨。盛以瓷盘,其香满室。截其尾,植之即生。
椰子:南方草木状:“椰树,叶如栟榈,高数丈而无枝条。其实大如寒瓜,外有粗皮,皮次有壳,圆而且坚。剖之有白肤,厚半寸,味似胡桃而极肥美;有浆,饮之可袪暑气。出安南,岭南州郡有之”。吴都赋:“槟榔无柯,椰叶无荫”。
香橼:皮似橙而色金,味香,切片可为糖品。有状如佛手,其指有屈有伸;又有形如拳者。色黄而中无肉,其香更甘,名曰佛香柑,置之盆中,其香不散。
甘蔗:宋真宗问吕惠卿:“蔗子从庶,何义”?对曰:“凡草木,种之皆正生;惟蔗独侧生,盖庶出也,故从庶”。南方草木状曰:“甘蔗,交趾所生者。围数寸,长丈余,颇类竹;断而食之,甚甘。笮取其汁,曝干成饴,入口消释,谓之石蜜”。又有竹蔗,煮糖用之;台产甚盛。
菩提果:种自西域来。实如枇杷,味甘而香;故又名香果。
释迦果:实大如柿,味甘腻。色绿,状类释迦头,故名。
莲子:台无晒干,惟生食耳;然终不及建宁之佳也。
菱:紫色,味甘脆,细润如玉。产水中。一名芰,屈到所嗜即此也。俗呼为菱角。古者采菱作歌,相和甚盛。
薯蓣:山海经曰:“景山北望,少泽,多薯藇”。本草名“薯蓣”。唐代宗讳预,改名薯药。朱英宗讳曙,遂名山药(别见“药部”)。又有一种土薯,巨者一条重数斤,皮有紫、白二色,俗呼为田薯。
地瓜:其种来自南海。异物志名“甘薯”。俗呼谓“番薯”。皮紫、肌白,生熟皆可食,亦可酿酒。又有自文来国来者,皮白,肉松而微黄,曰“文来薯”。二种内地之人多种之,以佐榖食。近台中亦多。
芋:叶似荷,长而不圆。史记卓王孙曰:“岷山之下,沃野之阴,下有蹲鸱,至死不饥”。蹲鸱,芋也。青棠集:张九龄送芋与萧炅,称蹲鸱;炅不学,答曰:损惠芋拜嘉,惟蹲鸱未至耳。然仆家多怪,亦不愿见此恶鸟也。九龄以书示客,满坐大笑”。台芋有二种:槟榔芋,肉多红根而松;秫米芋,肉白而软。
药之属天门冬:本草经:“天门冬,一名颠棘,味苦。尔雅所谓亹冬也(亹音门)。亦作满冬,在东岳名淫羊霍,在西岳名管松,在北岳名无不愈,在南岳名百部,在中岳名天门冬,在京陆山阜名颠棘”。
麦门冬:叶细如韭,根生连珠。陶景弘称为辟榖要药,故有“禹余粮”、“不死草”二名;饮之尤止虚渴。
车前子:诗名芣苜;“采采芣苜”是也。尔雅曰:“芣苜马舄”。马舄,车前也,能利水。
菖蒲:生水间,叶长,根白,亦名水剑草。孝经援神契曰:“菖蒲益聪。叶长数尺而上锐,有脊,如剑,九节者,食之成仙”。梁书:“梁武帝母张氏见菖蒲生花,光彩照烛,非世所有。傍人皆不见。曰:尝闻见者,当富贵。因取吞之,是月,生武帝”。
土茯苓:蔓生,叶长,根圆。有赤、白二种。葛稚川云:“兔丝之草下,有茯兔之根”。淮南子云:“千岁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丝”。抱朴子按:“老子玉策:松脂入地,千年变为茯苓、千年变为琥珀、千年变为石胆、千年变为威喜”。台之所有者,非真茯苓也。
薄荷:治风寒要药。味辛,能发散。苏州出者为佳。
薯蓣:本草经:“薯蓣一名山芋。益气力,长肌肉,除邪气;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饥,延年。生嵩山,野人谓之土薯,秦、楚名玉延”。
金银花:一名忍冬藤花。取其花,晒干治毒多效(别见“花部”)。
山栀子:俗呼为黄枝。实有棱而长,子如黍米而扁;炒曰“炒栀子”,炒黑曰“黑栀子”。其性凉。本草云:“一名木丹,主五内邪气胃热。一名越桃,结子可染黄”。
益母草:叶似艾,夏月节节开花,红紫色。端午日取之,晒干,花与丛皆可用;妇人之圣药。
薏苡仁:元出交南,呼为蓒珠。春生苗,茎叶如黍。开红白花,作穗,结实如珠子,俗名薏仁。台产多系土番所种者。东坡诗:“伏波饭薏苡,御瘴传神良;不谓蓬荻姿,中有药与粮。舂为芡珠圆,炊作菰米香。子美拾橡栗,黄精诳空肠。今吾独何者?玉粒照座光”。
鹿茸:角之初发者为茸;禀气纯阳,故能补阳。又有麋茸,性能滋阴;以大者为佳。
鹿角胶:取角捣碎,用水浸洗,熬炼成胶,温补益人。
鹿角霜:炼角为胶;渣之粗者,煮而为霜,其功稍逊于胶。
穿山甲:即鲮鲤壳(别见“介部”)。
蝉蜕:蝉生新壳,脱旧壳,挂于树间;能治热病(别见“虫部”)。
三柰:味辛,枝叶与姜相类。
艾:花似野菊而小,揉其叶,晒干,可灸百疾,故名医草。西王母曰:“仙家须药,有灵丛艾”。
枸杞:实为地仙子,根为地骨皮。出于甘州者最佳(别见“蔬部”)。绩仙传:“朱孺子学道,泛于溪。见二花犬,因逐之,入于枸杞丛下;掘之,根如二犬,烹而食之,觉身轻,遂仙去”。
香附:即莎草根,亦名雀头香。
穿山龙:专治疥疮,煎洗立效。
扁豆:形似皂荚。花有红、白二种:白者堪入药,红者供蔬菜(别见“蔬部”)。
水烛:形如蜡烛。以其生于水中,故名“水烛”。内有絮如棉花,治刀伤甚验。
蛇草:形如波菱,花小而白。凡遇蛇伤,取以泡酒,饮之立愈。
木贼:苗如箭笴,独茎无叶,寸寸有节。
蒲公英:叶有细刺,花如金钱;开罢飞絮,絮中有子,落地即生。妇人乳上生疮,取其枝叶,捣烂绞汁,泡酒服之,渣涂患处。
白鸡冠:晒干,专治血崩;紫色、红色者,俱不验(别见“花部”)。
急性子:即凤仙子也。熟时,以手按之,其缝即开,子便落地(别见“花部”)。
蓖麻子:有红、白二种:红者干叶俱红,能治风疾;白者不验。
木鳖子:叶如苦瓜,蔓生地上。肉上有刺,其核似鳖。
蜂蜜:一名百花醴,黄蜂酿成。味甘、色碧。人家间有养之厨中,以取蜜焉。
石决明:本草曰:“苗三、四尺许,花红白色。子作穗,如绿豆而锐。主明目,故名”。
苍耳子:诗所谓“卷耳”是也。广雅谓之“枲耳”。尔雅谓之“苍耳”。陆机疏云:“叶青白,似胡荽。白华,细茎;四月半生子,如妇人耳璫。今谓之耳璫草。苏子瞻云:“苍耳花、叶、根、实,皆可食;食久,使人骨髓满,肤理如玉,长生药也”。一名“羊负草”。
斑节相思:枝叶似薄荷而大,服之解毒。
荞麦:能敛汗(别见“麦部”)。
菻荼菰:生于菻荼树下,雨过即生。有红、白二种,能疗痢疾;治红痢用白、治白痢用红,多验(别见“木部”)。
柏菰:小儿口痛,煎汤洗之,其痛立愈;为本草所不载也。
泽兰:高二、三尺,叶尖长,微有毛。为人殴伤者,煎汤服之,能散血。
紫苏:叶下紫色,而味甚香,行气和血。
天南星:本草曰:“苗类荷,梗直起,叶如蒟蒻,两枝相抱。花若蛇头,结子作穗,根似芋而圆”。
花之属桂:花有数种:有丹桂、有月桂、有山桂;丹桂无多本,月桂四时俱花,山桂仅秋开而已。台所植者,惟月桂;来自内地,近年始有。
兰:玄览云:“兰为百草之长”。山谷曰:“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为兰;一干数花,而香不足者为蕙”。又以花正月开者兰,香清而雅,一干一花也;四、五月开者蕙,香浓而浊,一干数花也。又有叶阔如建兰者,一干而六、七花,开于秋间,故知建兰亦蕙也。凡花白而叶长,干亦白者为“玉干”,品之最上者。花白、瓣短而稍圆,干赤而金者,为“金枝兰”,品次之。花浅黄色,心有细紫点者,为“大青”,种最蕃。又有拜岁、鹤顶、石兰、燕尾诸种。又有不土而生小篮贮挂树上者,为风兰,皆蕙之属也。台之所有者,惟“大青”而已。至于梢细叶短,幽香特异,曰“素心兰”,绝品,不可多得,省会间或有之。
梅:色有深红、浅红、纯白之别,叶有单叶、百叶之不同。红者皆百叶,白者相兼。春至吐蕊,故为百花之魁。台地和暖,腊初盛开,疏影横斜、暗香浮动,诸花莫及。又有一蒂三花为“品字梅”、有花白而蒂绿者曰“绿萼”,种之最贵者,皆台之所无也。
树兰:树高大,花碎细,如黍米,色黄,一年而数开者,为“暹兰”。
赛兰:一名鸡爪兰,以其形名也。花如金粟,开于夏秋之间,佛经所谓“伊兰”是也。王敬美闽部疏曰:“赛兰蔓生,树兰木本,其香皆与兰等”。
莲花:有红、白二色,又有白而红边者。百叶者贵,周茂叔谓花之君子者也。内郡夏月始开,台则隆冬犹发花。考一统志:清水池在广东儋耳城东,其中忽涌出四季荷花,清香奇艳,连绵不绝,腊月尤盛。是隆冬之有莲花,又不特台为然也。
桃花:其色有大红、二红、碧桃、绯桃;又有“三月浪”者,三月始开。
菊花:礼记:“季秋之月,菊有黄华”。注云:“菊色不一,而专言黄者,秋令在金,金有五色,而黄为贵,故菊色以黄为正”。范石湖菊谱:“有胜金黄、叠金黄、太真黄、御袍黄;又有金铃、球子、金杯、玉盘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