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斗六溪:发源於县东南华盖诸山;即大肚溪之上流。由西北曲曲绕过火焰山,一名乌溪;至双溪口,与大肚溪会合。
万丹溪:发源於县城东南集集之北,後由西北曲曲而入於大肚溪。
以上诸溪,唯东螺、虎尾、大肚三溪溪面较宽,水流甚急骤。遇大雨,内山诸水奔腾而下,虽有船只不能开驶;必须三、五日後水势稍减,方能行走。此外之水随时涨落,可立而待也。
(附)沙汕
彰属内洋一带,并无海岛浮山奥。唯南自西螺口外起,有暗汕数条向北包裹,至鹿港前面止。北自大甲溪起,亦有暗汕数条向南包裹,至鹿港前面止。中间两沙对峙,名冲西港。澳南北之水,均汇流於此而出海,名曰诸水朝宗。外来商船,亦由此入口而分泊於各澳;乃海洋之第一要口也。并以附闻。
城池
查彰化县地界,本属嘉义(旧名诸罗)。自雍正元年设治以後至十二年开始,於街巷外编植莿竹为城,设东、西、南、北四门。乾隆五十一年、六十年林爽文、陈周全之乱,蹂躏殆尽;嘉庆二年,仍依故址栽植莿竹,又於四门增建城楼。十四年,制宪方巡台抵彰,经绅士呈请捐建土城,奏奉谕旨准行;随仍旧址改建土城,两边砌以砖块,以免圮颓。十六年兴工,二十年告成。周围九百二十二丈二尺八寸,高一丈五尺、宽一丈五尺;上宽一丈,入地深一丈。炮台十二、水洞六、堆房十六,现均完固。唯堆房於同治元年间被贼焚毁,尚未修复。
城垛,周围七百八十三垛;高三尺,以砖为之。城门四座:东曰乐耕门、南曰宣平门、西曰庆丰门、北曰拱辰门。城楼各一层,高三丈九尺。
东门外定军山(即八卦山)上有寨一座,周围计长六十丈,雉堞五十六个;内高一丈二尺,外高一丈五尺,雉堞高三尺,基宽一丈五尺、上宽一丈。炮台四座、水洞二、城楼一。先建於雍正年间,名曰镇番亭;经陈周全之乱,毁於火。嘉庆十八年,重建,改名定军寨;现於同治元年三月间被戴逆平毁。
衙署
彰化县署:在城中,稍东;坐北向南。雍正六年建。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乱,毁於火;五十三年,领帑重建。兹於同治元年三月间戴逆作乱,与仓库一体毁为平地;尚未建盖。
典史署:在县署西偏。乾隆十二年重建。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乱,毁於火;五十三年,领帑重建。兹於同治元年三月间戴逆作乱,与监狱毁为平地;尚未建盖。
县丞署:在南北投保南投街外。乾隆十四年建。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乱,毁於火;五十三年,领帑重建。
教谕署:在学宫西北畔。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乱,与训导署一并毁於火;未及兴建。至嘉庆二十二年,训导一缺改移淡水厅学,始於二十三年由绅士捐建於白沙书院之後,循旧址而扩之;现尚完固。
猫雾捒巡检署:在犁头店街。雍正十年建。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乱,毁於火;五十三年重建。兹於同治元年三月间戴逆作乱,被焚殆尽;尚未修理。
北路理番同知署:在本县城南街。乾隆五十三年移驻鹿仔港粟仓南畔,嘉庆二年重建。
北路副将署:在县城内县署东畔。乾隆五十一年重建;现尚完固。
都司署:在副将署西偏。乾隆五十三年重建。兹於同治元年三月间戴逆作乱,被毁过半;尚未修复。
水师游击署:原在鹿仔港北头营盘内。乾隆五十三年建。六十年陈逆之乱,毁於火;始移建於街尾土城。现尚完固。
铺舍
查彰化并无驿递,只有铺站。南自鹿场起、北至鸡笼止,共计一十八处。自分设淡水厅後,将大甲起、至鸡笼止共十一铺,分别添设,归於淡水厅管辖,由淡厅造报。现在自南至北共计七站,均号书一名、递夫六名,以为传递往来文报。谨列於後:
鹿场站:在县南五十五里。南离虎尾溪与嘉义交界止五里、北抵东螺站十五里。
东螺站:在县南四十里。南接鹿场站十五里、北接员林站二十里。
员林站:在县南二十里。南接东螺站一十里、北接县口站二十里。
县口站:在城内。南接员林站二十里、北接龙目井站十五里。
龙目井站:在县北十五里。南接县口站十五里、北接寓鳌头站十五里。
寓鳌头站:在县北三十里。南接龙目井站十五里、北接淡属大甲站止十五里。
鹿仔港站:在县西二十里。东接县口站二十里、西递内地交海船投递。
营制
台湾营制自设立以後,情形随时更变,营制亦随时增改,不止一次。兹就现在额设员弁兵丁及各处汛塘,详载於後:
北中营(陆路):原设参将一员,驻诸罗(今之嘉义);至雍正十一年,始改设副将,驻紮彰化县治。其兵原止一营;至是增设,分为中、左、右三营。以中营驻彰化、左营驻嘉义、右营离竹堑,统北协副将管辖。大小弁兵,均有增改。现在陆路中营,副将一员、中军都司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外委十员(内六员原设,四员系乾隆五十三年增)、额外外委五员(内四员原设,一员系乾隆五十三年增)、兵丁共一千二百二十四名(内马战兵五十名、步战兵五百二十一名、步守兵六百五十三名)。
城中营盘内:副将一员、都司一员、千总外委各一员、额外二员;步战守兵共六百名(内分拨沙仔仑塘十名),另南门外教场安兵五名,合共六百零五名。
八卦山汛:外委一员、战守兵四十名。
燕雾汛:把总一员(驻员林街)、额外外委三员(驻二林塘)、战守兵共九十名(内赤涂崎塘五名、溪口塘十名、枋桥头塘五名、二林塘十名、东螺塘十名、燕雾塘五十名)。
许厝埔汛:把总一员、战守兵六十名。
嵌顶汛:外委一员、战守兵五十名。
寓鳖头汛:把总一员、战守兵二十五名。
沙辘塘:战守兵五名。
大肚汛:额外一员、战守兵十五名。
以上均在南北平阳一带。
南北投汛:把总一员、战守兵八十九名。
内木栅汛:外委一员、战守兵十名。
大里杙汛:外委一员、战守兵五十名。
触口汛:额外一员、战守兵三十名。
猫雾捒葫芦墩汛:千总一员、战守兵八十五名。
大墩汛:外委一员、战守兵四十名。
四张犁汛:外委一员、战守兵三十名。
以上均在南北内山一带(另有集集、社寮、林圮埔三汛在沙连保,系嘉义营参将管辖。其弁兵各若干,请归嘉义县造报)。
鹿港水师营(即台协水师左营):原驻安平,於乾隆五十三年改驻鹿港。额设游击一员、守备一员(驻嘉邑笨港汛)、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内一员驻笨港汛、一员驻新店汛)、外委六员、额外三员;步战守兵共七百二十四名,除舵工、炊粮一十六名,实计七百零八名。又除笨港营安兵二百九十三名、鱼逮仔挖汛五名、猴树汛一十名、新店汛一十名在嘉义地界归嘉义县查造外,实际驻紮鹿港本营游击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外委一员、额外一员,安兵二百八十五名。
分防水里港汛:额外一员,安兵丁二十名。
三林汛:千总一员,安兵二十名。
王功汛:额外一员,安兵四十名。
番仔挖汛:安兵五名。
海丰汛:额外一员,安兵二十名(该营汛地虽在彰化、实笨港营守备管辖)。
水师战船:原设一十八只;乾隆三十年裁汰二只。现在实存一十六只,均编定字号;配舵工、炊粮一十六名。
屯丁(县城东北大甲溪旁有麻薯一屯,归淡厅管辖;故不及备载)
台湾屯丁,起自公中堂福讨平林逆筹办善後事宜案内奏请就向化熟番随军打仗出力有功者,仿照四川屯练之例,挑募番丁四千名,南、北二路分为十二屯,设立屯千总管辖。将内山界外丈溢田园归屯纳租,由地方官徵收,按春、秋二季支放屯粮。又给未垦埔地,令其自行耕种养赡。後奉改议,着令理番同知会同监放造报各在案。彰属共设三屯,开列於後:
东螺屯:统辖把总一员、专辖外委一员、屯丁四百名(内东螺、马芝、二林三社二百零三名,眉里社五十名,大武郡、半线二社四十一名、二社一百零六名)。
北投屯:专辖外委一员、屯丁五百名(内北投社一百二十八名,南投社三十二名,猫罗社四十五名,柴坑仔、大肚、南北社,捒东、捒西二社二百零四名)。
阿里史屯:专辖外委一员、屯丁三百名(阿里史、水里、感恩、乌牛栏、迁善、南北投六社二百五十三名,大肚中社四十七名)。
以上共屯丁一千二百名,每屯屯外委一员管辖屯丁。另设把总一员,统辖三屯。其把总,则归北路淡水之屯千总统辖。外委由屯丁拔补、把总由外委拔补,千总由把总拔补,均由鹿港同知出具考语,送本、县道宪考验,给戳准补。
第2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