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台湾府舆图纂要>第17章
山水(桥梁、陂塘附後)
大武峦山:在县治三十一里。高出层云,为邑治主山。
鹿楮山:在县治东六十里。自叶林山而来;与大利、鹿埔,俱为县治右肩。
大利山:在县治东六十里。大武膋山之分支也。平冈数十里,为熟番社。
鹿埔山:在县治东六十里。平衍与大利等。
阿里山:在县治东十里。山极辽阔,连绵数十里;为八社熟番所居。
小龟佛山:在县治东四十里。峰峦秀出,为邑後障。
大武膋山:在县治东一百二十里。层峦叠嶂,耸立青云。自大武峦发脉;北折为叶林、大利诸山。
枋岸山:在县治东南十五里。鹿埔之北。
消离山:在县治东南八十里。与虎头、嵌头山,皆在大武壠之後。
鹿驼山:在县治东南一百里。消离之东。
虎头山:在县治东南四十五里。形如虎头,故名。
嵌头山:在县治东南五十里。虎头东北。
内加拔山:在县治东南一百里。由大武峦山蜿蜓而来;高百丈有余,攀跻莫及。前趋,即为笔架、玉案诸山。
狼包山:在县治东南一百里。大武峦东北。
人上番下米基山:在县治东南一百二十里。木林丛杂,惟抽藤、烧炭者到其地。
乌山:在县治东南一百一十里。不高而广。居大武壠之前。
东西烟山:在县治东南一百里。虎头以东,归化生番之地。
玉案山:在县治东南一百里。由笔架北折而西,为文庙对案。
大石门山:在县治东南三十里。林深箐密,最易藏奸。朱逆乱平之後,余匪多匿此山;提督蓝廷珍尽数搜获,设汛守之。
小石门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大石门之西南。
火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山多乱石;石隙泉涌,火出水中。
赤山:在县东南四十里。平冈小阜。
翁仔上天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形极峻险,竖脊挺步如老翁扶筇上天。
笔架山:在县东南八十里。五峰秀峭,形如笔架;为嘉邑之文峰。
五步练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嵌头东北。
马椆山:在县东南二十里。赤山之东。
玉山:在县东北,人迹不到;大武峦之後障也。终岁积雪,盛暑不消。晴明时,偶得见之;少顷云雾即合。见时,非风即雨;甚騐。
大福兴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又名大目根山。
细叶林山:在县东北七十里。与大武峦山相接,自东旋北;为邑治右肩。
覆鼎金山:在县东北十里。与大福兴、叶林,俱为邑治右肩。
鼎盖梁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叶林山东北。
梅花坑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山多梅花,故名。
奇冷岸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山内冷极,气候与他山迥别。
尖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孤峰特拔,秀甲诸山。
牛椆山:在县西北十里。为邑治护沙。其下复自右旋左,蛇伏於草地。尾有小山,迎於水口;为邑治锁钥。
荷包屿:在县西三十里。盐水港口小屿。
北门屿:在县西南五十里。沙马沟之右。
南北鲲身:在县西南七十里。沙阜堆聚,与台邑之七鲲身同;虽离海岸,水浅可涉而至。
青鲲身:在县西南六十里。盐水港沙阜。
青峰阙:在县西南八十里。西临大海,上建炮台。
牛椆溪:在县西五里。发源大武峦山麓;历大福兴山,西经猴树港,转由青峰阙入海。
八奖溪:在县南七里。源出内山;西入东港南转,而由青峰阙入海。
急水溪:在县南四十里。源发自内山;经内连桁入海。
湾里溪:在县西南七十里。源出礁吧哖社内;经大武壠山合卓猴山之流遶赤山後,汇欧汪溪(已淤)入海。
新港溪:在县南五十里。源出台邑木冈山;流迳洲仔尾入海。溪南为台界、北属嘉界。nian
加拔溪:在县东南四十里。自内山发源;经八奖北汇盐水港而入海。
石龟溪:在县北二十五里。源发奇冷山;历他里雾,至双溪口汇三叠溪而入海。
三叠溪:在县北二十里。发源阿里山南;经双溪口之南为笨港,由楫仔寮入海。
虎尾溪:在县北六十里。源发彰邑水沙连;南为嘉界、北属彰界。旧志称:春、夏雨多,水浊而迅;有经月不得渡者。然现在已成乾溪;虽久雨徒涉可渡,迥非往日之汹汹矣。
九重溪:在县西南五十里。已成旱溪;久雨,则小水而已。
十八重溪:在县西南六十里。有桥可通。
曾文溪:在县西南七十里。即新港湾里溪之下流也。
欧汪溪:在县西南七十里。已成平原,尚存旧趾。
白水溪: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源发玉案山麓。
笨港:在县西三十里。由三叠溪分流入海。
朴仔脚港:在县西三十里。由外溪分流,椆笨港而入牛椆溪(旧志不载)。
北港:在县西三十里。即笨港附庄之别名(旧志不载)。
下湖港:在县西五十里。海岸浮沙现於水外者为港,水涨沙痕隐约者为湖。湖内潮退见底,行舟处有沟一道。潮退时尚有六、七尺深,不致搁底;潮涨水深丈余,千石船可以出入(旧志不载)。
树苓湖:在县西九十里。湖内水常深,下湖之外澳也。出湖舟遇逆风,可寄泊於此(旧志不载)。舟至鹿港口,猝遇北风,逆不得入;则沿海岸深处,驶往下湖或树苓湖湾避可也。自鹿港口外水底有暗沙一条,名曰定线,望之无形;见涌,即宜远避。犯者,舟立碎。舟人点香为准,曰更香;周回一昼夜,点更香七枝。每枝香,准一时七刻有零。自鹿至湖点更香一枝二寸,则可出定线尾;转舵东行,即为下湖矣。如遇风暴、又值潮退不得入湖,则收泊树苓湖内,可以稍避;不然,则须驶回内地矣。再定线尾有暗沙名曰破布线一条,尤宜慎之。
铁线桥港:在县南五十五里。旧树风港分入,有桥。
茅港尾港:在县南六十里。发源加拔溪,有桥。
猴树港:在县西南五十里。自牛椆溪南,经青峰阙入海。小渔舟湾泊。
茄定港:在县西南三十里。由双溪,经笨港达牛椆溪入海。小渔舟湾泊(旧志不载)。
盐水港:在县西南四十里。由东港东,入於海。
井水港(俗名井仔脚):在县西南四十里。盐水港之分港也。水深三、四尺;运盐商船停泊外海,用小驳船盘载登舟。俗名井仔脚(旧志有载而不详)。
布袋嘴港:在县西南六十里。与北门屿南北对列,即濑东、北场也;为盐水港之分港(旧志不载)。
土地公港: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小渔舟湾泊。
枋树脚渡:在县南三十里。南浦寺僧设渡济人。
牛椆溪渡:在县北十二里。今为平埔。
大莆林渡:在县北三十里。今为平埔。
朴仔脚渡:在县北三十里。民间以竹筏济人。
大匏仑渡:在县东南四十里。大武壠社番设渡济人。
走马濑渡:在县东南四十里。大武壠社番设渡济人。
铁线桥渡:在县东南五十五里。麻豆社番设渡济人。
榕树王渡:在县西南三十里。城隍庙僧设渡济人。
茅港尾渡:在县西南六十里。麻豆社番设渡济人。
萧壠渡:在县西南七十里。萧壠社番设渡济人。
湾里渡:在县西南六十五里。港户卢斗设渡济人。另有小姑船三十余只运载杂货,可由外港达台、凤、嘉三邑。
(附)桥梁
西门外桥:附郭,性义门外。长三丈,以木为之。
番仔沟桥:西门外文庙西。以木为之。
新店桥:盐水港大路。
白须公潭桥:盐水港大路。长四丈,砌石为之。
盐水港北桥:盐水港街。春、夏水涨,常漂荡;须时时修造。
茅港尾桥:秋、冬编竹为桥,上覆以土;春、夏常为水涨漂没,则以竹筏济人。後邑绅请建木桥,下砌以石,长四丈余;稍免漂荡。
铁线桥:长三丈余,以木为之。
番仔桥:赤山、麻豆往来大路。
麻豆口桥:距水堀头百步。南北孔道。
木栅桥:通木栅孔道。
大排竹桥:沿山抵郡孔道。
斗六门桥:入斗六门大路。以木为之;水涨漂没,时时修造。
笨港桥:入笨港大路。水涨漂没,设渡济入。
(附)陂塘(陂首蓄水以灌田园,备旱潦也)
诸罗大陂(柴头港保):蓄八奖溪之流,长有二十余里。大旱不涸,灌田十余庄。
柳仔林陂(嘉义东保):蓄八奖溪之流,长有十余里。大旱不涸,灌田十有余里。
埔姜林陂:蓄八奖溪之流,长有十余里。灌田十余庄。
马椆陂(哆罗国保):蓄内山土地公崎之流,长十余里。灌本保内田。
枫仔林陂(下加冬保):原出白水溪。
安溪寮陂(铁线桥保):源出白水溪,长有十余里。
新营庄陂(嘉义东保):源出白水溪,长有三十余里。
哆罗嘓大陂(哆罗嘓保):源出内山九重溪,长二十余里。灌溉四庄田园,大旱不涸。
大脚腿陂(哆罗嘓保):蓄十八重溪之流,长十余里。
朱晓陂(大坵田保):分荷包屿大泽之流,长十余里。
土狮仔陂(大坵田保):截牛椆溪出海之流,长五、六里。
狗咬竹陂(大坵田保):源出牛椆山,长二十余里。
打猫大潭陂(打猫西保):有泉出其下;淋雨时,蓄柴头港、打猫流注之水以足之。长五、六里。
打猫山脚大陂(打猫东保):截三叠溪之流,长十余里。
双溪口陂(打猫北保):分截三叠溪之流,以灌下埤头各庄田。
陈庄大陂(他里雾保):截石龟溪及庵古坑二水,以灌本保南势各庄田。
笨箕湖陂(他里雾保):分截虎尾溪之流,长十余里。
北社尾陂(尖山保):蓄双溪口之流。
北斗坑陂(他里雾保):截虎尾溪入海之流,以灌海丰等庄田。
大目根陂(大目根保):截牛椆溪入海之流,以灌菜堂坑等庄田。
大槺榔陂(大槺榔保):截双溪之流,以灌大、小槺榔田亩。
桥头陂(打猫保):蓄积天雨流注之水。
他里雾番仔陂(他里雾东保):蓄积天水。
尖山陂(他里雾北保):蓄积天水。
斗六庄陂(斗六保):蓄积天水。
走猪庄圳(他里雾保。水停蓄者为陂,流行而通泄者为圳):截石龟溪之流,以灌水庄及排仔路田。
荷包连圳(他里雾北保):分石龟溪之流,以灌青仔园数庄田。
加冬脚圳(他里雾南保):引石龟溪之流,以灌本庄及殿仔林二庄田。
北香湖(嘉义东保):附郭一里。泉深地广,盘曲二里许;大旱不涸。即旧志八景之北香秋荷也。
龙湖(赤山保):龙湖岩。下有潭,清彻可监。
右山屿四十五、港一十一、溪十四、渡十一、桥十二、陂十二、圳三、湖二(凿地得泉,以备旱潦;非海口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