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梁启超文集(下)>第23章
又所谓经世之务者,固当与时消息,过时焉则不适。且治此学者既未能立见推行,则藏诸名山,终不免成为一种空论。等是空论,则浮薄之士,何尝不可剿说以自附?附者众则乱真而见厌矣。故干嘉以降,此派衰熄,即治史学地理学者,亦全趋于考证方面,无复以议论行之矣。
三、凡欲一种学术之发达,其第一要件,在先有精良之研究法。清代考证学,顾、阎、胡、惠、戴诸师,实辟出一新途径,俾人人共循。贤者识大,不贤识小,皆可勉焉。中国积数千年文明,其古籍实有研究之大价值,如金之蕴于矿者至丰也。而又非研究之后,加以整理,则不能享其用,如在矿之金,非开采磨治焉不得也。故研究法一开,学者既感其有味,又感其必要,遂靡然向风焉。愈析而愈密,愈浚而愈深。盖此学派在当时饶有开拓之余地,凡加入派中者,苟能忠实从事,不拘大小,而总可以有所成,所以能拔异于诸派而独光大也。
四、清学之研究法,既近于"科学的",则其趋向似宜向科学方面发展。
今专用之于考古,除算学天文外,一切自然科学皆不发达,何也?凡一学术之兴,一面须有相当之历史,一面又乘特殊之机运。我国数千年学术,皆集中社会方面,于自然界方面素不措意,此无庸为讳也。而当时又无特别动机,使学者精力转一方向。且当考证新学派初兴,可开拓之殖民地太多,才智之士正趋焉,自不能分力于他途。天算者,经史中所固有也,故能以附庸之资格连带发达,而他无闻焉。其实欧洲之科学,亦直至近代而始昌明,在彼之"文艺复兴"时,其学风亦偏于考古。盖学术进化必经之级,应如是矣。
右述启蒙期竟,次及全盛期。
十启蒙期之考证学,不过居一部分势力。全盛期则占领全学界。故治全盛期学史者,考证学以外,殆不必置论。启蒙期之考证学,不过粗引端绪,其研究之漏略者,不一而足——例如阎匿璩之《尚书古文疏证》中多阑入日记信札之类,体例极芜杂。胡渭之《禹贡锥指》,多经济谈,且汉宋杂糅,家法不严——苟无全盛期诸贤,则考证学能否成一宗派,盖未可知。夫无考证学则是无清学也,故言清学必以此时期为中坚。
在此期中,此学派已成为"群众化",派中有力人物甚多,皆互相师友。
其学业亦极"单调的",无甚派别之可特纪。故吾欲专叙一二人,以代表其余。当时巨子,共推惠栋、戴震,而戴学之精深,实过于惠。今略述二人之着述言论及其传授之绪,资比较焉。
元和惠栋,世传经学。祖父周惕,父士奇,咸有着述,称儒宗焉。栋受家学,益弘其业。所着有《九经古义》、《易汉学》、《周易述》、《明堂大道录》、《古文尚书考》、《后汉书补注》诸书。其弟子则沈彤、江声、余萧客最着。萧客弟子江藩着《汉学师承记》,推栋为斯学正统。实则栋未能完全代表一代之学术,不过门户壁垒,由彼而立耳。惠氏之学,以博闻强记为入门,以尊古守家法为究竟。士奇于九经、四史、《国语》、《国策》、楚辞之文,皆能暗诵,尝对座客诵《史记?封禅书》终篇,不失一字。(钱大昕《潜研堂集?惠天牧先生传》)栋受其教,记诵益赅洽。士奇之言曰:"康成三《礼》,何休《公羊》,多引汉法,以其去古未远。……贾公彦于郑注……之类皆不能疏。……夫汉远于周,而唐又远于汉,宜其说之不能尽通也,况宋以后乎!(《礼说》)此可见惠氏家学,专以古今为是非之标准。栋之学,其根本精神即在是。
其言曰:
"汉人通经有家法,故有五经师。训诂之学,皆师所口授,其后乃着竹帛。所以汉经师之说,立于学官,与经并行。……古字古言,非经师不能辨。……是故古训不可改也,经师不可废也。……余家四世传经,咸通古义。……因述家学作《九经古义》一书。……"(《九经古义?首述》)惠派治学方法,吾得以八字蔽之,曰:"凡古必真,凡汉皆好。"其言"汉经师说与经并行",意盖欲尊之使侪于经矣。王引之尝曰:"惠定宇先生考古虽勤,而识不高,心不细,见异于今者则从之,大都不论是非。"(《焦氏丛书》卷首王伯申手札)可谓知言。栋以善《易》名,其治《易》也,于郑玄之所谓"爻辰",虞翻之所谓"纳甲",荀谞之所谓"升降",京房之所谓"世应"、"飞伏",与夫"六日七分"、"世轨"诸说,一一为之疏通证明。汪中所谓"千余年不传之绝学"者也。以吾观之,此其矫诬,与陈抟之"河图洛书"有何差别?然彼则因其宋人所诵习也而排之,此则因其为汉人所倡道也而信之,可谓大惑不解。然而当时之人蔽焉,辄以此相尚。江藩者,惠派嫡传之法嗣也,其所着《国朝汉学师承记》,未附有《国朝经师经义目录》一篇,其言曰:"黄宗羲之《易学象数论》,虽辟陈抟、康节之学,而以纳甲动爻为伪象,又称王辅嗣注简当无浮义。黄宗炎之《图书辨惑》,力辟宋人,然不专宗汉学,非笃信之士。……胡胐明(渭)《洪范正论》,虽力攻图书之谬,而辟汉学五行灾异之说,是不知夏侯始昌之《洪范五行传》亦出伏生也。
是以黜之。"此种论调,最足以代表惠派宗旨。盖谓凡学说出于汉儒者,皆当遵守,其有敢指斥者,则目为信道不笃也。其后阮元辑《学海堂经解》,即以此为标准,故顾、黄、阎、胡诸名着,多见摈焉,谓其不醇也。平心论之,此派在清代学术界,功罪参半。笃守家法,令所谓"汉学"者壁垒森固,旗帜鲜明,此其功也;胶固、盲从、褊狭、好排斥异己,以致启蒙时代之怀疑的精神批评的态度,几夭阏焉,此其罪也。清代学术,论者多称为"汉学".其实前此顾、黄、王、颜诸家所治,并非"汉学";后此戴、段、二王诸家所治,亦并非"汉学".其"纯粹的汉学",则惠氏一派,洵足当之矣。夫不问"真不真",惟问"汉不汉",以此治学,安能通方?况汉儒经说,派别正繁,其两说绝对不相容者甚多,欲盲从其一,则不得不驳斥其他。栋固以尊汉为标帜者也。其释"箕子明夷"之义,因欲扬孟喜说而抑施雠、梁丘贺说,乃云"谬种流传,肇于西汉".(《周易述》卷五)致方东树摭之以反唇相稽。(《汉学商兑》卷下)然则所谓"凡汉皆好"之旗帜,亦终见其不贯彻而已。故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