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老子名言的智慧>第32章
宫本武藏告诉他:“你的两只眼睛都盯着第一流剑手,
哪还有眼看你自己呢?一流剑手的先决条件就是一永远保
留一只眼睛看你自己。”
要战胜别人容易,要战胜自己却很困难,随时保留一只
眼睛看自己,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
西方哲学小语
雨果: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已揭下面具却是一
种胜利。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三十八)
所谓先知先觉崇尚仁义礼法的智者,弃朴失真,舍本逐
末,任智取巧,不过是大道的末流,愚昧的开始。
西晋时,诸王征战不休。当时,张翰担任齐王的幕僚,住
在洛阳。有一年秋天,他见到秋风吹起,不禁怀念起老
家吴郡的菰菜羹与胪鱼脍,就说:“人生能够适意是最可贵
的,我怎么可以在数千里外作官,追求名声与地位呢?”于是
吩咐备车回老家去。不久,齐王作战失败,亲信纷纷遇难,唯
独张翰幸免。当时的人都认为张翰是一位先知,可以洞烛先
机。
张翰真的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所以才避开祸事的吗?其
实不是的。他之所以能避祸的原因在于他宁可过着朴实的生
活,也不想再在名利、繁文缛节中湮没自己的本性。这种人在
老子的眼中算是个先知先觉的智者。
老子把道德修养分为六等,那就是道、德、仁、义、礼、智。
合于“道”的社会当然最好,在那个社会中,人人不识不知,
无私无欲,无为无事,一切顺其自然。等到“道”失去之后,于
是乎有了“德”、“仁”,一直到“礼”和“智”。在一般人看来
礼教、名利对社会发展是进步的,但在老子看来.这却是退
步、堕落的。因为,当社会需要用“礼”和“智”维系的时候,
就是祸乱纷起的时候。
或许有的人觉得老子这种思想消极;但是,想想离老子
那个年代两千多年的现今社会,“礼”、“智”早已失去丁作
用,而必须求之于法令刑罚,甚至连法令刑罚都不足以维系
了,真是让人不得不感叹老子的睿智!
西方哲学小语
尼采:在人类中间不愿死于焦渴的人,必须学习饮下一
切的酒杯;那在人们中间要保持清洁的人,必须知道怎样在
污水中洗濯自己。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一(四十六章)
天下的灾祸,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天下的罪过,没有比
贪婪更大的了。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数千年的岁月中,国势分分
合合;治乱兴亡中,中国人深切地体会出人生的处世
哲学,尤其是乱世中的全身之道。而主张一切顺其自然的老
子,更是语重心长地道出:“祸奠大于不知足。”人世间最大
的祸害,均是由于不知足的心所引起的,这句话为乱世下了
一道无可奈何的注脚。
其实,老子所说的道理并不复杂,只是欲壑难填,人的欲
望之谷,永远无法填平,(韩非子)中就记录了一则对答:
齐桓公问管仲,“财富有无界限”,管仲答说:“水的界
限在没有水的地方,而财富的界限则在于满足处。但人往往
不知足,终而惹来杀身之祸。或许这也是一道界限吧!”,贤如
管仲,方得以看透人性中的悲哀。
也难怪一向说话简洁的老子不避语义地重复说了句
“咎莫大于欲得”。“咎”也是灾祸,“欲得”正是不知足,就
是再三强调只要把握住自己,有些灾祸是可以避免的。
然而,到底怎么样才算是“知足”呢?明朝的唐伯虎曾经
作一首(不如歌)或许可以给我们作个参考:“我不如人,我
无他福。人不如我,我真知足。知足不辱,一饭两粥。谢天谢
地,平安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