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绿蕙素:”顾氏大魁素“
《兰蕙小史》:”《兰蕙同心录》所载’大魁素‘,瓣舌俱短,仍据剥视之蕊而言,非开花也。查苏州顾翔霄所植大魁素,由汪可敬以佛番六百尊向许霁楼分得者。光绪壬寅秋,顾氏兰蕙皆归九峰阁,内有一盆仅老草两片,据顾氏云即’大魁素‘,其前龙大草三筒,翔霄作古后,己由汪可敬仍以六百金购去。此系分下之后龙梢也。携归培植至今己二十一年,发草一大盆,起蕊三。此外,各花凡经开过者皆名实相符。大魁素始得起花,因蕊过多,去其一,剥视之,果心素而舌短。迨开时,三瓣放角收根,大逾常花几一倍许。肩平,干长,品概与寻常素花迥异。惟舌大而卷,却与《同心录》所载不符。据识者云:’凡蕙花除梅瓣外,剥视小蕊舌短者居多。‘试取行花小蕊剥视之三数枚,果如所言然究不敢以《同心录》为不足信,因此花得于顾翔霄家,故名曰’顾氏大魁素‘以别之,是一是二,请质诸得见从前所开大魁素者。“
关于”大魁素“,我曾写过它的一些情况,现在作了部分修改和充实,附在下面,并将近香者与飞香兰苑的意见也附后,便于参考。
养兰人的心中常常盛装着一些放不下的东西,尤其是那些曾经存世百年,后来又从兰界消声匿迹的老品种。据丁永康先生记载,自清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三百余年里艺兰人共选出优秀的蕙花品种达187种,己失传的达125种。这么多失传的品种,实在令人痛惜。尤其是那些连”后事“都记载详尽的品种,例如”盖字“,”实为千古名瓣第一,惜为猫溺伤萎。“”圣林梅素“,”植三年己长叶至七筒,惜遭庚乱毁去。“等等。这些记述,均无藕断丝连之意,便也就罢了;自是那些下落不明,或言今绝而明出的,终是给人一些盼头,例如春兰中的”萧山蔡梅素“、”彩云同乐梅“等。蕙花中是否也有?”华字“、”培仙“、”庆华“、”长寿“、”适园“等等国内曾一度绝迹,八十年代后期才逐渐从国外引归。象”陈绿梅“、”迁蝶“、”荷鼎“、”翠梅“、”文梅“、”蝴蝶“等等,眼下尚不能下什么”绝种“的断言,说不上那一天突然引归,给我们一个惊喜。这也没让我们白白惦记一场。除此以外,蕙花中的”大魁素“是最令人牵肠挂肚的了。记得我曾经说过这个”大魁素“绝种的原因,那时似乎有些埋怨,王叔平欲从郑同梅处引种,姚佐田先生如不反对,此种也许流传了下来。现在来看,似乎也未必,既使姚先生不反对,郑同梅就一定能同意?进一步说,既使王叔平引种成功,就能保存下来?王叔平在《五十年艺兰经验谈》中所记蕙花四十三品,如今知其存世的也就三分之二。所以说这些都是未知的,还是不该不分青红皂白地瞎埋怨一通。那错自然是在我身上。这个”大魁素“还是从头说起吧!
据1865年许霁楼所着的《兰蕙同心录》载:”大魁素:光绪丙子二年,木郡山出,来龙与程梅相似。绿色甚俏,玻璃大壳,其锋如针坚,可入木。蕊小萼,惜只剩焦黄老叶四爿,一子芽长寸余,若令开放,其种难留;因剪下剥视,非梅非水仙,乃团荷素也。捧舌俱短,绿苔光洁,真第一名种也。咸以大魁名之。秀水许鼐和记。“
有白描图一副,又附诗一首:”不似芙蕖出水姿,清标独占暮春时。
丹夸骨换金莲步,月证心同玉笛吹。
百晦丛中空色相,一枝香里现新奇。
繁华脱尽张郎貌,压倒朱唇有客知。
滋兰树蕙山房吟作“
如上便是”大魁素“最原始的记载了。从文中我们知道,”大魁素“下山的时间是”光绪丙子二年“,即1865年或以前,地点是”木郡山“。这与丁永康先生记载的”1876年嘉兴许霁楼发现于大魁书坊“的记载不相符。”大魁素“不可能在书中己记载了十一年以后才下山,而且地点也有出入。当然应以许霁楼先生所记为准了。关于此花的花品,”非梅非水仙,乃团荷素也。捧舌俱短,绿苔光洁,真第一名种也。“这里所说的”团荷素“是有必要说几句的,”荷素“是不难理解的,这里面的”团“是指瓣型中的”团瓣“而言,《兰言述略》中说:”团瓣圆头阔而短,不收根“;《第一香笔记》:”梅瓣如梅,团瓣不尖“;《兰蕙同心录》中说:”瓣要主瓣与副瓣匀紧圆结,肉厚质糯为贵“等等。这个”团瓣“在瓣型分类的历史中时而单独成类,时而归到其它类型中,尤其是近代,区分瓣型的关健在于中宫部分,捧若无兜,归于荷瓣或荷形中去。如果单独以”团瓣“来论,五瓣必须均匀接近真圆,春兰中”翠盖“类似于此形。蕙花中亦有其代表,例如”盖字“,惜己绝种。现今人大都不再提及”团瓣“,也算是历史发展的使然吧。关于此花有两点使后人生疑,其一”捧舌俱短“,舌确实短吗?其二”剪下剥视“,艺兰人都知道,下山之兰蕙一是要多次复花;二要花开足后方可定论。许霁楼是否见过此蕙的真正放花,真也就难说了。据《兰蕙小史》载:”查苏州顾翔霄所植大魁素,由汪可敬以佛番六百尊,向许霁搂分得者。光绪壬寅秋,顾氏兰蕙皆归九峰阁,内有一盆仅老草两片,据顾氏云即大魁素,其前龙大草三筒,翔霄作古后,己由汪可敬仍以六百金购去。此系分下之后龙梢也。“按此记载,汪可敬”以佛番六百尊“从许霁楼处分得此种,后又分给顾翔霄,顾翔霄故后,其手中的”大魁素“又被”汪可敬仍以六百金购去“”前龙大草三筒“;而吴恩元仅仅得到此种”老草两片“时间是”光绪壬寅秋“即1902年秋。如此,我们可以知道,”大魁素“最初经过许霁楼、汪可敬、顾翔霄、吴恩元等人之手,那么是否到此而止了呢?没有。还有两位艺兰前辈大师得到此种,其一为浙江吴兴双林郑同梅;其二为”江南兰王“沈渊如。
据《兰苑记事》载:”民国初年,湖州双林郑同梅前辈,于许霁楼处,分得数桩大魁素,此花为清代宣统年间(应是光绪丙子二年)嘉兴许氏所植,外间流传极少;经过十余载之精心栽培,多年后始复花,兰界人士,欣喜之余,决定摆会于湖州丝织会馆,当时各地艺兰辈,均云集湖州欣赏名花,甚为轰动。国内艺兰高手余姚王叔平,知郑栽有此花两盆,再三央求,转让一盆,郑氏有应允之意。湖州姚佐田声称,要让应先让予湖州人,而郑为难了,终未出让于人。待至日军侵华,蚕食江浙,郑为安全计,避难沪上,所有兰蕙悉数连盆埋于乡间院中,次年湖州冯如梅征得郑氏同意,赴双林查看,兰草己不存,仅留空盆耳,是年天气极冷,兰草可能冻死,甚为可惜。“《中国兰艺三百问》也有”大魁素“”1911年归浙江吴兴双林郑同梅“的记载。
第2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