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请废八股折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第4章
(95)嘉道——嘉庆、道光,清仁宗、宣宗年号(1796—1850)。同光——同治、光绪。清穆宗、德宗年号(1862—1908)。(96)揣(chuǎi)摩——这里是迎合的意思。(97)士之初基——士人的根基。(98)据《清史稿地理志一》载,清光绪时,全国共有府、厅、州、县一千七百多个。(99)这句意思说:各国的考试都没有定额,只要学问通达的人都可录取。(100)率——通常。(101)况角——指幼年。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故称。(102)耄耋(冒迭mào-dié)——泛指老年。耄,八、九十岁;耄,七、八十岁。未青其衿(今jīn)——青衿,古代学生服饰,因以称读书人。以后,明、清童子试合格的秀才,也用“青衿”称之。“未青其衿”,指连秀才都考不取。(103)已乃易业——(因为屡试不中)只好罢休,改做其他行业。已,指未成。(104)这三句说:氢有人考了一辈子,都没有作一个大题八股文,来阐发圣贤经书里的深刻意义的机会。意思是当了一辈子童生,没有考取秀才,所以也没有资格去应乡试、做那大题文章。(105)政艺——指政治才能。(106)盲聋——意即闭聪塞明。(107)“白起之坑长平赵卒”是指公元前260年,秦国名将攻打赵国时,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活埋赵国士兵四十万事。见《史记白起列传》。这里借来极言科举以八股取士之坑人既广且烈。(108)怪诧(岔chà)——奇怪,惊讶。(109)丱(贯guàn)角——同“总角”,即束发成两角向上分开的样子。后因以指儿童。(110)钳——古代的一种刑罚,用铁圈束颈。网——比喻严密的法律条例。(111)这两句意思说:只能把各类经书束之高阁,不去研读,而一心钻八股,才渐渐熟悉那种截搭题的作法。(112)这三句意思说:假如又去涉猎群书,丢开它(指八股)而不去研习,好那末一动笔就会因生疏而重犯八股文法。(113)见摈(殡bìn)——被排除。这里指考不取。摈,同“屏”、“摒”。(114)这两句说:而且童生是全国人的启蒙老师。旧时的童生,往往是私塾老师,以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为业。有些秀才也当蒙师。(115)前朝——泛指以前的朝代。(116)少——稍。(117)绸缪(谋móu)未雨——通常作“未雨绸缪”。趁着还没有下雨时,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作好防备。语出《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118)追亡——象追击败逃的敌人一样急迫。(119)多士——这里有赞美意,即“济济多士”之省称。(120)据《康南海自编年谱》载,康有为向光绪帝面陈中国之割地赔款,其主要原因在于八股时,光绪帝曾说过“西人皆为有用之学,吾中国皆为无用之学”的话。(121)这句意思说:废弃八股只要皇上下一道诏书,就可以立刻办到。诏——皇帝的文告。(122)国闻——国家的新闻。牚故——历史上的典章制度等。名物——名号和物色,这里指博物知识。(123)通方——博通道术。(124)反掌——翻转手掌。比喻极其容易。(125)睿(瑞ruì)虑——对帝王的颂扬语。睿,明智。(126)勿下部议——不要发下来交到各部大臣好运去议论(以免顽固派大臣阻挠)。(127)乡会童试——乡试,会试、童试。见注(88)和注(89)。(128)会通切理——会通文字,切合事理。(129)风云月露——指试帖诗的内容,无非是风云月露等空虚无用的词藻。语出《隋书李谔传》:“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130)尚——崇尚,注重。(131)承平——太平。(132)敝精——耗费精力的意思。(133)颛颛——自谦词,同“专专”,犹言“区区”。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是中国近代维新派变法理论和纲领的主要提出者。早年饱受封建主义的传统教育,治程朱兼及陆王的理学。1882年,(光绪八年),赴北京应顺天乡试不第,归途经过上海,购读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情况的书籍,认识到资本主义优于封建主义,接受改良思想,开始向西方寻找真理。1888年,再赴北京庆顺天乡试不第,以秀才身份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以挽救国家危亡,结果为都察院所阻,未能上达。1891年,在广州开“万木草堂”,开始讲学,进行宣传与组织活动。此后几年中,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初稿,从事变法的理论研究,把改良与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强调“变”是“天道”,提出历史不断发展而其最高阶段为“大同极乐世界”的思想。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学说。1895年,以举人赴北京应试,正值中日甲午战争后马关议和条款的签定,康有为发动各省在京应试举人联名上书,请愿,主张拒绝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就是著名的“色车上书”。都察院又拒收,但奏稿被缮印散发,影响很大。此次中进士,授工部主事而未到职。旋即第三次上书,陈自强雪耻之策,分富国、养民、教士、练兵四项,得到光绪帝的赞许。一个月后,又第四次上书,请高议院,但为都察院和工部顽固派官僚所阻,未上达。这些上书的内容是康有为提出变法的纲领。此后,他又先后三次上书光绪帝,请求以变法为治国方针,指出列强瓜分,国运危险,还组织了保国会,进行政党性质的活动。其改良路线终于被光绪帝采纳,这便是“百日维新”。
本篇选自《戊戌奏稿》,是康有为在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夏历四月间的一份奏摺。全文主旨是:变法的当务之急在于得人才,得人才首先要改革科举制度在科举制度还不能立予废除时,首先要废弃用八股文、试帖诗等试士之法而改试策论。这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溜须拍马在“戊戌百日维新”中与反对变法的顽固派论争的主题之一。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良,考试的科目虽代有更迭,但历来是封建统治者笼络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文章从变法须得人才,说到得人才须立废八股文,列数了八股的种种危害,建议改试策论,使应试者“本经原史,明中通外”,“救空疏之宿弊,专有用之问学”,这无疑代表了当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进步要求。文中有关八股是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割地败后”的主要原因的立论,虽失之夸张,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在思想理论上的很大弱点,但毕竟提出了要学习西方新学,寻找救国道路的主张,有其进步的意义。奏折于戊戌年夏历四月呈进,五月初五,光绪帝即颁上谕,废止八股,改试策论。但随着“百日维新运动”的流产,同年八月二十四日,清王朝动因派又恢复了八取士的旧制度至于后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又废八股,那是另一回事了。
作为一篇政论文,因受奏摺定规的限制,多有封建时代向皇帝上书的套语,文句也多用排偶,但全文有饱满的政治热情,论述痛快淋漓,内容也往往突破了传统古文的束缚。这些也产康有为散文的主要特色。他的弟子梁启超“笔锋常带感情”的政论文,由此发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