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公、字暾谷,清侯官人。光绪举人,官内阁中书,特加四品卿衔;入军机,参预新政。有《晚翠轩诗集》。
启公、字迪臣,清侯官人。光绪朝,为杭州知府。
庆岐公、字西和,彰化县人。光绪间贡生,任安平儒学正堂。
启东公、字乙坦,号藜阁,台湾嘉义县人。光绪进士,官至工部屯田司主事。弟启南,俱以孝闻。
崑冈公、字碧玉,嘉邑诸生。乙未之役,率众卫乡里,与长子皆战死。
仕籍考补遗
元德公,福清人。康熙十六年丁巳进士,乾隆十五年,来任台湾府学教授。
吕韬公,诏安人。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广东大鹏营参将。
华昌公,晋江人。康熙二十九年庚午举人,任台湾府学教授。
宸书公,莆田人。贡生。康熙三十年辛未,以台湾县学教谕升广东归善县知县。亮公、字汉侯,漳州漳浦人。康熙六十年,守备澎湖。朱一贵之乱,全台鼎沸,逃者日至,佥欲撤归厦门。再谋恢复。亮力排众议、守待;授兵卒随施世骠建立大功。雍正五年,以台湾镇总兵移镇浙江定海。
黄彩公、字元质,台湾人。康熙六十年朱一贵之乱,脱身内渡,上平台策於制府满保;以把总随大军征讨,累升至碣石镇总兵,卒於官。父宸昌,为本城良医,好施舍,年至八十余。
正泰公,侯官人,举人。雍正四年丙午,任凤山县学教谕。
鹏飞公,广东潮阳人。雍正八年庚戌科进土,任凤山县知县。
炯公,莆田人,举人。雍正十年壬子,任彰化县学教谕。
天木公、字荔山,广东潮阳人,进士。雍正十一年癸丑,以御史巡察台湾兼理学政;在官公正,事母以孝闻。
兴泗公,湖北孝感人。雍正十二年甲寅,任台湾县知县。
梦熊公,广东潮阳人,武进士。乾隆七年壬戌,任台湾镇标左营游击。
达公,福清人,举人。乾隆九年甲子,任诸罗县学教谕。
君陛公,同安人。乾隆十五年庚午十月,来任台湾总兵;翌年,迁厦门水师提督。
洛公,同安人。乾隆十七年壬申,任澎湖水师副将;翌年,升浙江温州总兵。
贵公,晋江人。乾隆十九年甲戌,任澎湖水师副将;十一年,升浙江温州总兵。
廷璋公,泉州永宁卫人。乾隆二十一年丙子,举人。
清源公,安溪人,举人。乾隆二十二年丙子,任台湾府学教授。
居义公,霞浦人。乾隆三十三年戊子科举人,彰化县学教授。
聪公,晋江人。乾隆三十七年壬辰进士。
振嵩公、号毅圃,泉州人;贾於鹿港。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彰化林爽文之变,淡水、诸罗皆陷,提督任承恩率师来讨;振嵩首倡义恢复鹿港,以迎王师;倾家助饷,又名男文会、文濬为前导。丁未,大将军福康安来总统诸军,旌其功,父子三人皆以监生叙知县。嘉庆十四年,蔡牵扰沿海,文濬复救难民万计;大府上奏,赐四品卿衔。
玺公、字玺玉,台湾人。乾隆五十五年庚戌恩贡。性和厚,善排难解纷,为乡闾所推重。
春溥公、字立源,福州闽县人。嘉庆七年壬戌进士,以编修预修国史,凡四校京闱。归,主鳌峰书院。学问渊博,所着有《竹柏山房十五种》;计《开辟传疑》一卷、《古史纪年》十四卷、《古史考年异同表》二卷、《武王克殷日记》一卷、《灭国五十考》一卷、《春秋经传比事》二十二卷、《战国纪年》六卷、《竹书纪年补证》四卷、《孔孟年表》二卷、《孔子世家补订》一卷、《孟子列传纂》一卷、《孟子外书补证》一卷、《四书拾遗》五卷、《古书拾遗》四卷、《开卷偶得》十卷。
谦光公、一名谦晋,嘉庆十八年癸酉举人,任台湾府学教授。
逊贤公、一名世贤,晋江人。嘉庆二十一年丙子举人,以赀得内阁中书。
延福公、号受堂,同安金门人。道光五年乙酉,调澎湖游击;以御兵严整、善捕海盗,为部民所爱戴,孙尔准荐为烽火门参将。
得义公、字谦亭,福清人。初为澎湖游击,以拒蔡牵有功,迁为艋舺参将。居官清廉,为部民所爱;既老去职,遂定居艋舺。
伯桐公、字桐君,号月亭,广东番禺人。嘉庆辛酉举人,事亲至孝;以父殁,遂不复上公车,制府阮公延为学海堂学长。公於经史无所不通,着述甚多;有《毛诗通考》三十卷、《毛诗识小》三十卷、《史托蠡测》一卷、《古谚笺》十一卷、《冠婚丧祭仪考》十二卷、《公车见闻录》四卷、《修本堂稿》四卷、《月亭诗钞》二卷。其未刊者,有《易象释例》十二卷、《春秋风俗考》十二卷、《三礼注疏考异》二十卷、《史学蠡测》三十卷、《古音劝学》三十卷、《两粤水经注》四卷、《粤风》四卷、《日用通考》十四卷、《修本堂文集》四卷、《外集》四卷、《骈体文钞》二卷、《禺阳山馆诗钞》十二卷。
荣源公,嘉义县人。道光十五年乙未举人。
朝清公、字玉昆,嘉义人。咸丰二年壬子武举人。
朝辉公、字子煌,嘉义人。咸丰九年己未武举人。
邦基公,彰化人。同治六年丁卯武举人。
朝章公、字焕基,嘉义人。同治十三年甲戌进士,任刑部郎中。
凤藻公、字釆廷,安平人。光绪十一年乙酉举人。
际春公、字致和,安平人。光绪十四年戊子举人。
廷杰公、字戊修,嘉义人。光绪十五年己丑进士,任礼部郎中。
瑶公、字西池,嘉义人。光绪十九年癸巳举人。
纾公、字琴南,福州侯官人。光绪壬午举人。少尝游幕台湾;中岁以後,遂寓北京主太学。近二十年,以诗古文辞称於时,繙译欧西小说数十种,自着有《畏庐诗存》及《笔记》数种;画山水小幅,颇为时人所珍。
福濬公、字绍堂,台湾彰化人。公初名朝选,尝以监生治举业;光绪丁亥,巡抚刘铭传巡台中,公进谒,陈抚蕃策;铭传壮之,为改今名。越年,适彰化施九缎以丈田之故为变,抚军遂檄公募乡勇一营为栋军前锋;事平,授广东候补知县。
朝崧公、字俊堂,号痴仙,台中人。十九岁,为邑名诸生。二十岁,值割让,遂绝意仕进;有《无闷诗集》行世。
世系第一表(林姓以前族系)说明
一、古史不可稽,谨据旧谱以轩辕为始。
二、轩辕即黄帝,元妃螺祖。
三、安溪湖,坵乡林姓族谱及温彦博谱序,皆曰轩辕子二人:长名云相,次名昌意;云相子名玄嚣。惟《通监》则称玄嚣系黄帝子。胪传乡本支族谱,亦称轩辕子二人;长玄嚣,次昌意。不得不依据《通监》及本支族谱,以玄嚣为轩辕子;而云相一世,姑阙疑以侯考。
四、玄嚣又名挚、姓已,少昊金天氏。史称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有四人,另为十二姓。挚与昌意系同母,故并列。
五、帝喾名〈梭,去木〉,高辛氏。帝有四妃,元妃姜嫄,生弃。次妃简狄(有蛾氏女,从妃高禖),生契。三妃庆都,生尧。四妃常仪,生挚。
六、契为尧司徒,佐禹有功,封国於商,赐姓子;即汤之派。是为本族开支始祖。
第二表(林姓以前族系)说明一、修谱旧例,五世为一行;本表为节省纸张起见,改十世为一表。
二、十一世振,即第十世冥之子;下仿此。
三、第六世至十七世,皆据湖坵旧谱。世数与《通监》相同,惟名称、人数有无疏漏,容再详考。
四、天乙名成汤,又名履,居亳;伐夏桀而得天下,是为商王。
第三表(林姓以前族系)说明一、商世,兄终弟及者,自太庚始。谱牒重世次,兄弟应合为一世;下仿此。
二、太庚迄庚丁各世,旧谱纪载多讹;今据《通监辑览》,以世次更正之。
三、《通监辑览》,载太甲传子沃丁,沃丁传弟太庚,太庚传子小甲,小甲传弟雍己,雍己传弟太戊,太戊传子仲丁,仲丁传弟外壬,外壬传弟河亶甲,河亶甲传子祖乙,祖乙传子祖辛,祖辛传弟沃甲,沃甲传祖辛之子祖丁,祖丁传沃甲之子南庚,南庚传祖丁之子阳甲,阳甲传弟盘庚,盘庚传弟小辛,小辛传弟小乙,小乙传子武丁,武丁传子祖庚,祖庚弟祖甲,祖甲传子廪辛,廪辛傅弟庚丁,庚丁傅子武乙。盘庚改国号曰殷。
第四表(林姓以前族系)说明一、比干为殷太丁之子、帝乙之弟、受辛之叔,官少师,以忠谏死。夫人陈死,逃於长林石室间,生子,名坚。周武王时,赐姓林。林姓,实自坚始。旧谱因重比干之名,列比干为一世,於得姓世次不无抵触。今改列比干在林姓以前,盖纪实也。
二、受辛又名纣,殷朝最末之王,系比干犹子,林坚从弟,恰与林姓分支。
三、自天乙迄帝乙,各有庙号及建都地名,有史可考;故从略。
四、商自成汤得天下至纣,传二十八王、十六世,合计共六百四十有四年;是为林姓远族帝王时代。
五、自轩辕迄比干,共三十三世,皆林姓以前族系。
六、殷比干墓在汲郡——今河南卫辉府,去城西北十五里。周武王封其墓,有铜盘铭。铭曰:《左林右泉,後冈前道万;世之灵,兹焉是宝》。共十六字。墓前有《殷比干墓》四字,相传系孔子手笔。唐太宗贞观十九年,赠太师,谥《忠烈》。
第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