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台湾府志>第18章

第18章

潮汐
古今论潮备矣;长为潮、退为汐,匪朝至、夕至之谓。或以为海鳅出入,或神龙变化,或日出於海,或天河激涌,皆居中土不习见潮者之论。夫天地间一气耳;海潮者,地之喘息耳。记云:“卯、酉之月,气以交而盛;朔、望之日,气以变而盛;故潮独大”。此以余月、余日论也。周翠渠云:“海居地上,地有俯仰,潮因有往来。气升於北,则北盈而南虚,地必南俯,故潮皆南趋;气升於南,则南盈而北虚,地必北俯,故潮皆北趋”。此以地乘气、潮因地论也。惟俯仰之形与喘息之义,略有异矣。月临於卯、酉,则潮涨乎东西;月临於子、午,则潮平乎南北。此以太阴之天盘论也。自朔至望,常缓一夜潮;自望至晦,复缓一昼潮。此太阴西没之期,常缓於太阳故也。海之极远者,其得气尤专,故潮因之。东海、南海,其候各有远近之殊,岂非风之不同而气有独盛与?若昼潮大於春、夏,夜潮大於秋、冬;潮之极涨常在春、夏之中,涛之极大常在朔、望之後。此则天地之常数,通四海皆然;然亦止於封域九州之内。若夫南望北斗,与蒸一羊脾熟而天复明之外,及今红毛所言,彼地有夏秋概昼、春冬永夜之处。又洋船为飓风所飘,尝至万水朝东,水皆东流而强急,无复潮汐;南北流愈甚,则水泥而沸,非东风大作不可挽回。若此之处,理之所穷,又非人之所可测矣。故方舆胜览有“钦、廉、琼海之潮,大小随长短星,不系月之盛衰”之说。此虽未可尽信,亦未可概非。四域之外,耳目所不经见之事,荒唐尽有;姑存之绪论,以备参考。
台湾地属东海,地既东而月常早上,十七、八之夜月临卯、辰,仅在初昏;故潮水长退,视同安、厦门亦较早焉。同、厦之间,初一、十六潮满子、午,而尽竭於卯、酉;初八、二十三潮满卯、酉,而尽竭於子、午。台湾则初一、十六潮满巳、亥,而尽竭於寅、申;初八、二十三潮满寅、申,而尽竭於巳、亥。然南北有不同处,从半线以下,潮流过北、汐流过南,与澎湖同;半线以上,则潮流过南、汐流过北矣。惯海者,惟狎知潮候,据其上流方无虞也。夫潮也涌从何来,汐也归於何处?或吞、或吐,或消、或长,固知海水为活水也。
土产
稻之属
早尖(米有赤、白二种,粒小早熟)、埔尖(米有赤、白二色,赤多白少;旱园所种,因名之)、尖仔(亦有赤、白二种,粒比埔尖差小)、糯米(米白粒大)、赤壳秫(壳赤米白)、虎皮秫(壳赤有文,米白粒大)、白尖秫、竹丝秫(米青白色)、生毛秫(壳有毛。俗呼大武垄秫)、过山香(味香赛诸秫)、鸭母潮(性黏。以上诸稻,俱夏种秋获)、禾秫(凤山八社土民种於园,米独大)。
麦之属
大麦(立冬种,清明熟)、小麦(可磨作面粉者)。
黍稷之属
黍(料圆,色黄)、薯黍(叶长大如芦,粒差大而色赤。俗呼芦黍,即秬黍)、黄粟(稷之别名)、脂麻(即胡麻。有白、有黑,可作油,俗呼香油)、鸭蹄黍(穟似鸭蹄,故名)。
菽之属
黄豆(皮黄,粒大,可作腐)、白豆(皮白,粒差小;可作腐,亦可作酱)、黑豆(皮黑,可作豉;俗通呼豆豉)、米豆(皮白,可和米煮。以上,俱九月收)、绿豆(皮绿,粒小,可作粉)、落花生(即泥豆,可作油)。
蔬之属
姜(春种夏熟)、葱(有风葱、麦葱二种)、韭、薤(有赤、白二种,似韭而叶差阔)、蒜(有大、小种。诸荤惟蒜有毒)、薯(有紫、白二种。蔓生,结根而成)、芋(有二种:一名土芝,一名蹲鸱)、番薯(皮有红、有白。蔓生,多结根)、山药(即薯蓣)、芥菜(有二种;晚一种为紫芥,性最辣,可为芥辣以和食品)、六月菜(头白,子可入药)、白菜、苋菜(有紫、有白。不宜合鳖食,可还生)、隔蓝菜(俗传:昔日大士收鲤鱼,置此菜於蓝以盖鱼,故名)、莙蓬(即厚叶菜)、颇菱(此菜出西域颇菱国,颇讹为菠。俗呼为赤根菜)、瓮菜(此菜来自古伦国,以瓮盛之;译不能通,但名瓮菜,又名地网)、园荽(本草所谓葫荽是也)、筒莴(叶似艾,花似小菊;性冷,味香辛)、芹菜(有荻芹,茎白;有赤芹,可瀹食之,亦可为菹)、蟳菜(蔓生。一名浮藤菜)、莦瓜(蔓生,有斑色。有白色者曰白瓜)、菜瓜(或呼鼠瓜。老则成布,俗呼为天罗布)、西瓜(蔓生。汉张骞使西域得之)、金瓜(有大、小二种)、王瓜(即木瓜)、苦瓜(亦名癞瓜。蔓生。俗呼防羊)、冬瓜(蔓生。切片和糖煮之,可作茶品)、匏(蔓生。有葫芦匏、有长匏、有劲匏;老则皮坚。极大者,土民镂作器)、茄、长豆(亦名菜豆)、笋、加说豆、刀豆、乳豆(即肉豆)、紫菜(生海石上,其色紫)、鹿角菜(生海中,状如鹿角)、海粉(青、白二色,状如粉条;生海中)、香芋(长尺余,大至数筋。番人所种)。
果之属
檨(红毛从日本国移来之种。实如猪腰状,五、六月盛熟。有香檨、木檨、肉檨三种;即外国所载:南方有果,其味甘、其色黄、其根在核是也)、波罗蜜(亦荷兰国移来者。实生於树干上,皮似如来顶;剖而食,甘如蜜)、凤梨(叶似蒲而阔,两旁有刺。果生於丛心中,皮似波罗蜜,色黄,味酸甘。果末有叶一簇,可粧成凤,故名之)、椰子(树高数丈,直起无枝。壳坚劲,可作瓢。壳外有衣,肉在壳内;色白,味似乳,可以酿酒。中有水甚多,俗呼椰酒)、槟榔(向阳曰槟榔、向阴曰大腹。实可入药;实如鸡心,和荖藤食之,能醉人,可以袪瘴。人有故,则奉以为礼)、荖藤(蔓生。味辛,和槟榔食之)、桃(华红,实可食。台所产,实小而味酸)、梅子(味酸,可以作盐梅)、石榴(汉张骞使西域得种归,有红、白二种。其白者,可疗痢疾)、番石榴(即梨仔薆)、柑仔蜜(形如柿、细如橘;可和糖煮茶品)、番柿(形似柿,皮有毛。俗呼为毛柿,西域种)、柚(实大,而皮加厚,稍逊内地)、葡萄(蔓生)、芭蕉、桄榔子(结实,五月熟。土民即种埔尖,是岁子若多生,即是岁榖亦有年)、甘木庶(性温、味甘,有红、白二种。又有一种干小者,名曰竹木庶;煮汁成糖)、香员(初生青色,至熟黄色;味淡而香。四时俱有,可供佛)。
布之属
毛被(土民以兽毛为之)、棉布、苎布、麻布(以上三项俱不多产)。
货之属
盐(有煮法、有晒法;台止用晒法)、糖(有黑砂糖、有白砂糖)、冰糖(用糖煮成,如坚冰)、油(有芝麻油、有萆麻油)、藤(有大藤、有萪藤)、菁靛(可以作染)、菁子(产於台者最佳)、苎、麻、薯榔(皮黑、肉红,可以染皂)、鹿鹿外西内獐麂等皮。
药之属
天门冬(蔓生,结根如指)、土茯苓(俗呼山尾薯)、鹿茸(鹿角之初发而茸者;禀纯阳之质、含生发之气)、鹿角胶(用鹿角煮成胶)、鹿角霜(即煮胶之角渣也)、硫磺、穿山甲(即鲮鲤)、桕菰(小儿口痛,煎洗即愈)、蓝茶菰(痢疾红者用红、白者用白)、三柰、藕节、地骨皮、香附(即土香也)、穿山龙、土木通、薏苡(台产颇多,较内地者稍小)、白扁豆、金银花(有黄、白二色,可疗疥)、水烛(生水中,形如烛,故名)、蛇草(蛇伤服之,多愈)、艾、益母草(宜於孕妇)、木贼草、蒲公英、薄荷、泽兰、班节相思、白鸡冠、苍耳子(即羊带来)、车前子、萆麻子、急性子、草果、蝉退、白蒺藜、石决明、通草(性利水乳,染色制花)。
竹之属
莿竹、长枝竹(一名鲎脚绿)、凤尾竹(俗呼观音竹)。
木之属
樟、楠、厚栗(木甚坚硬,可作栋梁)、百日青(虽枯而色如生,故名)、柳(有垂丝、河西二种)、朴、赤鳞、乌栽、象齿(木硬而直)、埔柿(无花)、山荔(无花)、埔荆(即埔姜)、苔亻柬、桕(皮可为香)、黄目子(实可澣衣)、茄藤、林荼、土杉、水漆、九芎(烧柴之最者。村落草屋,用为竖柱)。
花之属
仙丹(其花一朵百蕊,状如绣球,色红)、紫荆(先花後叶,自下而上)、芙蓉(百叶而三醉者佳)、佛桑(其叶似桑,四时常开)、树兰(有四叶、六叶二种)、指甲、梅(百花之魁)、百叶榴(有红、白二色,俱不结实)、桃、三友花(俗呼番茉莉)、水锦花(一名木槿。唐诗云:“山中习静观朝槿”)、唐棣(一名郁李)、长春(四时常开)、丽春(种出南海)、蔷薇(花有红、白,香甚清冽)、玉楼春(即百叶黄栀。花有香而不结实)、木丽(有木本、草本二种;又有自广南来者,甚佳)、金丝蝴蝶(花黄,如蝴蝶)、一丈红(丛高一丈,直起无枝;所谓“五尺栏杆遮不住,留将一半与人看”)、荷花(有红、有碧;花之君子者也)、菊花(有黄、碧、红,种类不一;花之隐逸者也)、玉芙蓉(叶似艾)、鼓子(一名龙船花,即“雨打无声鼓子花”)、夜合(昏开夜合)、千日红(花最耐久)、金钱花(午开、子谢,一名子午花)、莲蕉、海棠、番兰(花如蕙)、鹿葱(一名萱草。诗曰:“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月下香(其花晚香,因名之)、鸡冠(有高、有低,花似鸡冠。有红、白二种,甚贱)、金银花、素香、兔丝(一名凌霄,又名苕;朝生暮死)、老来娇(叶愈久而愈红)、昙花(夏开)。
草之属
仙草(晒乾和粉煮之,能解暑毒)、鼠麴(可合米祭为粿)、车前子(一名鲫鱼)、白曲草(可制曲酿酒)、瓶桃草、乳草(妇人少乳者,和肉食之,能通乳窍)、仙人掌(状似人掌)、苹、藻、龙舌草、旱莲草、遍地锦、虎耳草、凤尾草。
畜之属
牛(深山中多野牛,教而驯习,可用以耕田、驾车)、犬(产之番社者,能捕鹿,名田犬;如猃歇骄之类)、猪、羊、猫、鸡、鹅、鸭。
羽之属
鹁鸽(人家畜之,能知往还)、鶺鴒(水鸟。行则摇、飞则鸣)、雉(野鸡)、鸟鸦(有反哺之义)、燕(秋去春来)、鸠(能知阴晴)、白鹭(一名属玉)、画眉(善鸣好斗,其声清圆可听)、鸲鹆(端午断舌,养之,能识人言)、布谷(春作方殷,人以为耕农之候)、凫(水鸭也)、雀(一名生宾;谓栖宿人家如宾客也)、鸥(水鸟)、钓鱼翁(尝宿水道,伺鱼而食之)、伯劳(不孝鸟)、莺(一名仓庚,又名黄鹂)、鹞(大如鹰,苍黑色,善击鱼雁)、鹰、乌须(俗呼乌秋;身黑、尾长,能搏鹰鸇)、白头翁(似雀而大,头有白点,故名)、海鸡母(黑背、白翼,宿海中)、竹鸡、卢鸡。
毛之属
金钱豹(似豹而小)、麋鹿(大曰麋、小曰鹿)、麂(似鹿而小,无角)、麕(即獐)、鹿外西内(似鹿而大)、兔、猪母熊、猴、山猪、獭。
鳞之属
海翁(极大,能吞舟)、鲤、鲫、泥鱝鱼(形类鰢鲛而大;无鳞,味甚甘)、乌鱼(其子晒乾,可罗嘉珍)、鲨鱼(大者百余筋)、鰢鲛、鲳鱼(有黑、白二种。形阔而扁者佳)、鱼午鱼、揜鱼、海鳗(大者数筋)、乌耳鳗(鲫仔潭最多)、红纱鱼(皮红)、敏鱼(口阔、肉粗)、乌颊、麻虱目(倏而大、倏而无,其味最佳)、贴沙鱼(身薄扁,行贴沙)、金钟仔、银鱼、龙鮎、鹦哥鱼(嘴如鹦鹉,而皮绿色),油鱼(一名泥黄)、鳜鱼、鱼因鱼(俗呼鱼因鱼垂)、鱠鱼(有红、黑二种)、狮刀(形似大刀;味清,多骨)、鰮鱼、花鱼令、金钱鱼、斗尾鱼、狗母鱼、铁甲鱼(鳞硬如甲)、鱼共鱼(形扁、尾长)、鱼毒鱼(大者如掌,皮粗;剥而晒乾,味佳)、鱼燕鱼、青鳞、饲子饭(无细骨,可和饭以饲幼子)、绳鱼(俗呼鲑鱼)、鮡鱼(濑口出者佳)、鲡鱼、鳝鱼、梭鱼、水尖、遍身苦、白腹、红鰕、黄栀米(虾小而色红)、大脚虾、章鱼、石拒(八足。在石夹中,或取之,能以石拒人)、乌贼(八脚,一名墨鱼。或曰:秦始皇东游,弃墨袋於海所化;故口犹吐墨水)、锁管(一名静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