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纪行,原文载在元朝王恽秋涧大全集卷一百的玉堂嘉话八内;初名张参议耀卿纪行,李文田氏为增塞北二字,遂以塞北纪行着称。例如渐学庐丛书、皇朝藩属舆地丛书等,均名塞北纪行但是就纪行的内容说,塞北似嫌空泛;明人一度改为边堠纪行古今游记丛钞,也觉欠妥,实在应名和林纪行。只是和林在元朝名声甚大,稍微觉着有些夸张罢了。近年来,从吾欲将所积蒙古人初入中原时期,忽必烈与汉地学人往来关系的材料,加以整理、校释,以便引用。特选纪行试作校注,从事比对各种不同的版本。乃知秋涧集、天下郡国利病书所录,最为完备。墨海金壶与守山阁丛书中的玉堂嘉话,所录均非全文;清朝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时代创修的口北三厅志十三,艺文二与道光时代九年,一八二九纂修的承德府志卷六、杂志,引用纪行,删改尤多,均不可取。惟两志曾改称此文为岭北纪行,则甚有意义,因为张德辉当年所到的地方,元史五八地理志统称为岭北行中书省,包括首都和林在内。岭北二字,甚为切合;所以经过考虑之後,加以采用。张德辉的岭北塞北纪行,据浅学所知,除了丁谦子甫益氏在所着浙江图书馆丛书一名蓬莱轩地理学丛书,作有元张参议耀卿纪行地理考证以外,汉文中,似尚没有注释的本子。
和林是十三世纪蒙古帝国,太宗时代首建的国都,元史五八地理志岭北行中书省和林路注文说:太祖十五年一二二零定都和林云云,不确。时太祖西征未归,定都和林,实在仍是大汗驻帐那一带地区而已。且也只是太祖与最高干部有此意向,正式建为国都,当自太宗乙未一二三六年城和林,作万安宫,方算开始直到世祖中统元年一二六零,新迁上都今多伦西南,同时兼驻大都今北平及北郊,和林方又退处陪都与地方省会的地位。三十五年以前,义宁陈寅恪先生、海宁王国维静安先生,同时主讲国史於北平清华大学研究院;两先生颇留心西北边疆民族的历史和中国与四周外族语文历史的关系。王先生曾校注圣武亲征录、长春真人西游记、赵珙蒙鞑备录与彭大雅、徐霆的黑鞑事略,合印为蒙古史料校注四种;流传既广,解说亦详,学者便之。今从吾不揣冒昧,欲赓续前业,乃与二三同好友人,重译蒙古秘史为通行国语,译注蒙文黄金史为汉文,校注耶律楚材足本西游录与张德辉岭北纪行四书,为蒙古史料第二集,期有助於十三世纪蒙古人初入中原时期历史的研究。此四种史料的校译与注释,历时三载,并先後获得东亚学术研究计画委员会与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的资助。五十年以前,从吾与札奇斯钦同於四十七年获得东亚会的补助,自五十年以後,从吾担任科学会讲座教授,即不再支用其他补助流亡余生,犹能於逐渐安定中研究与注释前人有关中古边疆史地的名着;饮水思源,对於上述两委会的协助,至深感谢!注者课余执笔,文中涉及蒙古名辞与习俗者,解说甚难;应用图书,分散各处,也检寻不易。幸赖札奇斯钦教授,助理萧启庆先生随时协助,初稿得以如期完成。
镇阳首途岁丁未西元一二四七年夏六月初吉,赴召北上
苏天爵元名臣事略十,宣慰使张德辉事略说:上元世祖,忽必烈在王邸,岁丁未西元一二四七,遗使来召。元史一六三张德辉传也说:岁丁未一二四七,世祖在潜邸,召见。至於张德辉被召的原因,元史本传虽未明言,而名臣事略十,则有间接的透露。名臣事略十说:汴都下一二三三,张德辉北渡,侨居成安今河北省县,在邯郓大名之间,故相史公天泽开府真定今河北正定,旧真定府治,闻其名,聘充经历官掌出纳文稿,犹今之总务处长。乙未一二三五从开府南征,凡筹画调度,倚公为重。……升真定府参议;兴滞补弊,多所裨益。由是声望隆於诸镇,而上达於阙庭矣。这里声望隆於诸镇,而上达於阙庭,应当是丁未一二四七年张德辉被蒙古亲王忽必烈召见的近因。另一原因,即是由於元初勳亲旧臣史天泽的荐举。
一因史天泽通蒙古文;见王恽中堂事记二因史天泽的姑姑是当年蒙古国王木华黎的如夫人。事见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五,史氏墓三碑史家既与蒙古贵臣接近,且有姻亲,自易有荐贤的机会。说详拙着封龙山三老元好问李治与张德辉对於保全中原传统文化的贡献按张耀卿被召以前,元遗山好问曾有耀卿西山归隐诗三首,见於今元遗山先生集,卷十四。诗云:
静里箪瓢不厌空,北窗元自有清风。傅岩只道无人识,已落君王物色中。马卿似与物为春,难状灵台下笔亲。预拂青山一片石,异时真是卷中人。
冠剑云台大县侯,富春渔钓一羊裘。山林钟鼎无心了,谁是人间第一流。题目下原有小注说:马卿为耀卿张君写真,未几被召北上。是张德辉第一次被忽必烈可汗召见时,元遗山实详知其事。名臣事略十说:德辉到和林王邸时,王访问中国人材,公因举魏璠、元好问、李治等二十余人。王屈指数之,间有能道其姓名者。合而观之,後来壬子年一二五二德辉与元好问同时北觐,奉启请王为儒教大宗师,王悦而受之,实有前後因果的关系。马卿即马云卿,为名画家马天騋的弟弟;三人皆善画,见画史会要。施国祁氏认为或者即是宋史四一二孟珙传中的马天章诗注十四页八,也很有可能。发自镇阳宋真定府的别称,今河北正定县。原诗见韩文公诗文集卷三四部丛刊本: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静扫衆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信宿再宿曰信宿过中山今河北定县依据清末一九一一到现在,旧式人坐骡车,每日按站驶行的路程计算,自正定府到定县,实需要三天。驿程如下:自正定恒山驿,五十里到橐城;再北行九十里到新乐县;又五十里到定县,即古时的中山。这是路上经两宿信宿後,方才到中山的实证,时积阴不雨;有顷开霁,西望恒山之绝顶,所谓神峰者
恒山,属阴山山系的支脉,绵亘於河北省西北旧保定府西境,主峰在定县西曲阳县的西北,一名大茂山,世以为五岳中的北岳。北宋九六零到一一二七时,恒山没於契丹,乃以山西浑源县的玄岳代替,明清因之。但祀典所记与世俗所信,则仍以曲阳的恒山为正方舆纪要十恒山下,引地志云:恒山高侵霄汉,顶名天峰岭,下建北岳观。观前风出如虎吼,名虎风口。其余峰岩洞壑,随地立名者,以数百计。又纪要十四:大茂山,即恒山之岭,一名神尖石。这里所谓神峰,殆即指天峰岭、神尖石说的,耸拔若青盖然。自余诸峰,历历可数;因顾谓同侣
时被召者自不只张耀卿一人,据浅学所知,李德辉元史一六三,事略十一、张文谦元史一五七,事略十一,都是在丁未一二四七年被召的。张氏为顺德沙河人,沙河在正定之南,可能当时即与张氏同行。余俟徐考。
元史四世祖本纪:岁甲辰一二四四,帝在潜邸,时忽必烈年三十岁思大有为於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学之士,问以治道。可知当时正是忽必烈思大有为於天下的时候。从正定史天泽那里被召北上的人,当然不在少数曰:吾辈此行,其速返乎?此退之衡山之祥也。
韩退之衡山之祥,是指韩愈字退之,七六八到八二四,旧唐书卷一五六,新唐书卷一七六有传,谒湖南衡山南狱庙诗所表现的一时高兴,认为默祷有应,云开山出说的。
第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