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张卿子伤寒论>第29章
王三阳云。此男子亦有之。不比太阳少阳证也。热邪入腑中。故迫血下行。亦刺期门者。期门。肝之募。肝主血。刺之以泻实也。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胃中有燥屎。则谵语。以汗出为表未罢。故云风也。燥屎在胃。则当下。以表未和。
则未可下。须过太阳经。无表证。乃可下之。若下之早。燥屎虽除。则表邪乘虚。复陷于里。为表虚里实。胃虚热甚。语言必乱。与大承气汤。却下胃中邪热则止。
王三阳云。阳明多汗。况有谵语。故又当下。但风家有汗。恐汗出则表未罢。故须过经可下。若早。燥屎虽除。表邪乘虚复陷。又将为表虚里实矣。下之则愈二句。
又申明乃可下之一句耳。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邪气入内之时。得脉沉而喘满。里证具也。则当下之。反发其汗。令津液越出。胃中干燥。大便必难。久则屎燥胃实。必发谵语。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腹满身重。难以反侧。口不仁。谵语者。阳明也。针经曰。少阳病甚则面微尘。此面垢者。少阳也。遗尿者。太阳也。三者以阳明证多。故出阳明篇中。三阳合病。为表里有邪。若发汗攻表。则燥热益甚。必愈谵语。若下之攻里。表热乘虚内陷。必额上汗出。手足逆冷。其自汗出者。三阳经热甚也。内经曰。热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
与白虎汤。以解内外之热。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本太阳病。并于阳明。名曰并病。太阳证罢。是无表证。但发潮热。是热并阳明。一身汗出。为热越。今手足汗出。是热聚于胃也。必大便难而谵语。经曰。手足
然而汗出者。必大便已硬也。与大承气汤。以下胃中实热。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
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脉浮发热。为邪在表。咽燥口苦。为热在经。脉紧。腹满而喘。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为邪在里。此表里俱有邪。犹当双解之。若发汗攻表。表热虽除。而内热益甚。故燥而愦愦。反谵语。愦愦者。心乱。经曰。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不行。更发热而躁烦。此表里有热。若加烧针。则损动阴气。故怵惕烦躁不得眠也。若下之。里热虽去。则胃中空虚。表中客邪之气。乘虚陷于上焦。烦动于膈。使心中懊
而不了了也。舌上苔黄者。热气客于胃中。舌上苔白。知热气客于胸中。与栀子豉汤。以吐胸中之邪。
娄氏云。栀子豉汤。专指下后心中懊者设。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下后。邪热客于上焦者。为虚烦。此下后。邪热不客于上焦。而客于中焦者。是为干燥烦渴。与白虎加人参汤。散热润燥。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此下后客热客于下焦者也。邪气自表入里。客于下焦。三焦俱带热也。脉浮发热者。
上焦热也。渴欲饮水者。中焦热也。小便不利者。邪客下焦。津液不得下通也。与猪苓汤利小便。以泻下焦之热也。
张兼善云。脉浮发热。上焦也。渴欲饮水。中焦也。小便不利。下焦也。津液不得下通也。但邪热客于下焦。则津液亦不得上升。故亦有作渴者。泻下焦之热。热不得阻塞中焦。肺与膀胱。津液流通。而病自愈矣。
第三节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味甘平)茯苓(味甘平)阿胶(味甘平)滑石(碎味甘寒)
泽泻(味甘咸寒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甘甚而反淡。淡味渗泄为阳。猪苓茯苓之甘。以行小便。咸味涌泄为阴。泽泻之咸。
以泄伏水。滑利窍。阿胶滑石之滑。以利水道。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针经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天热衣浓则为汗。
是汗溺一液也。汗多为津液外泄。胃中干燥。故不可与猪苓汤利小便也。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浮为表热。迟为里寒。下利清谷者。里寒甚也。与四逆汤。温里散寒。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哕者、咳逆是也。千金曰。咳逆者。哕逆之名。胃中虚冷。得水。则水寒相搏。胃气逆而哕。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者。热在经也。能食者。里和也。热甚于经。迫血为衄。胃中虚冷。阴胜也。水入于经其血乃成。饮水者。助阴气。逆为哕。发热口干。阳胜也。食入于阴。长气于阳。能食者。助阳。血妄为衄。三者。偏阴偏阳之疾也。
王三阳云。上二条。另是中阴腑之疾。此条以下。又是阳经传来之疾也。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
栀子豉汤主之。
表未罢而下者。应邪热内陷也。热内陷者。则外热而无手足温。今外有热而手足温者。热虽内陷。然而不深。故不作结胸也。心中懊。饥不能食者。热客胸中。为虚烦也。热自胸中薰蒸于上。故但头汗出而身无汗。与栀子豉汤。以吐胸中之虚烦。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潮热。为胃实。大便硬而小便数。今大便溏。小便自可。则胃热未实而水谷不别也。大便溏者。应气降而胸胁满去。今反不去者。邪气犹在半表半里之间。与小柴胡汤。以去表里之邪。
吴氏云。邪在半表半里。虽潮热。不得为里大实。故仍以半表半里治之。何也。便溏胁满故也。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胃气因和。身然而汗出解也。
阳明病。腹满。不大便。舌上苔黄者。为邪热入腑。可下。若胁下硬满。虽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为邪未入腑。在表里之间。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上焦得通。则呕止。津液得下。则胃气因和。汗出而解。
吴氏云。且有胁下硬满在。柴胡证犹未除也。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又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
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
不治。
浮大为阳。风在表也。弦则为阴。风在里也。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风热壅于腹中而不通也。若寒客于内而痛者。按之则寒气散而痛止。此以风热内壅。故虽久按而气亦不通。阳明病。鼻干。不得卧。自汗出者。邪在表也。此鼻干。不得汗。而嗜卧者。风热内攻不干表也。一身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者。风热攻于胃也。阳明之脉。
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热胜则肿。此风热在经。故耳前后肿。刺之经气通肿则小瘥。如此者。外证罢。则可攻。若外证不解。虽过十日。脉续浮者。邪气犹在半表半里。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若其脉但浮而不弦大。无诸里证者。是邪但在表也。可与麻黄汤。以发其汗。若不尿。腹满。加哕者。关格之疾也。故云不治。难经曰。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与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津液内竭。肠胃干燥。大便因硬。此非结热。故不可攻。宜以药外治而导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