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营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常氏云。可小柴胡汤。恶疮。漏芦汤。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不。下之必烦。利不止。常氏云。可柴胡桂枝汤……脉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宜建中汤。
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误下宜四味理中丸。误下则中气受伤。故用是汤。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常氏云。可小柴胡汤……此一证中有误字。脉经云。攻之不令微汗。属腑溲数则坚。汗多则愈。汗出小便难。文皆有误。不能通。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常氏以太阳证不罢。宜柴胡桂枝汤。
结胸证。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常氏云。可小陷胸汤、增损理中丸、圣饼灸法。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常氏云。可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不可下。常氏云。可小柴胡汤……仲景刺大椎肺俞肝俞。见太阳证中。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常氏云。可当归四逆汤。庞氏云。若下证悉见。四逆者。是失下后。气血不通使然。但手足微厥。掌心常温。时复指稍温。即可下之。勿拘忌也。
病欲吐者。不可下。常氏云。可半夏加橘皮汤。
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不。下之为逆。常氏云。可桂枝麻黄各半汤……根据可汗证中。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之。宫本及脉经皆作下之。)因作痞。常氏云。结胸。可大陷胸汤、痞。可半夏泻心汤。
病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常氏云。可小陷胸汤、泻心汤……宜半夏泻心汤。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硬。常氏云。可小柴胡汤。
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宜半夏生姜汤、类要四味橘皮汤。
无阳阴强。大便硬者。下之必清谷腹满。常氏云。可蜜煎导之。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常氏云。可桂枝加芍药汤。胸下结硬者。增损理中丸。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常氏云。下之利不止。宜四逆汤。余见厥阴本证……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始得之。手足寒。
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常氏云。饮食入口则吐。可瓜蒂散。
余见少阴本证。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常氏云。可小建中汤。已下。不治。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衄。常氏云。可小柴胡汤。已汗者。桂枝加附子汤。汗出而喘者。麻黄甘草杏子石膏汤。
已下者。五苓散。加温针者。芍药地黄汤。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
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
若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便清谷。热多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
若小便利者可救之。若小便难者为危殆。常氏云。初证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喉中痛。桔梗汤。热多。小柴胡汤。便清谷。理中丸。便脓血。
桃花汤。身发黄。茵陈蒿汤。小便难者。猪苓汤。
第3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