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诊
咯血渐减而未全止,咳嗽时作,吐痰色白,舌红苔白,脉数而虚,气火上炎之势渐平,仍以再法进退。
旋复花10克,枇杷叶10克,杏仁10克,川浙贝母各10克,桑自皮10克,地骨皮10克,茜草10克,小蓟10克,茅芦根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三七粉3克(分冲)
四诊
咳血已止。再以肃肺方法。
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川浙贝母各10克,小蓟10克,茅芦根各10克,百部10克,焦三仙各10克,山药10克,香稻芽10克,七付
药后诸症已愈,纳食增加,嘱其慎起居,多锻炼,增强体质,以防复发。
[按]:缪仲淳治吐血三要法云:“宜降气不且降火{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赵师此案治法即以宣肺降气止咳化痰为主,兼以凉血化瘀止血。用药看似平淡,实际效果甚好。
失音1(声带息肉)
高某,男,10岁,学生,于1992年4月26日初诊。患者平素经常咽喉疼痛,1992年1月30日因暴饮寒凉后突然声音嘶哑,继而说不出话来。某医院用大量抗生素、喉症丸、六神丸等治疗均无效,后经喉镜检查,诊断为“声带息肉。”现除失音外,伴有心烦急躁,夜寐不安,咳嗽有白痰,饮食不佳,小便黄赤,大便略干。舌红苔白腻润滑,脉浮滑且数,沉取略细。检查:咽红,两扁桃体肿大,心肺(一),白细胞8×10
9/l。证属内热蕴郁,寒邪外袭。治以宣肺疏化,清热利咽。处方;苏叶10克,前胡6克,浙见母10克,茅芦根各10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瓜萎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7剂,水煎服。
二诊
服药3剂后,暗哑开始好转,能说出话来,7剂服完,声音恢复正常。饮食二便如常,余症皆减,再以前方7剂,以巩固疗效,饮食当慎。
[按];此患者豪有郁热,又困暴饮寒凉,形成寒邪包热,壅遏肺金,肺失宣肃,故声音嘶哑,甚则失音。再以大量抗生素以及寒凉的喉症丸、六神丸之属,导致凉遏其邪,增重其郁,邪无外出之门,而使喑哑久治不愈。故赵老用苏叶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前胡宣散肺经之郁热;浙贝母、枇把叶、瓜萎清泻肺热,又能止咳祛痰散结;茅芦根清热宣肺利咽喉又能润肺;杏仁、苏叶宣肺祛痰以畅气机;焦三仙,水红花子祛中焦脾胃之积滞浦药相须伍,肺气得宣,外寒得散,郁热得清,气机得畅,咽喉得利,声音自复。
失音2(癔病性失音)
张某,女,38岁,农民,1988年11月28日初诊。患者于1个月之前,因与邻居发生口角,第2天清晨起床发现失音,不能发声,急去医院检查,诊断为“癔病性失音”,经用西药、中药、针灸、诱导等方法治疗均无效。现病人心烦急躁,夜寐不安,纳食不佳,头目眩晕,胸胁胀痛,大便干结,舌红起刺,苔白且干,脉弦滑且数。证属肝经郁热,气机不畅。治阻调畅气机,清泻肝经郁热之法。饮食宜清淡。处方: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大黄1克,柴胡6克,黄芩6克,川楝子6克,苏叶梗各6克,茅芦根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5剂,水煎服。
二诊
据其爱人转述,患者囤欲病速愈,第1天连服两剂,昨上大便泄泻5~6次,便物奇臭难闻,夜寐较安。第2天起床发出咳嗽声,并能说出话来,5剂服完,声音完全恢复正常,余症皆除。再以上方7剂,以固其效。
[按]:本患者素有肝经郁热,加之与邻居发生口角而致肝气郁结,气机闭塞不通,升降失常,清浊不分而致喑。赵老用升降散加味,以升清降浊,宣散郁结,调理人体之气机升降。方中咀蝉衣透散郁热之邪;姜黄行气散郁;僵蚕轻浮升阳,清热解部,化痰散结;大黄攻积导滞。再配以柴胡、黄芩、川楝子、苏梗舒调气机,清肝经郁热;茅芦根、苏叶宣肺利咽;焦三仙、水红花子健脾和胃。诸药相伍,三焦气机宣畅,内郁之邪自能外达,声音亦自复。诸症皆除。
失音3(急性喉炎)
杨某,男,78岁,1989年8月10日初诊。家属代述:患者于半月前因感冒发烧,体温腋下38
5℃,咽喉疼痛,服用板蓝根冲剂、喉症丸、抗生素等药,体温下降,两天后体温上升为39℃,声音开始嘶哑,发音费力,继而失音,咽喉干堵难忍+总想用手抠。近7日来滴水未进,也未大便。怀疑咽中有肿物,准备后事,遂请赵老以决预后。诊时见:形体瘦弱,面红目赤,身热无汗,胸闷懊依,眼欲闭,时寐时醒,时有谵语,小便短赤,口中干涩粘腻秽浊,舌苔白腻垢厚,脉濡数。体温腋下38.5℃。
皆是暑热湿浊郁滞之象,先以芳香化浊宣郁之法。处方;藿香10克,佩兰10克,苏叶10克,茅芦根各10克,水煎,试服3剂,少量多次服用。
二诊
当天中午药入口中,难以咽下,良久才咽下几口,腹中几声肠呜,到晚上1剂服完,微有汗出,夜寐较安。第2天精神好转,神志转清,能喝下少许白术稀粥,并能发出低微的声音,下午解大便几枚如干球状。舌苔白腻,脉滑数,体温腋下37.5℃,气机渐舒,暑热渐减,声音渐复,仍用芳香宣化,佐咀消导之品。处方:藿香10克,苏叶1旷克,茅芦根各10克,炒山栀6克,佩兰10克,淡豆豉10克,杏仁10克,大腹皮10克。槟榔10克,滑石10克,焦三仙各10克,4剂,水煎服。
第2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