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素有病,若劳碌动作,反觉精神强健,此乃阴火沸腾,扶助于内,不知乃元气之不足也。故一静养,则阴火退而阳复,反觉神倦气弱矣。然而阳复内伤有向愈之机,阳复而愈,诸病皆然也。
内伤病久,必转病,而后阳气活动。脉弦者,转疟方愈;脉缓者,转痢方愈;肺气不足
伤风咳嗽方愈。盖转疟是少阳阳气通也,转痢是阳明阳气通也,转伤风咳嗽是太阳阳气通也
内伤胸满而喘,是阳气下陷,阴火上升,热伤元气,脾气不足也。若作有余之火,用桑
皮等药泻之,是益虚其肺气矣。
凡似伤风咳嗽之证,乃因肺虚不能外卫皮毛所致者,宜用温肺汤以固肺为主。若用寒凉
,则肺气益虚,不能生肾,肾水枯则相火旺,相火旺则骨髓蒸干,劳瘵所由作也。劳瘵不作泻者
,阴血骨髓皆枯也;善食者,胃中火盛杀谷也。
内伤发热,是虚阳上浮,下寒而上热,内寒而外热,其热是假也。盖肝、脾、肾三阴在
下,三阴中有三阳,若阳气虚,阴气胜,则三阳上逆,三阴独滞于下,太阴无阳明之阳,少阴无
太阳之阳,厥阴无少阳之阳,阳浮于上,身热所由发也。(王胥山曰∶太阴,脾也;阳明,
胃也;脾与胃相因为表里也。少阴,肾也;太阳,膀胱也;肾与膀胱相因为表里也。厥阴,
肝也;少阳,胆也;肝、胆相因为表里也。有阴不可无阳,有阳不可无阴,一阴一阳,其相
配乃所以相济,此天地之至理也。)故用炮姜回阳明于脾,肉桂回少阳于肝,细辛回太阳于
肾,三阳下降,则火归原而热自止,故曰温肺汤,乃退热之圣药也。
内伤之证,中气虚也。中气者,当脐中空处,两胁中间也。脾气在中气之内,与中气相
为根据倚,非即中气也。中气以空为贵,其所以能空者,由脾能运转,阳气上升而后中能空也。若
脾气下陷,填塞其中,则脏腑之根蒂以伤,气血往来之道路以窒,病自此起矣。脾之所以能
升者,由胃气升发,脾有所禀也。故脾气散精,上输于心,心输于肺,肺输于皮毛,轻清者
入于经络为营,悍者入于皮肤为卫。故凡饮食入胃,全赖脾气运之,其精气上行于肺,化
为津液,肺复降下,四布入心、入脾、入肝为血,入肾为精;其浊者入于脐下之幽门、转于
小肠,达于大肠,会于阑门,糟粕出于广肠。津液沁于膀胱,所以清升浊降,生生不息,即
寿且康也。倘或饮食伤胃,脾无所禀,或劳役伤脾,不能转运,脾胃之气既滞于中,则金无
所借以滋养,而不能生水,水无所借以相生,而不能制火,命门之火必过旺矣。命门之火与
心包络,一脉相通。命门火旺,心火亦旺。胸膈之间无非阴火之炽,火乘土位则金失其职,
火从而克之,故气高而喘者,阴气填塞于肺,肺气为之不利也。身热而烦者,火盛血干,心
神无所安养,故躁而烦热也,是心肺之气病而着见于外者如此。故或似伤风,或似伤寒,皆
阳气不足之所致也。若认作外感汗之,则肺气益虚,下之则阳气下陷,轻者多重,重者多死。故东垣《内外伤辨》曰∶外伤者是为有余,有余者宜泻之;内伤者是为不足,不足者宜补
之,此补中益气汤所由设也。用人参、黄、白术、甘草、当归以补气血,用陈皮以理气滞
,用柴胡、升麻以升清气,清气升,浊气自降,元气周流,营运不息,观之天地位而万物育
x验案x
一人内伤,身中困倦,食后恶心,此证全由脾阴不足。脾阴不足,则胃阳不升,而肝邪
来侮
扶金之药,则肾不治而自安,火不降而自平。盖金浮则水升,木沉则火降也。
一人身热,头患昏晕,言语恍惚,此上热也;泄泻,自汗,脐中痛,此下寒也。上实下
虚,宜温宜汗,五苓散加炮姜、吴茱萸少许,水煎热服,一剂而愈。
一人十三岁,吃面饼后即洗浴遇惊,以致发热似伤寒。二、三日后右胁痛,下午潮热、
口渴,用归脾汤加栀子饮之。盖受惊则气散,血不归络,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夫心以生血也,
如心气散,则血不生而火炽,胁痛,潮热,口渴,血虚火炽。归脾汤益心气、养心血,所以
<目录>卷六
<篇名>外感
属性:伤风脉浮缓,憎寒身热,烦躁不安,鼻流清涕,欲语未竟而嗽,自汗恶风,宜桂枝汤。
伤风乃有余之证,头痛,鼻流清涕,常有传入里方罢,声哑,鼻塞不通,能食腹和,筋
骨疼痛,不能摇动,头重着枕非扶不起。
<目录>卷六
<篇名>寒
属性:治伤寒,其要只在扶阳。病之所在,皆阳之所不至也,不知扶阳之义,无论汗、吐、下
不能
外,引而内之;春阳初发,引而发之;秋阳欲入,引而入之。阳之所至,阴寒自息。如物受
阴寒之气而伤萎,一遇太阳则复其原矣,此为治伤寒之要法,不惟寒证为然,而风淫、暑热
亦多类此,不过阴盛扶阳,阳盛扶阴。扶阳者,扶原阳也;扶阴者,扶真阴也。真阴所以配
真阳,真阳亦人之原阳也。后之论阴阳者,以火为阳,而不知真阳非火;以水为阴,而不知
真阴非水。盖一言水火,即系后天有形,必有过不及之弊,乃是先天一阳真气耳。纯得之则
为仙,纯失之则为鬼,一有不到即为病。故治病必求其本。本者,元阳也。经云∶苍天之气
清静,苍者无他杂色也,纯乎阳者也;其余则为青、黄、赤、白、黑,分属五行而为后天矣。至于苍天之气,则为纯阳之本,扶之可以有生无死,此伤寒所以必顾真阳也。
伤寒过二、三、七日不愈者,因气不足也。扶原为主,从脾胃调理,庶不枉人性命。
<目录>卷六
<篇名>热·暑·燥
属性:伤寒热病之由,火先动于火未动之时,水乃亏于水正旺之日。治法以救阴为主,宜清润
也。
汗多,禁利小便;小便多,禁汗。
暑病有二∶曰中,曰伤。中暑者,动而得之,因天时亢热,致伤肺气,非形体受病也。
人参白虎汤主之。伤暑者,当暑之时,为房屋阴寒所迫,周身阳气不得发越,静而得之,非
阴证也。(王胥山曰∶此证是先已微受暑气于内,外又为阴凉之气所抑而成,即欲所谓寒包
暑也。有谓此是直中于寒,与暑证有何干涉者,其说未免有误。)调中益气汤加附子饮之,
退后以清暑益气汤调之。中暑,脉沉洪大,大渴引饮,身热心烦。伤暑,脉沉实,身形拘急
,肢节疼痛,心烦,肌热无汗。初病微恶寒,可表之。
中热、中者,暑证也,行人劳碌得之。恶热,肌肤大热,大渴引饮,汗泄无气以动,
热伤肺气,白虎汤加生脉散主之。
燥热之病有似热证,胃气不行,内无津液而干涸、求汤饮以自救,非渴也,乃口干,舌
虽干而舌根多润,欲饮而饮汤不多,脉豁大无力。燥甚者,亦郑声而不谵语,此血枯之证也。宜黄当归汤主之,服白虎汤、五苓散则死矣。
x验案x
一人年十七,初秋病身热如火,至六日郑语不止,寻衣撮空,昏不识人,泻利日三、四
十次,目开不眠。用甘草四钱,归身三钱,麦冬五钱饮之,目稍合,脉之豁大者稍敛,重用
生地黄、白芍、归身、麦冬、五味子、甘草,然后神清泻止,调理而愈。此真象白虎汤之燥
病也。其泄泻者,肾燥也。故以生地黄涩之。
第2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