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伏暑伤冷。霍乱吐利。升散三焦火郁。调和脏腑虚寒。乃火硝而非朴硝。此与硫黄皆大热药也。玄精石咸寒。能制硝黄而调和阴阳。除风冷邪气。心腹积聚。四肢逆冷。五灵脂又治心腹冷气冷积。兼入厥阴血分。皆以为佐。四者相合。
而又使以陈皮青皮。通利三焦之气则阴寒解而阳气自回。有灵验也。此丹损益兼行。中病便已。不可过剂。以其效虽紧。
而其患亦速。可不慎之。
度瘴散方属性:(外台崔氏)疗伤寒一日至三日。可汗。度瘴散方麻黄(十分去节)桔梗蜀椒(汗)细辛白术吴茱萸防风(各四分)乌头(炮)干姜
桂心(各五分)上十味。捣筛为散。温酒服方寸匕。服后。覆取汗。或数服。得汗。即止。若得病一二日而轻者。服此药。皆得汗解。若得便重者。颇不能解也。然可以三大豆许。着鼻孔中。觉燥涕出。一日可三四着。必愈。兼辟天行病。
琥按上方。治太阴病吐利。少阴病反发热。厥阴病头痛厥逆等。真正阴证。用之辄效。
神丹丸方属性:又疗伤寒敕(作赤)色。恶寒发热。体疼。发汗神丹丸方。
人参(五分)乌头(四分炮)半夏(洗五分)茯苓(五分)朱砂(一分研)附子(四分炮)上六味。捣为末。蜜和丸。如大豆。每服三丸。生姜汤下。发汗。出令体中
然。如汗未出。更以热粥投之。令汗出。若汗少不解。复如前法。若得汗足不解。当服桂枝汤。此药多毒。饮水解其热。愈周护军子期。自说天行用之甚良。故记之。
琥按上主疗云。伤寒敕色。恶寒发热体痛。全似阳证。及观方中药味。皆系辛甘温热补剂。乃知面赤色。反发热。
本少阴中寒证。上方专温少阴。兼补太阴之药也。方名神丹者。即仲景论例中所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之谓。相传神丹为解表药。意即此欤。
活人总括云。厥冷蜷默。自利烦躁。而无身热头疼。是为阴证可温。脉沉而微细缓弱者。此阴病也。阴经受邪。是为脏病。而温阴之药皆热。未可遽温者。且安其中。前所谓阴证伤寒。初病以来。便见脉沉厥冷恶寒。更无头痛。即是少阴受病之证。医法以干姜附子辈温之。又不可以三阴传次。先太阴而后少阴也。
愚按上论云。且安其中者。是温足太阴阳明脾与胃也。
又云。阴证唇青舌黑。或白苔。或卷强者用生姜频擦唇口。续又易之。姜能回阳。生胃解毒。温血散气。擦之后。
阴消阳长。黑转而红。最为良法。
琥按姜擦法。今医但用以治阳证舌黑者甚误。上论云阴证舌黑。用之以擦唇口。使先开胃家之寒。乃正治之法也。
又云。阴盛隔阳。脉细沉疾。身冷。大烦躁。嗜卧泥水之中。欲饮水而不欲入口者。若饮水者非。可服霹雳散。火焰散。丹砂丸亦效。孙用和以半两黑附子一枚。烧存性。候冷为末。入真腊茶一大钱匕。和为二服。每服水一盏。蜜半匙。煎六分。冷服。躁止。得睡。汗出。皆药之验也。
琥按上孙用和法。即活人书霹雳散也。方用附子以回寒极之阴。腊茶以调拒隔之阳。白蜜以止烦润燥。使阴阳调和。
而病自愈矣。
(活人)火焰散方属性:治伤寒恶候舶上硫黄
附子(去皮生用)新腊茶(各一两)上为细末。先将好酒一斤。调药。分大新碗五口中。放于火上。摊荡令干。合于瓦上。每一碗下。烧熟艾一拳大。
以瓦
起。无令火着。直至烟尽。冷即刮取。却细研。入瓷合成。每服二钱。酒一盏。煎至七分。有火焰起。勿讶。取起待温。服下丸药。伤寒阴毒者。四肢冷。脉沉细。或吐或泻。五心躁烦。胸中结硬。或转作伏阳在内。汤水不得下。
或无脉。先吃一服。如吐。却更进一服。服后。心中热。其病已瘥。下至脏腑中。表未解者。浑身壮热。脉气洪大。便宜用发表药。或表解者。更不发热。便得眠睡。浑身有汗。若少有痞结。脉实方可用下胸膈。行脏腑药。渐用调和脾胃。
补养元气汤散。如服此药二服。不应。不可治也。
琥按上云治伤寒恶候者。乃阴寒已甚。恶极之候也。方用硫黄黑附以回阴盛。腊茶以调隔阳也。方后云。表未解者。
第1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