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中国古代史>第24章

第24章

2记载两京经济、文化、风俗等史料的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耐得翁《都城纪胜》,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
(二)今人着作1陈振《宋史》,中国断代史系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3朱瑞熙,张邦炜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4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1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927-976),原籍涿州(今河北涿县),生于洛阳(今属河南)夹马营。早年应募从军于后汉的郭威部下,后周时屡立战功,逐渐升任归德军节度使、禁军高级将领殿前都点检。959年,周世宗亡后,其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母后辅政。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因赵匡胤曾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建元建隆,仍都开封,赵匡胤即宋太祖。
赵匡胤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容易的政权获得者,从上面叙述的“陈桥兵变”的整个过程来看,似乎赵匡胤当这个皇帝是情非得已,史书也记载:“人望固已归之,于时主少国乱,中外始有推戴之意。”即是说,赵匡胤是民心所归,被将士们黄袍加身推戴为皇帝是出于无奈。
那么:辽军南侵的情报是否属实·黄袍哪里来的·为什么他一穿上黄袍就忘了还要攻打辽军的任务·
大家谈谈。
五代是有名的乱世,乱世的特征是很多人都想取天子而代之。五代54年,更8姓14帝,平均每4年更换1个皇帝,他们多是拥重兵夺得。他们已没有什么军权神授的观念,谁有实力,谁就可以实现野心。赵匡胤身居其中,历仕两朝,随周世宗南征北战,对这套夺取政权的手法非常熟悉。但他的做法与他人不同,他不愿意落下个趁少主年幼而篡夺大位的恶名,他的目的是兵不血刃,在一种比较自然的状态下坐上皇位。事实上,他做得非常成功,他和士兵“约法三章”,使得这次兵变与五代其它频繁的兵变有了本质的不同,这种不流血的王朝更替,在中国二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可谓空前绝后。当年只有33岁的赵匡胤没有像历朝历代尤其是后世一些政治上的暴发户那样头脑发热,为所欲为,对前朝老臣和其他异己分子大开杀戒,而是表现得非常沉稳冷静,竭力减少兵变产生的震荡。这次改朝换代不仅避免了社会矛盾的激化,而且成了天下由乱到治的转折点,展示了赵匡胤将国家带出灾难混乱的局面、领上坦途的非凡能力;在此后国家统一的大业中,赵匡胤宽容、稳健的作风又屡显魅力。当时的中国终于结束了始自“安史之乱”的长达数百年的战乱时代,重新走向稳定和繁荣。
2宋初的统一战争北宋建立之后,即开始着手统一全国的战争。采取的统一策略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关于这个策略,一般认为它来源于王朴的《平边策》,前面已经讲过此策略以及当时对契丹的态度。那么,这个“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策略形成过程怎样·它包括收复燕云诸州吗·
讨论。
从乾德元年(963)起,北宋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这年初,用兵湖南,假道荆南,荆南在十国中最为弱小,宋军遂乘势占领江陵,荆南国君高继冲降,宋得3州之地。接着湖南统治者周保权投降,宋得60州214县。乾德二年(964)底,进攻后蜀,仅用两个月时间就迫使后蜀统治者孟昶投降。宋太祖灭了后蜀之后,曾经两次进攻北汉,但由于辽兵的援助而失败。开宝三年(970)底,宋转而攻打南汉,不到半年时间就攻下南汉。在占领了从长江上游到中游的湖南、湖北和两广之地以后,宋太祖又准备进攻南唐。开宝七年(974),宋太祖命令曹彬率十万大军进攻南唐,南唐后主李煜派人恳请宋军退兵,宋太祖讲了那句着名的话:“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乎!”断然拒绝了南唐的要求。开宝八年(975)冬,灭南唐,李煜被俘,得21州、军,108县。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割据漳州、泉州的陈洪进和吴越国王钱俶先后向北宋纳土归降,割据南方的政权至此完全被消灭。
太平兴国四年(979)二月,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太原,北汉国王刘继元降,得11州、军,41县。至此,北宋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局部统一。
北宋统一,继承了五代十国的版图。北有辽朝,幽云十六州未收复;西北有西夏,不属宋朝;西南有大理,与宋朝关系松弛,所以说,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北宋并未真正实现全国的统一。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北宋政权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面临一个紧迫的问题,就是如何巩固所建立的政权,他是怎样做的呢·
建隆二年(961),宋太祖找赵普询问战乱不息的原因,想结束战乱,寻求解决的办法,赵普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这是切中时弊、抓住要害的高见,即改变五代以来君弱臣强及兵变割据的问题,中央要从权、钱、兵三个方面着手,把政权、财权、兵权从方镇手中夺过来。从此,北宋统治者按照上述方针,相继采取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首先,削减州郡长官的权力。
其次,分割宰相的权力。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又称“计相”)作为副相,以分取宰相的行政、军、财权,使其无法独揽大权。这样,皇帝可以总揽大权,操纵自如。
再次,改革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