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中国古代史>第19章

第19章

三、安史之乱
(一)天宝年间的社会危机1土地关系变化,阶级矛盾上升
2府兵制度瓦解均田农民逃避兵役,府兵兵源枯竭招募兵产生:长从宿卫与长征健儿军事布防格局变化:内重外轻——外重内轻(枝强干弱,尾大不掉局面形成)3节度使权力膨胀节度使:唐初沿袭北周及隋朝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唐睿宗景云二年(710),改称节度使,最初设于边州地区,安使乱后,内地亦设此职,辖区范围自十余州或二、三州不等。
4
统治集团腐败,社会危机加深小结:均田土地关系变化导致府兵制瓦解,而府兵制瓦解又导致节度使权力的膨胀,造成外重内轻、尾大不掉军事格局的形成,再加上朝廷上层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必然给地方节度使篡夺中央政权造成可乘之机,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2、安史之乱的爆发(略)性质:是唐朝统治集团内部少数胡族将领为争夺李唐最高皇权而发起的叛乱,封建王朝内部地方和中央争劝夺利的一场内战。
3、安史之乱对唐代社会的影响
(1)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人口流亡,中原农耕生产陷入停顿
(2)对外民族斗争退出守势763年,吐蕃军队一度攻占长安。
对外民族斗争由主动变被动,由进攻型转为防守型。
白居易《新乐府·西凉枝》:“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被动挨打,领土不断被吞食压缩。
(3)形成地方藩镇割据藩镇:是由节度使极其军队在安使之乱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地方行政军事尸体。
藩镇割据:由节度使发展而来的地方军阀和中央政权相对抗闹独立的一种军人割据。
(4)造成中央宦官专权宦官参与军事,执掌兵权:出任监军,监督控制将帅;地方设监军院,宦官人员常驻地方;出任神策军护军中尉最高军职,掌典禁军。
《新唐书·宦官传》:“置护军中尉……是以威柄下迁,政在宦人。”
小结: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对外民族斗争优势丧失,形成地方蕃镇割据,导致中央宦官专权,唐王朝由盛而衰,安史之乱成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
四、唐朝后期的政治矛盾斗争
(一)藩镇割据与唐中央反割据的斗争1割据型藩镇的特点割据型藩镇主要有:魏博、卢龙、成德(河朔三镇)、淄青镇、淮西镇等等。
特点:
(1)政治上节度使不由中央派遣而多由本镇自己拥立。(拥立方式:父死子继,只终弟及;偏裨将校杀主自立)
(2)军事上,各自蓄养甲兵,拥有强大军事武装。
(3)财政上,截留本镇赋税拒不上交只能够上交中央。
(4)司法上,不遵朝廷法度自专刑法大权。
相关材料:节度使“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资治通鉴》卷225)割据形式:搞独立王国,用兵自重,摆脱中央控制。
2藩镇割据的制约性制约性:各不同类型藩镇之间相互牵制,彼此抗衡,形成错综复杂的制约关系。
宋代学者尹源论唐代藩镇:“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宋史·尹源传》)3藩镇割据的阶段性第一阶段
(763-874)中央反藩镇割据斗争占有总体优势,政治、军事均处于主动地位。
第二阶段(884-907)藩镇势力占绝对优势,唐中央朝廷沦为藩镇掌控的傀儡政权。
小结:唐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冲突,是构成唐后期社会政治矛盾的一个最主要方面。矛盾的最后解决,是以唐朝灭亡,藩镇取而代之建立后梁政权而告结束。
(二)宦官专权及朝官反宦官的斗争五、唐代的府兵制度1唐代府兵的组织制度及其特点组织系统:以卫统府(中央设卫,地方设府)中央设十六卫(每卫设大将军,将军)折冲府(基层兵符的统称)其组织系统关系分别为:
折冲都尉——果毅都尉——校尉——旅帅——队正——火长根本特点:亦兵亦农,兵农合一
2府兵的职责及地域分布两大职责:分番宿卫与戍边打仗地域分布特点:内重外轻,“举天下不敌关中”.
3府兵的物质待遇免租庸调,但要自备服装,自供口粮府兵实施,庞大的军费开支被分摊转嫁于均田农民4府兵的作用六、唐代的教育和科举1唐代学校教育简介国子监:中央管理全国学校教育的总机构国子学(招生300名,招生对象为文武官员三品以上子孙)太
学(招生500名,招生对象为五品官员以上子孙)四门学(招生1300名,七品以上官员子孙招500人,平民子弟出类拔萃者招800人)其它专科学校:律学(招生50人,学习法律);书学(招生30人,学书法);算学(招生30人,学数学,几何数学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