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
一、武帝变更制度的原因
1社会经济发展为西汉中期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2政治方面:同姓封国问题尚待解决,边患岁增,官吏制度需要完善。
二、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削弱王国势力颁布推恩令,制订左官律和附益之法,借口列侯所献酎金分量和成色不足,削夺一百零六个列侯爵位。
(二)打击地方豪强势力迁徙豪富、任用酷吏
(三)强化中朝职能
(四)颁行选官制度1察举制:举孝廉(德行高洁,志节清白;学通行修,经中博士;明习法令,足以决疑;刚毅多略,遇事不惑);举茂才、贤良文学2征召3课试4公车上书5.郎官制度:任子、赀选
(五)改革监察制度前106年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即冀、幽、并、兖、徐、青、扬、荆、豫、益、凉、交趾、朔方。每州派部刺史一人,负责监视州部内之郡县。刺史秩仅六百石,却有权监察二千石的郡守和王国相,以后甚至可督察诸侯王。刺史主要任务是监视地方官和“强宗豪右”,每年八月巡视郡国,按“六条问事”.
(六)加强法制建设前130年令张汤、赵禹改订律令《汉书·刑法志》:“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
(七)设置常备军
(八)强化财政的措施
1币制改革
(1)将铸币收归中央,铸五铢钱
(2)白鹿皮政策
2盐铁官营
3算缗告缗
(1)概况《汉书·食货志》:“中家以上大氐皆遇告…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2)评价
(九)文化政策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黄老思想不能满足政治需要;儒家学说与武帝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2)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大一统思想;提倡“君权神授”;提倡儒家仁政,同时强调法制。
2兴建太学《汉书·董仲舒传》:“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
前136年置五经博士;前124年置弟子员、建太学
昭宣中兴
一、“昭宣中兴”的背景
1武帝末年的农民暴动
2武帝晚年逐渐调整统治政策巫蛊之祸与轮台罪己诏《汉书·西域传》:“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
二、中兴概况
1经济上:轻徭薄赋,抚恤贫民,劝课农桑
2政治上:整饬吏治,打击豪强,平理刑狱三、评价
西汉后期
一、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
1皇权削弱,弄臣擅权,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2土地兼并加剧
3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农民和铁官徒起义
二、“再受命”和“限田议”
1背景:汉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
2经过
(1)限田、限奴
(2)哀帝的“再受命”
三、王莽改制
(一)王莽代汉
(二)改制背景
(三)具体内容1颁布“王田”、“私属令”
2实行“五均六筦”
3官制改革四辅: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四将:更始将军、卫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郡太守:大尹、卒正、连率;县令、县长为县宰
4三次币制改革
5.统一度量衡
6.民族政策
(四)失败原因四、绿林、赤眉大起义
(一)背景1政局动荡,社会经济凋蔽;
2王莽改制使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3新朝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
(二)经过第一阶段:公元17年王匡、王凤聚众起义至公元23年9月新朝灭亡;第二阶段:公元18年樊崇在莒县起义至公元27年赤眉军被镇压。
(三)王莽政权的灭亡
(四)意义
第1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