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系氏族社会
一、氏族的形成
1概念又称氏族公社,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集体生产、共同消费的一种较稳固的社会组织形态,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内部实行外婚制,公共事务由选出的氏族长管理,重大问题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出现,氏族制度开始解体。
2形成原因生产力发展促使生产关系改变;自然选择作用;实行族外婚。
氏族实行外婚制:“自一切兄弟和姐妹间,甚至母方最远方的旁系亲属间的性交关系的禁例一经确定,上述的集团便转化为氏族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二、母系氏族公社
(一)特点: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实行母方居住制;在婚姻关系上初期实行族外婚,繁荣期实行对偶婚;妇女在生产和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一时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有石器、木器、骨器等,母系氏族初期使用的是打制石器,中期以后使用磨制石器。复合工具开始出现,特别是弓箭的发明是这个时期的突出贡献;实行原始共产制,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二)母系氏族社会的传说与遗存1姓氏的产生与发展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区别:
姓:代表母系血统→不变的;区别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可变的;区别子孙2考古文化遗存裴李岗文化:1977-1979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距今七千年以上。遗址分居址和墓地两部分。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在其文化遗存中,发现了稻、粟、黍的实物标本,反映农业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当时的社会生产已经有了初步分工。
磁山文化:1976-1977年发现于河北武安,年代大约在公元前6000-前5600年。遗址为一远古村落。村落中分布着房屋、窖穴和集体劳动场所,发现各类文化遗物近两万件。窖穴中的谷物堆积厚度在0.3-2米之间,品种为粟。可见当时黄河中游地区早期农业的发达情况。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目前国内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遗址,分布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考古学界一般将仰韶文化系统分为半坡、庙底沟和西王村三种类型。其特征是:仰韶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兼作采集和渔猎,陶器以磨光红陶和彩陶为主,陶器上出现的一批刻符受到学界关注;一般认为早、中期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晚期开始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
河姆渡文化: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经初步发掘,共有四个相互叠压的文化层,在第四层的居住区内,有大量炭化稻谷、稻壳、稻秆、稻叶的堆积和成套的农具,经鉴定,稻谷属于晚稻型栽培稻。说明当时水田稻作农业已相当发达。采集和渔猎业在社会生活中仍占重要地位。河姆渡文化是江南地区最早的、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文化遗存。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后而得名。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与牧、渔、猎并存。其遗存属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长,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
(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生活
1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学会建筑房屋。
2农业、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的出现。
3有共同的墓地。
父系氏族公社
一、母权制转变为父权制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财产继承权的改变;两种制度长期对抗的结果。
二、父系氏族公社的特点按父系计算世系,财产按父系继承;一夫一妻制取代了对偶婚制;贫富悬殊的现象出现,财产私有现象萌芽。
三、父系氏族社会的考古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以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的发掘而命名,距今约6000-4000年,分早、中、晚期,早期处于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阶段,中期进入父系氏族,晚期为父系氏族末期。大汶口文化的生产工具已普遍使用磨制技术,出现了大量通体磨光石器,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在其社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家畜饲养特别是猪的饲养已构成经济生活的重要补充。
龙山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类文化遗存的泛称,因1928年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的发现而得名。该遗址中常见轮制黑陶和薄壁蛋壳黑陶,故曾称为黑陶文化。龙山文化遍布于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各地区文化内涵存在差别,社会发展大体都大体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龙山时代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铜器数量增多,应用范围扩大,进入铜石并用阶段的晚期。磨制石器更为普遍、精细,制玉业空前繁荣。龙山时代随着一夫一妻制家庭的确立和财富的增多,贫富分化加剧,阶级形成。
良渚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余杭市良渚镇而命名,
距今约5000-3700年。初步查明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良渚文化所处的太湖地区是我国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之一,遗址中发现较多的石制农具,表明这一时期的农业已由耜耕农业发展到犁耕农业阶段,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制陶、治玉、纺织均达到较高水平。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激烈的变革,社会已分化成不同的等级阶层,从荒蛮的史前期踏入文明社会。
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次发现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分布于甘肃洮河、大夏河、渭河上游和青海湟水流域。距今约为4100-3600年。主要文化特征是:出现了数量可观的红铜工具,并出土了青铜镜,是我国境内迄今所见最早的铜镜。这一时期石器依然大量存在,表明它是我国早期的铜石并用文化,铜器的制造和使用,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重要标志,是过渡到金属时代的开端;葬式以成年男女合葬墓最富有特色,男尊女卑的观念已有鲜明体现;随葬品的多寡悬殊反映了贫富分化、社会分层的形成。
第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