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改名
正统中翰林编修有王振。司礼太监亦曰王振。振既陷驾土木。王编修耻其同名。请改曰恂。从之。时方有兵事。陞恂大理寺丞。镇云南。寻召入为庶子。成化中。编修有王臣。江南买办妖人亦曰王臣。臣既伏诛。王编修亦耻之。因奏臣名初误。犯七世祖讳。乞改名舜功。有旨。王臣名乃其父所命。何得犯其祖讳。吏部看详以闻。於是尚书尹旻等劾。臣名本父命。且授职贴黄已定。辄欲更易。非惟有违父命。抑且烦渎圣聪。当治其罪。有旨。王臣无故搅。本当治罪。姑宥之。看来前之见许。必以直陈。而後则托言祖讳。文致参驳。不知是阁中所票。抑宪宗英明。自能检察耶。今则一概批允矣。
呼名
四友斋一则云。赵大周在内阁日。如杨虞坡冢宰、王南岷都宪。大周皆直呼其名。或以为言。大周曰。昔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事栖栖者欤。无乃为佞乎。当时人亦称孔子之名。则我岂得为薄待二人哉。尝观双槐岁抄云。王忠肃自总督两广。入为太宰。马恭襄昂代公总督。後恭襄入为大司马。忠肃犹呼其名。恭襄未尝不敬诺也。乃知此事。前辈常有之。不以为异。
杨虞坡为兵部尚书。赵大周方以南吏部郎中陞南光禄少卿。嘉靖四十五年十月。虞坡改吏部尚书。此时大周以侍郎家居。其年穆庙登极。次年吏部题请录用诸臣。大周与焉。起礼部侍郎。寻掌国子监事。则虞坡已一品。九年考满矣。此时相见。恐无呼名之体。三年九月大周以尚书入阁。十二月虞坡致仕。相去仅三月。若大周即恃阁臣体貌。公然呼名。勿论虞坡不受。而大周乃狂诞俗人。何以为大周。明年。大周致仕。与虞坡再不相值矣。何元朗与大周相善。极意推尊。不知此语从何处得来。录之登刻。夫听言当以理观。着书立言。何可草草。王盐山呼名之说。亦未必真。一说曰。马家、崔家者。近是。
朋友间直呼其名。见于微生高。此亦前辈施之後辈。若等夷尔我之间。恐无此体。故曰。君前臣名。父前子名。非君父之前。自不得概施。乡党中直以名呼。闻北方若江右与近地新安有之。然对人而言。取其简便易明。非坐次彼我直致如此。故称谓间。老翁之类。诚厌人听。必欲称名。非君父不可。或以行。或以字。古之人已行之矣。惟文字必称名。庶後人观者易晓。故曰。临文不讳。
大周起自谪所。改南吏部郎。时周简肃延为南吏部尚书。谒见。周置席于左。赵拂衣迳出。大言曰。我不知吏部尊如是。杜门不出。闻之当路。改南光禄少卿。始来谒周。周辞不见。赵亦不再往。堂属自有体。安得有所挟。一切紊乱。夫是非曲直可以抗论。即天子不避。而行坐随侍之间。即布衣亦有定分。何况堂官。大周此举。吾未敢以为是也。
南小九卿。除国学外。凡遇大九卿。皆先下轿俟之。至。亦下轿。街次对揖。俟大九卿上轿乃上。大周既转南光禄少卿。相遇不下。对举手而已。至今独光禄用此例。余则否。
街次对揖
南中下轿对揖之礼。想在前朝。一时相知者偶尔为之。後遂为例。最可笑。最可厌。六科易马。直前而拱。自成化年间给事中王让始。因此得与公会。海忠介至南。独不然。只轿上举手。然惟海一人行之。诸公不尽尔也。总之。南中优闲。日夕聚会讲论。而又路遥。得一遇一揖为快。要未知大体何如。从时、从众、可矣。
祀神第一
太祖最虔祀事。到任须知册。以祀神为第一事。今官府莅任。吏人先投须知册。仿此。
各神俱存本号。而後代泛加之称。悉皆撤去。为之一清。其不入祀典。而民间通祀者听。前代有毁淫祠者。而太祖有举无废。盖重之也。御制册序云。五经四书。有志之士。固已讲习。即继曰。此书麤俗。实为官之要机。盖严事神明。推崇经术。其圣不自圣如此。
大社取土
洪武四年五月。立大社庙於中都。命工部取五方之土筑之。应天、河南进黄土。浙江、福建、广东、西进赤土。江西、湖广、陕西进白土。山东进青土。北平进黑土。天下郡县计三百余处。每土百斤为率。仍取之名山高爽之地。世传张士诚筑王府基。取三兴土为之。
【嘉兴、长兴、宜兴。】与此相似。然张以便身。太祖以事神。筑基之土必多。太祖以百斤为限。此兴亡所由异也。
朝天宫
两京皆有朝天宫。事天礼神。并为习仪之所。南建於太祖。即冶城旧址。景阳楼在其左。二门外纡道屈曲。最可喜。北则宣宗八年。始卜筑於阜城门之内。宫成。有景星之瑞。其规制宏鬯胜於南。而雅秀则不及。嘉靖中。陶真人请重修。辉映益加於前矣。
城隍
北京都城隍庙中有石刻北平府三大字。此国初旧物。一老卒云。其石长可丈六尺。下有城隍庙三字。既建北京。埋而露其顶。埋矣又露。不知何意。仪门塑十三省城隍。皆立像。左右相对。其香火甚盛。每岁顺天府官致祭。府尹可以配都城隍。则布政可以配省城隍。势位略均。而一坐一立。何居。岂幽明少异。而仪门所塑。或者後人附益。非经礼部考订者耶。
再思在外府州县皆有城隍庙。并不闻有各省城隍庙。即如江西城隍为灌婴。亦相传旧说。前朝及国朝亦未尝祀之为省城隍也。然则都成隍者乃都城之城隍耳。岂如都御史、都指挥之云乎。其位次亦可辨矣。
洪武二年。应天、开封、临濠、太平、四府。滁、和、二州。城隍皆封王。正一品。各府封公。正二品。州为侯。正三品。县为伯。正四品。应天衮冕。十有二章。开封等五府州及各府九旒九章。州县七旒七章。王矣。公侯伯矣。仍递其品。章服各异。似不可晓。岂幽明各异。独加崇重与。
景惠殿
太医署中故有三皇小像。医令以便宜奉事。世庙从侍医之请。作景惠殿。令大臣春秋主祀事。殷棠川士儋为尚书。用侍郎王希烈议。上疏谓。三皇继天位极。而列医师之中。于礼不协。请撤祠。进历代医师于一堂。院使以少牢行礼。报可。
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塑像精巧如生。光武恂恂有儒者气象。余多雄武可畏。嘉靖中。虏患甚棘。修撰姚涞。题黜元世祖之祀。其言曰。虐浮于犬戎。狡深于刘石。贪剧于契丹。暴过于女直。给事中陈棐亦主此说。上疏坚请。且谓太祖存其像祀。乃开国诸文臣刘基等中元进士。受其豢养之恩。强假元以帝统。谬与元以帝祀。以掩其初仕元之失。又谓北虏方横。祀胡虏之君。何以禁胡虏之侵。看来元世祖大有好处。赵氏子孙不杀一人。旧臣多所录用。即文丞相逃真州。再就擒。延至数年。以星变方就戮。其余善政。种种可录。岂非狄夷之圣主与。太祖祀之帝王庙。又立庙于北平。岁时致祭。追顺帝之諡。封崇礼而归之。每曰朕元布衣。又曰朕父母为元百姓。受其养育。吁。此岂腐儒所能窥哉。二公弹不得太祖。便弹刘中丞。嗟乎。仕於元者。岂独一中丞。中丞亦何恋於元。而世宗方议礼。大有改革。又愤虏横。议行。所谓先圣後圣。其揆一也。
尧庙规制
帝尧庙在平阳府汾水西。後徙於东南。唐显庆中。徙府城南。有地七百亩。屋四百间。中为文思殿。前为宾穆门。左祀老子。右祀楚霸王。後祀玉皇。总曰光泽宫。正统中。左布政石璞、郡守万观。以左右二祠不合经典。撤去之。左祀舜。右祀禹。易玉皇阁为执中阁。颜尧殿曰广运。门曰俊德、协和。舜殿曰重华。门曰玄德。禹殿曰文命。门曰祗德。增屋五十二。廊六十八。合为三圣庙。已更执中阁为殿。而于尧殿前为阁。颜曰光天。最为雄鬯。於是规制大备。冠于西垂。然前人祀老子。犹曰孔子尝问礼。西入流沙。不甚悖也。至霸王入秦。坑卒纵火。一猛悍武夫。而与老子分东西。且上配帝尧。不已甚乎。石公之改。正足洗千古之陋。方议兴工。一夕大风拔木。积庑下。皆栋梁材也。人咸神之。
孔庙
两京孔庙。各见志书中。万历二十八年。始易以琉璃。从司业傅新德之奏也。曲阜庙刱于鲁哀公十七年。汉、魏、唐、宋。代有修饰。至金皇统大定间。制乃大备。元凡三修。本朝洪武初。改建国学於鷄鸣山下。即六代乐游苑。故亦战场也。分为二东。则小教场。西则学基。学舍隙地。种菜。佐饮食之用。五年。文庙成。上视学释菜。七年诏司府州县衞学。通祀孔子。衍圣公赐诰。如一品法。颁大成乐器于天下。舞用八佾。永乐十四年。撤其旧而新之。以後累朝登极。遣官致祭。成化中。加笾豆十二重。建正殿。恢为九间。缕阁门庑皆廓其制。弘治十二年庙灾。学士李杰祭告。发帑金十五万。守臣重修。十七年告成。大学士李东阳致祭。庚子春。余得恭谒。檐下皆盘龙云花石柱。壮丽精致。目所未见。入庙。清肃壮严。远非佛宫可儗。相传费至三十万。万历己卯。抚臣赵贤重修。甲午。抚按郑汝璧、连标等。复开瓮城重门。以辟神路。
祭用常服
历代忠臣庙皆府尹致祭。凡祭必用祭服。独此用常服。想当时请旨未下。府官草草行事。遂以为例。今当改正者。
不领祠祭
京师诸祭皆领于祠祭。惟坝上马房别自建祠。以元旦冬至圣节。遣内侍主祭。光禄寺具品物。不领於祠官。
许庙祭田
许远。字令威。世居盐官洛溪里。许之後有名忠者。藏其谱。今见存。并新其庙额。祭银八两。後减三之二。及括祭田。故所优以轻折者。并罢去之。万历十二年。忠诉於县令陈某。为请于两台。得复。
蟂矶
芜湖江心有矶。矶上有祠。祠孙夫人。曰蟂矶。甚有神灵。孙夫人至此矶。闻先主崩摧。哭自沉。又曰。孙、刘、有却。夫人归吴。舟檥矶下。不忍见仲谋。遂圽于此。夫人真烈丈夫也。蜀既不传。吴亦遂讳。宜其为神。血食万世。郭青螺榷芜税。并塑先主像。改曰蜀望台。
萨法官
建阳县横山王庙甚灵验。递岁乡人祭赛。必用童男女。否则疫厉随起。宋绍兴间。萨守坚入闽至建阳。是夜。横山王托梦朱文公曰。庙久为蟒蛇所踞。递年祭祀。渠实享之。今萨法官欲罪我而重谴之。檄惠先生一言为救。文公梦中问之曰。法官安在。曰。寓关王庙施药。次日往庙中。果有一道士。诘其姓名。曰萨某也。文公具白其事。萨曰。先生说关节耶。姑免究。比归。则庙已烬矣。惟有一大圆石镇其中。今人呼为飞来石。是夜文公又梦曰。业蒙救矣。亡以为谢。此去护国寺。风气甚聚。可为宅兆。君其世世获福。宜急图之。後文公议建学其间。即今学基是也。
苻神
苻坚死于新平佛寺。见梦于寺主摩诃曰。改为吾宫。则已。不则尽杀居者。果死疫相继。因共改寺为庙。遂无复疾疫。正月二日。民竞祠以太牢。号曰苻家神。
飞天神
嘉州开元观。後周所创。本名弘明观。隋大业末。方建大殿。殿西塑飞天神王像。坐高二丈余。坐二鬼之上。初。道士吕元藻数夕梦神从空直入。其形接天。遂为此像。隋末多事。不果就。然灵应则多矣。太和中。杜元颖镇成都。时南诏侵沐源川。分道而来。掩哉不备。欲取嘉州。去州四十里。寇忽大惊奔溃。州境稍安。有得夷人觇候者。乃言。本欲径取嘉州。忽旗帜徧山。兵士罗立。有三五人。金甲持斧。长二三丈。声如雷霆。坐二鬼之上。麾兵士直进。蛮遂惊溃而去。是日。蛮酋死者三人。始知为飞天神阴兵也。自是郡中祈祷无虚日。有人将下峡。乞福於神。瞿塘水泛。波涛甚恶。同行之舟皆损失。其人甚惧。见神人立於岸。如飞天之状。使二鬼入水扶舟。舟得无恙。开元观之名益着。观在层冈之上。下眺城邑。俯视江山。二水回滢。众峯环抱。为郡中之胜。旧有高阁临崖。祟楼切汉。制度宏巧。远近称之。久而摧坏。官收其材用之。余者为马厩。有门扉。制古。且坚。无丝毫朽蠹。置之木栈之旁。既而有光。炯然可鉴。以其为怪。弃而不用。迁於紫极宫玄元殿内。有小赤蛇蟠缀门棂之上。累日不去。涉旬之外。不知所之。
第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