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是明州龙脉最尽处。风气秀美。虽不甚险远。而望洋者却步。即彼中士民。罕有至者。若非大士见形。何以鼓动人心。成此名刹。奔走尽天下。凡西僧以朝南海为奇。朝海者又以渡石梁桥为奇。梁之南有昙花亭。下数级即为梁。横亘可十丈。脊阔亦二三尺。际北有绝壁。有小观音庙在焉。余坐上方广寺。亲见二十余僧踏脊如平地。其一行数步。微震慑。凝立。少选卒渡。众皆目之。口喃喃不可辨。问之山僧。曰。几不得转人身也。普陀一无所产。岁用米七八千石。自外洋来者。则苏、松、一带出刘河口。风顺一日夕可到。自内河来者。历钱江、曹娥、姚江、盘坝者四。由桃花渡至海口。风顺半日可到。两地皆载米以施。出自妇女者居多。自闽广来者皆杂货。恰勾岁用。本山之僧亦买田舟山。其价甚贵。香火莫盛于四月初旬。余至则阒然矣。却气象清旷。几欲久驻。而竟不果。则缘之浅也。细讯东洋诸山。一老僧云。有陈钱山突出极东大洋。水深难下椗。又无嶴可泊。惟小渔舟荡桨至此。即以舟拖阁滩涂。采捕後。仍拖下水而回。马蹟又在其西。有小潭。可以泊舟。但有龙窟。过者寂寂。一高声。即惊动。波浪沸涌。坏舟。再西为大衢。与长涂相对。其西有礁无嶴。不可泊舟。且亦有龙窟。宜避。东面有衢东嶴。可容舟数十只。但水震荡不宁。舟泊于此。久则易坏。大衢在北。长涂在南。相离不过半潮之远。潮从东西行。两山束缚。其势甚疾。舟遇潮来与落时。皆难横渡。俟潮平。然後可行。近昌国为韮山。形势巍峩。岛澳深远。此山之外。俱辽远大洋。舡东来者。必望此为准。直上为普陀矣。
海水本辽阔。舟行全藉天风与潮。人力能几。风顺而重。则不问潮候逆顺。皆可行。若风轻而潮逆。甚难。夏秋之间。西北风起。不日必有极大西北风。操舟者见此风候。须急收安嶴。兵船在海。每日遇晚。俱要酌量。收舶安嶴。以防夜半发风。至追贼亦要预计。今晚收舶何嶴。若一意前追。遇夜风起。悔无及矣。
沿海之中。上等安嶴可避四面飓风者。凡二十三处。曰马蹟。曰两头洞。曰长涂。曰高丁港。曰沈家门。曰舟山前港。曰浔江。曰列港。曰定海港。曰黄歧港。曰梅港、湖头渡。曰石浦港。曰猪头嶴、海门港。曰松门港。曰苍山嶴。曰玉环山、梁嶴等嶴。曰楚门港。曰黄华水寨。曰江口水寨。曰大嶴。曰女儿嶴。中等安嶴可避两面飓风者。凡一十八处。曰马木港。曰长白港。曰蒲门。曰观门。曰竹齐港。曰石牛港。曰乌沙门。曰桃花门。曰海闸门。曰九山。曰爵溪嶴。曰牛栏矶。曰旦门。曰大陈。曰大床头。曰凤凰山。曰南嶴山。曰霓嶴。其余下等安嶴。只可避一面飓风。如三孤山、衢山之类。不可胜数。必不得已。寄泊一宵。若停久。恐风反别迅。不能支矣。又潭岸山、滩山、许山之类。皆团土无嶴。一面之风亦所难避。可不慎乎。由此观之。沿海万里之遥。处处有嶴。处处要斟酌。此惟老渔船知之。而渔有世业。有閟传。又善占风。望云气。履如平地。多夜行。不失尺寸也。
近日有茶山王之说。传者历历若亲见。且谓聚至数万人。贩米于苏、松、等处。庚申。湖、广、至禁米不许下江。曰。恐茶山王籴去也。米一时踊贵。斗至一百五六十钱。时非水非旱。田禾蔽野。秋成在即。而所在恇扰。平籴抑价。吴江县立破一百二十余家。亦自来之异变也。考海中。诚有此山。自嘉定、宝山、出南汇嘴。一百六十里可至。无嶴无港。原非驻足之地。其它处远而同名者或不少。却屯聚如此之多。几比琉球一国。大海中固邈无边际。要之。自开辟以来。人力所至。船只所通。凡岛、屿、礁、坎之类。靡不登之载籍。而独遗此大山。窟奸人。为东南隐忧。似不可解。且海寇飘忽。乘风万里。所以难制。若山居土着。必为众所窥。即如米尚须籴。它一切所需。非天降。非地出。何处得来。若曰俱贩之中国。何不散居内地。伏草泽间。为所欲为。而以海自限。日与风涛为伍。决非事理所有而少年喜事者。至自请于当道。往彼说谕招兵。各使臣欲收之为用。曰折简可致。远近若狂。数年不绝。发一笑可也。
胜游佳境
江南花木胜游。梅时玄墓。菊时娄江。桃华时蟠螭。芙蓉时西湖。尤时菁山葛僊井。杨梅时光福。樱桃时北固山。而时令佳境。则太湖月。钱塘潮。两天目松石。栖贤笋。洞山茶。鹰窠、普陀山看海及日出。庶几得之。
梅丈人
客有三人与梅丈人论理趣浅深。曰。玉雪为骨冰为魂。耿耿独与参黄昏。遥知云台溪上路。玉树十里藏山门。一客曰。碧瓦笼晴烟雾绕。藐姑之仙下缥缈。风清月白无人见。洗粧自趁霜钟晓。一客曰。在涧嫌金屋。照雪羞银烛。直从九地底。阳萌知独复。丈人曰。初得吾皮。次得吾骨。得吾髓者。其三之复乎。
占年
兴化县木塔寺。殿材皆紫桱。美材也。贾人以木筏载黄梅一株。树之殿傍。胡僧坐其下。忽不见。殿成而梅日盛。偶以占年。东盛则上河丰。西盛则下河丰。俱盛则俱丰。俱衰则俱歉。雀啄之。则有虫鼠之耗。农人多验之。
月中桂子
绍定问。舒岳祥读书馆中。会中秋月色皎然。闻瓦上声如撒雹。甚怪之。其祖拙斋启门视之。乃曰。此月中桂子也。我尝得之天台山中。呼童子就西庭中拾得二升。其大如豫章子。无皮。色如白玉。有纹如雀卵。其中有仁。嚼之。作芝蔴气味。囊之。杂菊花。作枕。清芬袭人。其收拾不尽。散落甎罅者。旬辄出树。子叶柔长。经冬犹秀。寻徙植盆中。久之。失其所在。
花
杜鹃花以二三月杜鹃鸣时开。一名暎山红。一名红踯躅。有二种。其一。先敷叶後着花者。色丹如血。其一。先着花後敷叶者。色差淡。人多植庭槛间。结缚为盘盂翔凤之状。越州法华山奉圣寺佛殿前者特异。树高与殿檐等。而色尤红。花正发时。照耀楹桷墙壁皆赤。每岁花苞欲拆时。寺僧先期以白郡。府守率郡僚往燕其下。邦人亦竞出往观。无虚日。寺僧厌其扰。阴戕之。盖宋时已雕枯矣。郡斋有杜鹃楼。天衣、云门、诸刹皆有之。又上虞钓台山上双笋石。其顶有杜鹃花。春夏照烂。望之若人立而饰其冠冕者。齐唐记宋太祖、太宗、真宗、遏密之时。花枯瘣。三载乃复。上虞志又谓。仁宗崩。三年不荣。高宗崩。花忽变白。孝宗崩。三年若枯。既而复茂。嘉泰志云。近时又谓先敷叶。後着花者。为石岩以别之。然乡里前辈。但谓之红踯躅。不知石岩之名起於何时。今江南在在皆称石岩。
并头莲。前未经见。晋泰和间生於玄圃。谓之嘉莲。其後见者不一。柳宗元、张仲素、俱贺表。今所在有之。不为奇。有一本而三蕚者。
莲有四面者。徐文贞诗云。四面花开玉露滋。晓风翻雨叶垂垂。泉明酒思濂谿癖。凭仗盆池借一枝。太华峯头几梦游。若耶轻舸亦难求。小池寂寞凭谁遣。面面华边看白鸥。
唐时四川忠州。有木莲二株。其高数丈。在白鹤山佛殿前。其叶坚厚如桂。仲夏作花☆似芙蓉。香亦如之。每花拆时。有声如破竹。
蜀西雪山。有佛果树。高数丈。叶如芙蓉。花白。两出若莲瓣。大如掌。参差相掩。阳则展敷。阴则脗合。果在其中。至冬殷红。类红消梨。
蜀主昇平。常理园苑。有青城山叟申迅进红栀子。花烂红。六出。芬香袭人。结实甚大。用以染素。则成赭红。
广西太平府有罗望果。自外皮剥至见肤。凡九层。食之甚甘。广东人呼为九皮果。
石榴。旧说以枯骨置枝间。石压其根。则结子繁盛。杭越之间。呼为金厖。盖避钱鏐讳云。剡中者佳。地近东阳。多榴房。
华容县观音寺。有玉兰一株。轮囷盘郁。高十余丈。远望如玉山。
浔阳陶狄祠植山茶花一株。干大盈抱。枝荫满庭。二月三日祭时。花特盛。好事者分种之。竟无一活。绍兴曹娥庙亦有之。止加拱把之半。土人云。千年外物。
萧县有天枣。在天门寺。春时吐华。结实如酸枣。可食。每四月七日。其实皆熟。次日遂空。
宋淳熙间。秦中有双株海棠。其高数十尺。修然在众花之上。与江淮所产绝不类。荆南官舍亦有两株。略如之。姿艳柔婉。丰富之极。
青城山有牡丹。树高十丈。花甲一周始一作花。永乐中适当花开。蜀献王遣使视之。取花以回。
宋淳熙三年二月。如皋县桑子河堰东孝里庄园有牡丹一本。无种而生。明年三月花盛开。则紫牡丹也。过者皆往观之。有杭州观察推官东过。见花甚爱。欲移分一株。掘土深尺许。见一石如剑。长二尺。题曰。此花琼岛飞来种。只许人间老眼看。遂不敢移。以是乡老有生旦值花开时。必造花下。饮酒为寿。间亦有约明日造花所而花一夕凋者。多不吉。惟有李嵩者。三月八日初度。自八十看花直至一百九岁而终。
岭南无牡丹。移植不花。花即不利其主。梁文康之孙。中舍绍绩。携至家。花开召客饮。疾发即殒。易数主皆然。
陆成之宅。牡丹一株。百余年矣。花朵茂盛。颜色鲜丽。有李氏者欲得之。主人已许。俟开後乃移。既移。其花朵朵皆背主面墙。强之向人。不能也。未几。凋残零乱。无复前观。
紫微。一名满堂红。
越绝书。句践种兰渚山。王右军兰亭是也。今会稽山甚盛。余姚县西南。并江有浦。亦产兰。其地曰兰墅州。自建兰盛行。不复齿及。然移入吴越辄凋。有善藏善植者。售之辄得高价。而香终少减。以野人论之。更不如山谷间取之甚易而且多。贵所贱。少所见。岂虚语哉。
蕙。余姚江边多产之。因名蕙江。今惟闽为最盛。遍於江南。有谱。
黔中绯桃花、夹竹桃花甚蕃。另有一种。名日月桃。一枝分花。或红或白。又有六月柿。茎高四五尺。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宝。一树不下二三十实。火伞、火球。未足为喻。条似嵩。叶似艾。花似榴。种来自西蕃。故又名蕃怖。
草木之花皆五出。雪花六出。朱文公谓地六生水之义。然桂花四出。潘笠江谓土之生物。其成数五。故草木花皆五。惟桂乃月中之木。居西方。四乃西方金之成数。故四出而金色,且开於秋云。然薝卜亦六出。
木
枫木之老者为人形。故曰灵枫。其曰灵椿。则颛以寿言矣。谓帝座曰枫宸。盖侍衞胪列不动有如枫。又曰丹宸。即丹枫也。
金刚纂。生天目。其树长不满三四尺。多屈曲。虽春夏亦无叶。每触其枝。曳裙不前。夷缅国有是种。相传剉其末以渍水。水必毒。饮者立死。曰人瘴。又能借之以为诱淫之法。
楠木。材巨而良。其枝叶森秀。若相回避然。谓之让木。文潞公诗所谓移植虞芮间者以此。
树皆有皮。惟紫荆无之。木皆有理。惟川柏无之。花皆有种。皆可变色。
宋南渡时。高丽进阴阳柏二株。初仅二尺。种之永怀寺殿庭左右。久之。高与殿等。每左花则右实。右花则左实。
金荆榴树。色如真金密致。而文彩盘蹙。有如美锦。细腻而香。隋炀帝时。朱宽征南。得此木数十片。用以作枕及案面。沈檀所不及。
云南太平诸郡。有木。肌柔腻而色白如银。名曰银木。用以制器。绝佳。
松萝树。唯安南有之。唐大中间。裴休建宣州广教寺。黄蘖禅师募得此材。以神通力。皆自井中蛹出。寺成。尚余八株。植之殿前。辄敷荣长茂。遇僧有异行者。即开异花数色。
横州产铁树。高三四尺。干叶皆紫黑色。叶类石南。而质细厚。每遇丁卯年乃花。花四瓣。紫白色。如瑞香。一开累月不凋。
蜀地杨柳多寄生☆类冬青。亦似紫藤。经冬不凋。春夏之间作紫花。散落满地。冬月之望。杂百树中。荣枯各异。
松柏圣迹
都昌柴棚镇有古松一株。太祖征伪谅时。憩其下。万历甲申。知县王廷策即地建亭。掘得白蟹。畜之江。又建前亭。竪梁时。有赤鲤从空飞下。高皇帝自将兵十万。取婺州。过兰溪县。见古柏甚奇。驻师其下。有方姓老人拜伏曰。此圣天子也。喜之。赠以诗箑。令得游天下。柏後刱亭绕之。而空其中。夜半。人望之。辄有苍龙绕伏其上。王世懋诗云。何年古柏尚青青。曾是高皇玉辇停。不信圣恩偏雨露。枝枝都作老龙形。
僊果树
浦城县村中有白果一树。世传以为仙人掷树枝於上。其技垂生。每年果熟时。不生於枝节。惟於树身肿成大块。破之。可得二三斗。多至石余。形视凡果差小。味则同。
神楝
古楝树。在江滨埜田中。土人呼为黄楝。高不过丈许。而周匝可布十肱。从地拔起。色类精铁。望之如百十怪石。磊磊崚嶒。逼而眎之。莫辩其为植木也。缀以老干虬枝。拳曲夭矫。而枯瘦削立。又绝似坡公笔意。野人相传。有神宅焉。樵牧皆不敢迫。必千年物也。好事者徘徊其下。移日忘去。惜峙大荒。非涂辙所经。故赏识者少。东天目自化城寺侧转。有松树一株。亦如之。根在厓下。顶高走路仅二尺许。俯视如荠。规圆可三亩。牧童翻筋抖其上。不动也。
水檀
兰溪黄湓之下。大溪岸上。有檀木一株。其大合抱。高十数丈。不知几何年矣。每岁春夏时。溪流涨後。始生枝叶。其发生早晚。必以水涨为期。如或涨後而不发。则必复有大水。乡人因以占水之候。
第3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