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湧幢小品(上)>第4章
不避讳
宋时胡安定侍讲读乾、元、亨、利、贞。【贞。宋真宗庙讳也。】
上与左右皆失色。徐曰。临文不讳。上意遂解。毕竟讳之为是。明言帝讳。求讲别卦。上谕之讲方讲。才妥贴。不然。亦须说明而後讲。临文者。文章也。非口讲。一作赵师尹。
请教讲官
宋孝宗时。张子韶在讲筵。上尝问曰。何以见教。张曰。臣安敢当见教之语。抑不知陛下临朝对羣臣时。如何存心。上曰。以至诚。又曰。入而对宦官、嫔御、如何。曰。亦至诚。又曰。无所接对静处时。如何。上迟疑未应。子韶曰。只这迟疑。已自不可。上极喜。握其手。曰。卿问得极好。
实录
臣祯於友人处借得各朝实录。恭颂至高皇帝初克集庆路。即改为应天府矣。以後宜书京师。或曰都下。不则当称应天。乃每每着建康字面。似是文章家改字用古法。又日珥生晕。或背气一道。多书曰日上。夫日下、日中、日左右。自是可见、可书。日之上。人何得着眼。想因钦天监原奏录之。不加订改。
【日上。惟正午。人或不见。若在东西时。人所见非无上下也。】
实录成。择日进呈。焚稿於芭蕉园。园在太液池东。崇台复殿。古木珍石。参错其间。又有小山曲水。则焚之处也。
实录之名起於唐。国朝平元都。即辇十三朝实录至京。修之至再。太祖实录。修於建文。又再修於永乐。并历朝所修者。藏之金柜石室。最为秘密。申文定当国。命诸学士校讐。始於馆中誊出。携归私第。转相抄录。遍及台省。若部属之有力者。盖不啻家藏户守矣。闻新安有余侍郎懋学、范太常曦阳、节略自为一家。太常不知何如。尝见余侍郎世穆两庙。甚有体裁。然於吾学宪章诸书及家乘别集尚未暇及。王弇州似得兼而提摘碎散。览者可喜可愕。总又望洋。陈文端请修正史。分各志二十八。务於详备。一志多至四五十万余言。未几。文端薨。各志草草了事。丁酉拟修列传。会三殿灾。奏停。盖六月十九日也。时余入史馆方三日。又十日病发。凡三月。仅得不死。而馆中无复有谈及者。盖余之无缘如此。有愧其名甚矣。
大诰
诰凡三篇。其书有初颁。有续颁。皆太祖就事用重典。警戒臣民之语。如郭桓盗粮一节。见之屡屡。而更有直书一事。尤出常情之外。盖小说中谓太祖恨陈友谅。纳其妻。不数月生子。封潭王。王既长。就国。知状。发兵反。上遣兵讨之。王绕城骂曰。宁见阎王。不见贼王。与妃自焚死。余读而深恶之。谓大圣人安有此等举动。今考大诰篇末明述其事。甚有追悔之言。可见大圣人亦有过。过生於忿。到老亦觉得自家有不是处。光明洞达。其心益虚。而其德益进矣。惟第六子生於甲辰之二月。去友谅死凡七月。友谅围洪都。尽载家属以行。则妻之获当在此时。而太祖於此际极见得分晓。决不久留其妻於宫中。以七月之孩为己子。乱天潢。产祸种。且是胡光妃所生。封楚王。名祯。非潭王。潭王名梓。生於乙巳。自焚於洪武二十三年庚午。後人见有此事。遂不免附益耳。
永乐大典
此书乃文皇命儒臣解缙等粹秘阁书分韵类载。以便检考。赐名文献大成。复以未备。命姚广孝等再修。供事编辑者凡三千余人。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万一千九十本。目录九百本。贮之文楼。世庙甚爱之。凡有疑。按韵索览。三殿灾。命左右趣登文楼出之。夜中传谕三四次。遂得不毁。又明年。重录一部。贮他所。
大明会典
是书创於弘治十五年。续修於正德四年。司礼监刻印颁赐。再修於嘉靖二十八年。进呈未刊。万历四年题准重修。十五年进呈。礼部刊行。其条例大约出洛阳、余姚之手。以六部都通大为主。联以小九卿五府。而以宗人府冠於文职衙门之首。据鄙见。衙门职官原有勳、戚、文、武、四号。下至乐字号而止。宗人府掌王府之事。在勳臣之上。盖太祖重天潢。非臣下所敢儗着。若题出宗人府在前。述分封、命名、设官、王牒、掌印之概。此後以勳、戚、文、武为叙。特详文职衙门。载一切兴革本末。而纳乐字号於礼部。庶有次第。若指宗人府为文职衙门。则义有所未安。想当时不过以府有经历一员。不可不收。又以宗人府体面。不得不冠之首。则五府独无经历等官。而五府列六部之上。祖制亦岂得独违耶。
仪制莫重於登极。当以为首。乃居朝仪之後。宴莫大於庆成。宜详。止书大略。至封爵。是国家重典。并未一及。
朝贺仪以主上冠於太皇太后之前。是矣。中宫虽配帝之尊。而正外、正内。原自有别。亦冠於太皇太后之前。均内也。以妇先姑。可乎。丧礼以皇太后居先。是矣。然列孝慈皇后於章圣皇太后之後。不已太甚乎。开天圣后乃不得居第七代藩国尊崇之后之前。虽仪注非实事。宁不触目动心。据臣意见。凡关帝、后、宫禁者。宜以朝代为先後。各衙门则以类纂入可也。
两京山陵石像十八对。首言石狮子一对。坐卧各一。次云石兽一对。兽乃百兽之总名。当何所指。或曰。自来称虎为兽。考晋书成於唐魏徵等。唐太宗称制临之。以太祖名虎。改称曰猛兽。然亦双文。非单举也。况虎乃武官六品服色。文臣即五品皆同。用於墓道。原不入帝王门队。当是天鹿。而临文者求其状与说不可得。则姑曰兽云耳。
典礼
今上初生。神庙喜得元孙。谕礼部。尊皇太子生母恭妃王氏为皇贵妃。皇太子正妻封妃。余皆才人。俱皇明典礼一书所载。内阁揭称。阁部俱无此书。当令搜览。得旨。各降一部为定式。
承天大志
世宗既定大礼。陞安陆州为承天府。命巡抚顾璘修志。徵诸名士王梦泽、颜子乔等纂辑进呈。不称旨。报罢。给事中丘岳请重修。劝阁臣为之。嘉靖四十五年告成。赐名承天大志。擢岳礼部侍郎。臣得恭诵。乃兴府志。非承天志也。隆庆元年。岳以考察去官。
大礼
永嘉议礼。佐成圣孝。是也。及修大礼全书。身为总裁。上疏曰。元恶寒心。羣奸侧目。元恶者。指杨石斋父子也。夫大礼只是议论不同。其心亦惟恋恋於孝宗之无後而争之强。叩门伏哭。失於激。为可罪耳。乃曰奸曰恶。不已过乎。乘时侥幸之人。放泼无忌。致世宗含怒一时。被谴诸臣。终身不复收录。推其余波。忠直之受累者多矣。方献夫、霍韬、又言。主为人後者。莫甚於宋之司马光。光又沿王莽之说。惑人最盛。请命纂修官考订。以洗羣疑。上从之。由此言之。司马公亦当称元恶矣。
两渊
嘉靖五年丙戌三月。天台县起复知县潘渊进嘉靖龙飞颂。内外六十四围。五百段。一万二千章。效苏蕙织锦回文体。上以其文纵横不可辨识。使开写正文以进。是时。请建世室者。有监生王渊。其事既行。渊从选人得主簿。为上官所笞。上书自言。擢上林苑右监丞。进世庙颂。京师人为之语曰。两渊有两口。口阔大如斗。笑杀张罗峯。引出一羣狗。人之献谄如此。当时议大礼者既得逞志。云涌蜂起。为所欲为者何所不至。真世道一大更革之会也。
丰熙以学士争大礼。扞张桂。诏狱廷杖谪戍。而其子坊请赠献皇庙号。称宗并享。上卒用其言。称睿宗。入太庙。【子为天子。父追王。亦宜。惟入太庙则不可。】
然坊已考察。卒不用。狂而贫。客死。虽有才名。善书。何以见学士於地下。
善逐好
诸臣因大礼骤进。而夏桂洲议郊祀分合。得首揆。汪镗议及民间奢侈。正丧葬服式之制。得冢宰。人之善逐好如此。
大狱
李福达一狱。张桂为政。仗郭勋报怨。朝士四十余人皆被杖黜。福达父子独得无恙。刻钦明大狱录颁天下。後郭勋下狱死。而福达之孙同。踵妖术。行徐、沟、洛、川间。自言为大唐子孙。当出世安民。抚按捕下狱。查刻大狱录姓名来历。一一相同。同依律处斩。都御史庞尚鹏题准。同殊死。福达剖棺断屍。其族皆覆。又追论桂萼、张璁之罪。天下快之。
秘书
中秘书在文渊之署。约二万余部。近百万卷。刻本十三。抄本十七。入直者。辰入未出。凡五楹。中一楹当梁拱间竖一金龙柱。宣庙尝幸其地。与阁臣繙咨询问。故置示史臣不得中立设座云。然临幸益稀。至今绝响。其书乃秦汉至宝。屡购所积。不得移出。今不知何如。闻往往有私窃而出者。此系神庙初年沈晴峯太史所记。乃弘治五年大学士丘濬上言。我太祖高皇帝肇造之初。庶务草创。日不暇给。首求遗书於至正丙午之秋。考是时犹未登宝位也。既平元都。得其馆阁秘藏。而又广购於民间。没入於罪籍。一时储积。不减前代。然藏蓄数多。不无乱杂。积历年久。不无鼠蠧。经该人众。不无散失。今内阁储书有匮。书目有簿。皆可查考。乞敕内阁大学士等计议。量委学士并讲读以下官数员。督同典籍等官。拨与吏典班匠人等。逐厨开将书目一一比校。或有或无。或全或缺。所欠或多或少。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及杂、类书二类。每类若干部。部若干卷。各类总数共若干。要见实在的数。明白开具奏报。又以木刻考校年月。委官名衔为记。识於每卷之末。立为案卷。永远存照。窃惟天下之物。虽奇珍异宝。既失之皆可复得。惟经籍在天地间。为生人之元气。纪往古而示来今。不可一日无者。无之则生人贸贸然如在冥途中行已。其所关系。岂小小哉。民庶之家。迁徙不常。好尚不一。既不能有所广储。虽储之亦不能久。所赖石渠延阁之中。积聚之多。收藏之密。扄钥之固。类聚者有掌故之官。阙略者有缮写之吏。损坏者有修补之工。散失者有购访之令。然後不至於浥澜散失尔。前代藏书之多。有至三十七万卷者。今内阁所藏。不能什一。数十年来。在内者未闻考校。在外者未闻购求。臣恐数十年之後。日渐消耗。失今不为整治。将有後时无及之悔。伏望体圣诏求遗书之心。任万世斯文在兹之责。毋使後世志艺文者。以书籍散失之咎归焉。不胜千万世儒道之幸。
合二说观之。是何前之少。而後之多。多且过三十倍。岂累朝购求所积。抑每部添副几部。与一切类书、文集。俱收入充数而然耶。是惟阁大臣能考之。
自古藏书之所。非止一处。汉有东观、兰台、鸿都等处。唐有秘书监、集贤书院等处。宋有崇文馆、秘书省等处。我朝稽古定制。罢前代省、监、馆、阁、掌书之官。并其任於翰林院。设典籍二员。凡国家所有古今经籍图书之在文渊阁者。永乐中。遣翰林院修撰陈循往南京起取本阁所贮古今一切书籍。自一部至有百部以上。各取一部北上。余悉封识收贮如故。
南院书籍
南翰林院原有二大书柜。旧册充仞。皆国初儒臣进御之稿。如边防一本。发出拟议。则查某地、某朝、如何形势。如何处置。今则合当如何料理。仰俟圣裁。有累至三四幅者。末署云。臣某进。其他钱谷、刑名等项。亦如之。而进退人才。则又密封。稿中皆涂去姓名。防泄漏也。吕巾石先生来掌院。辑为若干卷。将付梓。会转官。携归。毁於火。真可惜也。
图书之厄
隋亡。禁内图书湮没。唐兴募访。稍稍复出。藏秘府。张易之奏。天下善工潢治。密使摹肖。殆不可辨。窃其真。藏於家。既诛。悉为薛稷取去。稷败。惠文太子范得之。卒为火所焚。
王涯家。书多与秘府侔。前世名书画必厚货钩致。或私以官。凿垣内之。重复周固。若不可窥者。及败。为人剔取奁轴金玉。而弃其书画於道。无敢有拾者。
内库银钱
国朝内库以甲、乙、丙、丁、戊为号。而不及己。戊。茂也。取财物盈满之意。己。已也。止也。从此渐耗。故避不取。然势亦有所必至矣。
北工部用银千以上者题请。南自百以上即题。然亦未尝数数也。
钱一缗计一千。值银一两。唐盐利四十万缗。刘晏为转运使。至大历末。六百余万缗。以绢代钱者。每缗加钱二百。以备将士春服。其曰每贯者。八百五十文为一贯。今大明律与之迥异。
桐漆园
南京漆园设百户二员。甲军一百余名。木??园百户一员。甲军一百余。俱三年拨人匠采取。不过二百斤。桐园百户二员。甲军二百四十名。每年采取。得油止一百五十斤。圣祖岂虚设为此无益之费。有深意焉。亦寓兵於农之意也。
司牲所
养羊三百六十余只。每只黑豆八合。草一斤。牧羊军一百二十名。官吏二名。五年内支过黑豆二千八百余石。每石价四钱二分。该银一千二百余两。草二万四千余束。每束价二分。该银五百余两。米八千八百余石。布花银七百余两。支数如此。费十而用不得一。光禄卿赵锦奏免。
乾明门猫十二只。日支猪肉四斤七两。肝一副。剌蝟五个。日支猪肉十两。羊二百四十七只。日支菉豆二石四斗三升。黄豆三升二合。西华门狗五十三只。御马监狗二百一十二只。日共支猪肉并皮骨五十四斤。虎三只。日支羊肉十八斤。狐狸三只。日支羊肉六斤。文豹一只。日支羊肉三斤。豹房土豹七只。日支羊肉十四斤。西华门等处鸽子房。日支菉豆、粟、谷等项料食十石。一日所用如此。若以一年计之。共用猪羊肉并皮骨三万五千九百余斤。肝三百六十副。菉豆、谷、粟、等项四千四百八十余石。此弘治初年事。正德中不知增几倍。嘉靖初量减。今又不知如何矣。
西苑豹房蓄文豹一只。役勇士二百四十人。岁廪二千八百余石。又占地十顷。岁租七百金。此皆供内臣侵牟影射之资。又闻内马监蓄马甚多。马料甚丰。其弊尤甚。每至有饿死者。夫御马。盖备圣上不时出入之用。考祖训。每门置马一二匹。鞭辔皆备。以供不时出入之用。国初不得不如此。景泰初。出御厩马载炮车。今太平已久。主上深居。不出一步。蓄此何用。此皆可减。而人臣所不敢言者。推此类。国家虚费何极。财安得不匮。而民安得不穷乎。
钞税
国初止收商税。未有船钞。宣德间始设钞关。凡七所。河西务、临清、九江、浒墅、淮安、扬州、杭州。内临清、杭州、兼榷商税。本色归内库备赏赐。折色归太仓备边储。或本折输收。或有增减。累经酌议。从改钱钞。折银备船料。初用御史。正统间取回。令原设官收受。嘉靖四年设正阳钞关。专备高墙庶人供给。八年革。
免税
太祖以应天、镇江、池州、太平、宁国、五郡兴王之地。劳民可念。时免粮税。然诏中必云。除刁顽不行。仓完备及多料善民。本户粮长。秋粮不免外。其余云云。嗟乎。今之免者乃皆刁顽之类。而良民不免。太失初意矣。
盐政
蜀盐出於井。井之大仅可如竹。号曰竹井。凿之五六十丈。得澹水。至百丈。始得咸。凿甚艰。入甚深。汲甚苦。有铁钎、漕钎、刮筩、吞筩等制。纤悉俱备。非若池盐、海盐之易煮也。
【蜀盐非之外又有火井。故煎熬甚易。】
国朝禁私盐。买官盐。而又赋民盐课钞。想亦谓私盐之不可尽绝也。闻顺天府每岁注皇上课钞一名。盖祖制以天子为百姓榜样。未知果否。京官原有食盐。後颇累及充役支解者。陆五台言於太宰严文靖公革去。惟户部如故。据此。当是嘉靖年间事。然考之弘治年间。始革各衙门食盐。惟十三道如故。而余在京拜一同年官台中者。见有送到官盐一引。则前说似未可据。并存之。
宋姚宽监台州杜渎盐场日。以莲子试卤。择莲子重者用之。卤浮三莲。四莲。味重。五莲。尤重。莲子取其浮而直。若二莲直。或一直一横。即味差薄。若卤更薄。即莲沉於底。而煎盐不成。闽中之法。以鸡子、桃仁、试之。卤味重。则正浮在上。醎淡相半。则二物俱沉。与此相类。
杜中立为义武节度使。旧徭。车三千乘。岁挽盐海滨。民苦之。中立置飞雪将数百人。具舟以载。民不劳而军食足。飞雪二字。妙。妙。
白粮
成化以前。解户上白粮及各物料。户、工、二部委官同科道验收。解户不与内臣等见面。故军校不得胁勒。内臣不得多取。小民亦不至亏累。及成化以後。部官避嫌。各款粮料不肯验收。俱令小民运送内府。而害不可胜言矣。
粮长之害。李康惠疏之最详。曰。家有千金之产。当一年即有乞丐者矣。家有壮丁十余。当一年即为绝户者矣。民避粮长之役。过於谪戍。官府无如之何。有每岁一换之例。有数十家朋当之条。始也破一家。数岁则沿乡无不破家者矣。读其言。真堪流涕。粮长既革。里长受累。均田。所以救其穷也。若有乘除。而岂一人能与其力。纷纷者。可以思矣。
马价
太仆寺马价。隆庆年间。积一千余万。万历年间。节次兵饷。借去九百五十三万。又大礼大婚。光禄寺借去三十八万。而零星宴赏之借不与焉。至四十二年。老库仅存八万两。每年岁入九十八万余两。随收随放。支各边年例之用尚不足。且有边功不时之赏。其空虚乃尔。真可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