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贡
穆庙登极。各省开贡取士。提学为政。浙中出论题云。唐始策贡士於洛成殿。众谓。此题合时。极佳。然乃武曌事。遂为廷试之始。以儗太平有道天子。甚不伦。而又用之省试。可乎。是年居首者山阴朱应。乃金庭相国之兄。後登进士。官主事。卒。
武试
长安二年初设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不同射、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此武科之始。亦武曌事。然今之武科。初场马射。二场步射。三场试策论。步射中二箭。马射中四箭。即入格。嘉靖初年。兵部侍郎杨廷仪所定。廷仪乃石斋之弟。尚书彭泽因而奏请。允之。其制大简。谓宜於马枪、翘关之外。广其目。如刀剑、干盾之类。皆取可也。
进士中制
进士科起於唐。其数至少。沿於宋至多。亦无定期。唐则许荐。韩昌黎文集可考。未几有禁。国朝酌其数。最得中制。而其禁甚厉。盖祖制之失多矣。独此尚存公道。可屑越乎。
焚私书
唐钱徽拜礼部侍郎。宰相段文昌以所善杨浑之。学士李绅以周汉宾。并诿徽。求致第籍。浑之者。凭子也。多纳古帖、秘画、於文昌。皆世所宝。徽不能如二人请。自取扬殷士、苏巢。巢者。李宗闵壻。殷士者。汝士之弟。皆与徽善。文昌怒。方帅剑南西川。入辞。即奏徽取士以私。绅及元稹知状。时稹与宗闵有隙。因是共挤其非。有诏王起白居易覆试。而黜者过半。遂贬徽江州剌史。汝士等劝徽出文昌、绅、私书自直。徽曰。苟无愧於心。安事辨证耶。敕子弟焚书而行。路岩亲吏边咸用事。富与岩敌。有郭筹者。相善。其议事以书相示。则焚之。今写书曰乞火之。盖祖此。近时有乡士大夫某。与郡太守契。密还往。书尾云乞掷还。盖以火之犹未可信。必还而後可。其书误投於余。复封固。返之。夫秘密设策。而曰掷还。则渠二人不能自信。而况他人。为之一嘅。
王老陈少
陈通方。闽县人。贞元十年。第四人及第。少年气锐。与相国王播同榜。时年五十余。通方戏拊之曰。王老。王老。奉赠一第。言日暮涂远。同赠官也。播谕其意。答曰。陈少。陈少。切莫发恶。诮其为恶少也。播後入相。通方因之仕宦不达。以困踬终。而播亦竟罕树立云。
宋制科
宋制科分五等。上二等皆虚。惟以下三等取人。能中选者皆第四等。惟吴正肃奎尝入第三等。後未有继者。至嘉佑中。二苏皆入三等。已而子由以太直考官胡武平驳送。降第四等。
冯京
宋三元。冯京。字当世。产於广西宣平之龙水天门拜相山。祖墓在焉。幼流寓入藤。有读书故址。後贯籍武昌。发解。庆历间与羣士计偕。礼部赋无逸为元龟。廷试赋盖轸象天地。皆第一。历知枢密院。载我明一统志中。好事者高其名行。转相传致。私以为邦邑重。遂紊其世焉。或曰藤人。或曰江夏人。或曰鄂人。
陈氏兄弟
陈宜中。以宋朝状元宰相。国亡。逃於占城。而其弟自中。守分水关。战败不屈死。何不令此人及第。而归其兄耶。然逃亦胜於降矣。自中有子萍。兼文武。官大司徒。天亦有以报之矣。孙达。司经正字。辞官。复召为翰林学士。不起。国初被荐。亦不应。及得病。却药弗御而卒。
蔡傅进士
福建僊游县有蔡、傅两姓。宋时各中进士二十五人。蔡以忠惠显。传至蔡京父子。煽恶凶终。惟傅氏自如。後多闻人。
进士书榜首
元时及第第二者。亦称状元。盖其时第一必蒙古人。以中国人居第二。故中国自以状元称之。其余进士系中国人者。亦曰某人榜进士。皆第二也。诸公多致疑。或曰从俗所称。或曰讹。殆未之究耳。如李黼榜进士。黼亦第二也。
唐、宋人无有书状元於己官衔之上者。逮元犹然。独会稽杨维祯廉夫。当元季书李黼榜进士。至刻之印章。盖黼死节之臣。廉夫书之者。欲自附於忠节之後。其意固有在。且与黼相知。不忍忘也。後之人乃有效廉夫故事。书朱文公为王佐榜进士。谓佐足为文公重乎。惟志书宜用此法。盖一榜之首。存之足以徵信也。
雁塔
塔乃咸阳慈恩寺西浮图院也。沙门玄奘先起五层。永徽中。武后与王公舍钱重加营造。至七层。四周有缠腰。唐新进士同榜。题名於塔上。有行次之列。唐、韦、杜、裴、柳之家。兄弟同登。亦有雁行之列。故名雁塔。唐自禄山兵後。龙池水涸。庚子、辛丑岁。始引龙首渠水灌池。许人占修亭榭。至壬寅。池水泓澄。四无映带。唯见雁塔影倒蘸于池中。游观者无数。我明因之。中乡试者。仍题名於上。
召问命官
国初四明人王桓与二儒者同赴召。见太祖於便殿。上问二儒者。在家何业。一对曰。臣业农。上曰。卿业农。亦知禾、麦之节有不同乎。对曰。知之。禾三节。而麦四节。是不同也。上曰。禾、麦。类耳。节之不同。何也。对曰。禾播种於春。至秋而获。凡历三时。故三节。麦则历四时始成。故四节。上曰。是能知稼樯之艰难者。即擢某州知州。其一儒对曰。臣业医。上曰。卿为医。亦知蜜有苦。而胆有甜者乎。对曰。蜂酿黄连花。则蜜苦。猿猴食果多。则胆甜。上曰。是能格物者。擢为太医院使。次问及桓。桓对曰。臣所业训蒙。上曰。卿亦有好恶乎。对曰。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上曰。是能理明者。擢国子助教。盖自洪武十三年诛胡惟庸。革丞相。陞六部尚书正二品。各司所事。上自御奉天门选官。其慎重如此。
官数
洪武四年正月。中书省上天下府州县凡一千二百三十九。官五千四百八十八员。是年平蜀。十四年後平云南。以渐增置。内外官共二万四千六百八十三人。京师一千四百十六人。南京五百五十八。在外二万二千七百九人。
设官
周官三百六十。举六官成数言也。然一官之下。如医师、中下士、凡廿八人。计天官正数项下。凡大夫、上中下士、共二百九十二人。而府史、奄、女史、御史不与焉。地官更烦。是周家王畿千里之地设官大小固已不下二千余人。而官官皆得自辟。其途甚广。所以野无遗贤。
汉设官七千五百余。唐一万八千余。宋三万四千余。国朝成化五年武职八万余。文职如洪武之数。此外又有中书带俸、译字生、通事、乐舞生、厨役、勇士、匠人、写字人。不可胜纪。
判府
祥符东封。王钦若、赵安仁并判兖州。二公皆见任执政也。庆历初。西鄙用兵。夏竦判永兴。陈执中、范雍、知永兴。一州。一判二守。判者。大臣押文书之虚衔也。陈执中乃实授。范雍乃领使带州者。其实不同。
增设知县
嘉靖倭患。光禄卿章焕请每县多设知县几员。及转巡抚。又请移襄阳分巡於樊城。夫县令讵可增。而樊城隔襄阳府仅一水。地虽浩繁。不过附襄一聚落。宁可以大吏处之。故部覆设一通判。要之。通判亦赘员。如杭州唐栖亦有此官。何尝见通判到衙门资弹压耶。
停荫
万历二年。主事龚锡爵为其子方升补五代祖龚弘之荫。张太岳票旨曰。罢以後。年远亲尽的。皆不准补。此公节制。亦自可喜。其後远者定以五十年为期。
世荫不同
吕常?心以荫为中书舍人。中乡试。官至南太常卿。陶鲁以军功至右布政。世锦衣千户。黄绾以议礼至尚书。虽以荫起家。要不可以常格论。至孙许之荫以锦衣。官二品三品。忠臣之後。又当别论。弇州公皆收入任子官位大於所由一则。然则然矣。不可不辨。然至近日荫锦衣。阶一品。加至三孤。往往有之。孙许之後不足言矣。
永乐而後。用人虽渐重科目。然以才学自致公卿者甚多。任子如朱长史复之子濬。官尚书仪侍。郎智之子铭。尚书、太子太保。其余有荫编修、给事中、御史者。因其人品原不限以官。今优者自府部五品。陞远方太守。次乃得为运同。以瞿洞观之贤。远在黄尚书之上。止於运使。加太仆少卿致仕。此岂最初用人本旨耶。
大选诗【许松皐集】
每年双月大选。其日上视朝。吏部堂上官。先於门下面奏。请旨选官。上是之。承旨退。待各衙门奏事毕。同吏科都给事中。候於御道上。一拜三叩头。谢恩出。赴东阙支待房。光禄寺署官。供酒饭毕。各官又赴午门外叩头。候於直房。移时。上览本毕。传出印子本於左顺门。部官接出。照本填榜。张挂於吏科之上。西向。除官看榜。选事毕。各官出朝。嘉靖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大选。候旨之暇。次第其事。作诗十首。以纪岁月云耳。
〔面奏〕天曹钦拟授官资。九品分题列等差。奏罢阶前仍候旨。重瞻龙表彻封词。
〔上门〕峻登玉级面金台。御旨亲宣吏部来。直到御前方跪奏。四承天语听俞哉。
〔说选〕国家利器在人贤。抡选从公本奉天。圣主面前承诏令。真如造物举生全。
〔引官〕鴈行鱼贯霭如林。俱向龙楼肃整襟。赞罢叩头瞻日表。人人无任感恩心。
〔赐酒饭〕恩赐从天降玉音。大官承旨礼惟钦。御河南畔开新宴。濊濊恩波似水深。
〔叩谢〕近午大官供馔毕。风清日朗酒容温。整衣肃向天门拜。一食无忘圣主恩。
〔用印子〕朱函象印出宸居。色色官衔纪奏书。从此品阶山一定。朝除应直是天除。
〔上本〕印罢奏书还捧上。中官传进九重宫。重瞳阅过方传出。虞舜官人本至公。
〔填榜〕印子官衔即御书。移时传本付尚书。天官捧下方填榜。欢动除官意气舒。
〔张榜〕看榜除官数百人。欢呼万岁祝龙宸。今朝幸免遵行过。禄厚才疏愧此身。
选法
霍渭厓以兵部主事养病家居。起陞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疏辞。且言。迩年流弊。官翰林院者不迁外任。官吏部者不改别曹。陞京堂者必由吏部。人辄以二官为清要。以至翰林不畏陞下而畏内阁。中外臣工不畏陛下而畏吏部。百官以吏部。以内阁为腹心。请自今翰林入阁必五品以上。循至三品。即迁外省参政。及各部侍郎。凡六部尚书侍郎。或留兼师傅等官。改除参政布政。翰林六品以下俱调外任。练达政体。仍转翰林。六部郎中、员外、给事中、御史。俱补郡守。佥事、参议、监司、守令。政绩卓异。即擢卿丞。有文学者擢翰林。而举人岁贡。亦得以擢翰林陞部院。不宜以资格限。上趣韬速之任。所奏内外官。迁转资格。令廷臣集议以闻。
吏部尚书廖纪等奏言。韬以翰林吏部不迁外任。臣以为翰林设官之意本与常调不同。在史局则国典攸存。在经筵则君德所系。或以备顾问。或以代王言。故累朝优异之典视他官为重。所以崇奖儒臣而责效亦自别也。况九年考满。方陞二级。间遇编纂。乃一转官。今欲与常调比而同之。非祖宗建制之初意矣。其谓编修、讲读。六品以下俱调外任练达政体。然後迁转翰林。臣观讲读诸臣俱及第人员。或考选庶吉士。凡储养数年方进斯秩。六品外任则如府通判、州同知之属。二甲进士例得为主事知州。翰苑储材乃欲无罪而废。使居州郡下僚反不得如常调。是岂人情也哉。吏部铨衡之任亦非他曹可比。官之贤否黜陟俱欲廉访其实。故必公正而练达者方称任。使若资望既深。量处京职。亦不为过。然亦间多外补。岂谓官吏部者不改别曹。陞京堂者必由吏部耶。若内阁之地。尤政本所关。故近日所用皆先朝辅导旧臣。韬欲以翰林入阁。五品以上循至三品。即迁外省参政。及各部侍郎。是岂累朝优礼老臣。隆重师保之意也。又谓六部尚书侍郎。或留兼师傅等职。是矣。又谓或改除参政。是为有罪者言欤。有功者言欤。臣所未知也。盖国初。法制未定。人材未出。故圣祖鼓舞作兴。使人乐於效用。故不以常格拘之。今列圣相承。因时损益。随材器使。为官择人。勒为成规。至精大备。信万世所宜遵承。如韬欲以国初未定之制为法。别议资格。以为定守。则太祖以後。宸谋睿算。永可垂宪者。其将若何。愿陛下详察焉。上曰。朕以人君深居宫禁。不知外事。必赖左右大臣协力赞佐。若为大臣而不能实察民情。何益治道。翰林官有才堪布政、参政及提学副使者。量加陞擢用。正欲其实历政事以资闻见。以备他日重用。吏部及诸曹年深者亦宜察其才识。内外兼用。岂可循资轻授耶。我太祖初年。法制草创者。固难比拟。以後定制及列圣成宪。不可不遵。但用人图治。亦当因时制宜。岂能一一拘定常格。况予夺皆出朝廷。自今内外官出入迁转。所司随时斟酌以闻。
尚书不轻授
马文升为兵部右侍郎。三品。满九载。仅予二品俸。久之。进左侍郎。以散赤哈事。汪直、陈钺、陷之。谪戍。又数年。起左副都。晋右都。为兵部尚书。盖尚书之不轻授如此。
本兵
洪武中更本兵二十三人。惟茹少保瑺。九年。嘉靖中。更二十六人。惟杨少保博。十年。自永乐迄正德一百二十年。更四十四人。方临安钝、于少保谦、白南宫圭、马钧阳文升。或七年、十年、十二年。此外大抵再岁不一岁。隆、万两朝。亦未有及七年者。
大小九卿
六部不相统摄。小九卿体杀各部。而事与之关。如光禄则关礼部。先年光禄卿崔志端、陈俊南、光禄卿牛凤、以厨役事屡与礼部争。言本寺非礼部之属。文移往来不应自大。封还劄付。下部详议。至参奏受屈。由此观之。要见小九卿如太仆则属兵部。国子监、鸿胪、尚宝、俱属礼部。京兆无所不属矣。近年郭明龙为南祭酒。李九我为南少宗伯。署事。郭还其劄付。俱用咨文。二公同年。而郭强甚。李不能抗。亦一变也。余署南翰院。院之体貌原与大九卿并。叶台山署宗伯事。移劄付。譔皇太孙贺表。叶以书先之。谓旧规如此。亦惧余之抗也。夫居官各有体。岂以此争强弱哉。
九卿以大小分。文移间宜有低昂。且一切总於大听。其提拨有事。则知会可耳。若谓之属。则与各司官何异。
南兵参赞
南京兵部参赞。於成化二十三年。班在吏部尚书之上。又多以南吏书转参赞。高下名实皆不相应。此制之最舛者。又南中守备参赞下操。勒操江衙门傍坐。故操江都御史。每於次日阅操避之。至万枫潭为南御史。上疏改正。夫吏、户、礼、兵、刑、工。自周公来。天造地设。可容参差乎。
摄篆
南中九卿篆。大不摄小。小亦如之。李九我为南少宰。偶缺大司成。众议归李。李固执不从。人谓得体。偶阅王襄简公有和侍郎杨惟立摄祭酒二诗。亦少宰也。又罗圭峯亦以南少宰再摄国学。皆故事。特未之考耳。近年南大僚缺以太仆卿摄户部事。所属讲相见仪节。不知作何状。王讳轼。公安人。官太子太保。惟立。杨晋斋守随也。尾注云。惟立。双生子。圭峯名玘。南城人。南京科道。不避部堂。台臣犹压於堂官。至科臣则直与大九卿公会矣。考之。起於成化初年。给事中王让。让。上饶人。天顺八年进士。为南吏科给事中。屡有陈奏。刚愎自用。大臣中有少忤之者。必捃摭其过。立见论列。或受人嘱而阴为之报复。朝廷以言官优容之。让益肆。每会议必与六卿并坐。遇大臣於道。不为礼。或两人肩舆行。让必策马从中。左右顾而过之。缙绅侧耳。无敢与抗者。三年考满。吏部侍郎章纶填考有大体宜知之语。让又尝劾祭酒刘俊。俊不能平。刺得让为出继之子。登科录既书其所後父母为父母。又书其本生白氏为生母。而不及其父。俊因扬言。让以母为所後父之妾。当具言於朝。让乃惭屈。诡疾去官。後数年复补考察。黜之。霍渭厓在南与科道交章。然不能尽改也。
第1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