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三洞群仙录>第24章

第24章

《唐隱逸傳》:道士王遠知,梁揚州刺史曇選之子。母丁氏嘗晝寢夢靈鳳集其身,因而有娠,又聞腹中啼聲,沙門寶誌謂曇選曰:生子當為神仙之宗伯。煬帝為晉王時,亦遣使召之,遠知來謁,見斯須而鬚髮變白,王懼而遣之。
《仙傳拾遺》:文蕭寓洪州許真君宅遊帷觀,八月十五上昇之辰,士女雲集,連袂踏歌,謂之酬願。忽見一妓歌詞潛合其名姓,復是神仙之語,詞曰:若能相伴陸仙壇,應得文蕭駕彩鸞。自有繡懦并甲帳,瓊臺不怕雪霜寒。蕭異之,歌罷,蕭徐行隨入大松徑中,所居肅然,侍衛環列,有几案簿書若官府,亦有案牘斷割,多為江湖沒溺之事。肅再三詁之,乃曰:此不可輕泄,吾當為子受禍矣。果有黃衣使曰:吳彩鸞為私欲泄天機,謫為民妻一紀。乃與蕭歸金陵儀居,其後乘虎俱入越王山,不知所之。
劉照青華,穆敬黃竹。
《仙傳拾遺》:劉向,成帝之末校書於天祿閣,夜遇一老人,黃衣,植青草杖叩門而進,問姓名,我即太一之精,天帝聞卯金之子有博學之才,而下觀之。遂出懷中所牒,有天文地圖之書,授向而去。
《穆天子傳》:天子南遊黃臺之丘,以觀夏啟之所居獵平澤,大寒雨雪,作詩三章以哀民曰:我祖黃竹,口員閩寒,帝牧九行,嗟我公侯,百辟冢卿,皇我萬民,旦夕勿忘。
赤松明囊白雲仙錄。
《齊諧志》:鄧紹八月旦入華山,見童子執五色囊,盛相葉上露,曰:赤松先生取以明目。今人八月日一作明囊是也。
《列仙傳》:劉白雲,江都人也,多陰德,遇樂子長曰:子有仙籍天骨而流浪塵土中,何也。因授以錄,且告之曰:子先得變化而後可授道。白雲依而行之,變化萬端,日行七百里。再過子長,服丹千日上昇。
侯楷同塵,幽棲混俗。
《高道傳》:侯楷字法先,十四,師正懿先生學道,先生曰:汝束心勵節,於道不懈,苟非棲隱山樊,不易得也。楷曰:道在方寸,何又山樊。先生曰:吾固知之,然神仙多託巖藪,及成真之後,出而同塵。
又薛幽棲,開元中登進士第,勇退不仕,入鶴嗚山訪漢天師治所,修行僅一紀,道氣愈充。天寶初,遊南嶽,卜棲真之地,遊心於自得之場,曠然無所係,而能和光混俗,毀方瓦合。於三洞經教,靡不該覽,故幽人逸客,嚮風稟受。嘗進《元微論》及注解《度人經》,行於世。
王生桑田,麻姑陵陸。
《宣室志》:王先生有道衛,晦跡烏江,人皆不識之。洪農史晦之聞其名,謁之……抵暮,先生以杖劃庭下,則雷霆震動,巖谷重疊,湖水極目,先生曰:陵陸遽遷而有桑田之變。坐客惶恐,先生曰:所以為娛耳。即以帚掃庭,寂靜如故。
《神仙傳》:麻姑時降蔡經之家,入見王方平,遂拜之,姑曰:自接待以來,見束海三為桑田,向見蓬萊又淺於往時,至復還為陵陸乎。方平笑曰:聖人皆云海中復揚塵也。
玉壇風玲,瑤臺露清。
《稽神錄》:建鄴市有卜者,忽於紫微官題壁云:昨日朝天過紫微,玉壇風玲杏花稀。碧桃泥我傳消息,何事人問更不歸。自是絕跡,人皆言其上昇。
《逸史》:唐開成初進士許涯遊河中,忽得重病,不知人,至三日蹶然而起,取筆大書於壁曰:曉入瑤臺露氣清,坐中唯有許飛瓊。塵心未悟俗緣在,十里下山空月明。書訖復寐。及明旦,又驚起,改其第二句曰:天風吹下步虛聲。吉訖,兀然如醉,醒不復寐矣。良久漸言曰:昨夢到瑤臺,有女仙三百餘人,內一人云是許飛瓊,遣賦詩。及成,復令改,曰:不欲世問人知有我也。既畢,甚被賞,令諸仙皆和,日:君終當至此,且歸,若有人導引者,遂得回耳。
李賀樓記,方朔甕銘。
《書法苑》:李賀將死時,有徘衣人駕赤此,持一板書若太古篆,如霹靂古文,云召賀。了不能讀,下榻叩頭,言阿彌老且病,不願去,徘衣人曰:帝成白玉樓,立召為記,天上差樂不苦也。少頃氣絕。賀學語時,呼太夫人為阿彌。
《拾遺記》:'黃帝時碼瑙甕,至堯時猶存,甘露尚在其中,盈而不竭,謂之寶露,以班賜群臣。至舜時,露漸喊,隨世之汙隆,時淳則露滿,時澆則露竭。秦始皇通汨羅之流,掘地得赤玉甕,可容八斗,置於舜廟。漢束方朔識之,乃作甕銘曰:寶雲生於露壇,祥風起於月館。望三壺如盈尺,視八鴻如縈帶。
李通丹臺,子微赤城。
《六帖》:紫陽真人周季通入蒙山中,遇寓門子,再拜乞長生訣,寓門子曰:名在丹臺玉室中,何憂不仙。
《神仙傳》:司馬天師名承禎,宇子微。女真謝自然汎海詣蓬萊求師,至一山,見道士謂曰:天台司馬承禎名在丹臺,身居赤城,真良師也。自然遂還,求之得度,有弟子七十餘人。一旦曰:吾於玉霄峰束望蓬萊,常有真仙降駕,今為青童君所召,須往矣。俄頃蛻去,詔贈銀青光祿大夫,鎰正一先生,帝親文其碑,有集行于世。
彭蛇盤蹕,王鶴飛騰。
《丹臺新錄》:彭宗字法先,年二十服業於杜沖真人,深蒙賞接,柄真味道,精貫神人。山中有毒蛇猛虎,宗每以氣禁之,潛伏盤辮,雖摩觸終不得動,宗解之方去。
《王氏神仙傳》:丞相王徽女幼年慕道,持經撫琴,嘗曰:洞官有召命,當補仙職。題詩曰:骯水登山無足時,諸仙頻下聽琴詩。此心不戀居人世,唯見天邊雙鶴飛。是夕奄然而卒。及明,有雙鶴飛騰於庭木,音樂異香滿野。舉形就木,空衣而已。
空洞靈瓜,嫌洲甜雪。
《拾遣記》:後漢明帝陰貴人夢食瓜甚美,帝使求諸方國,時燉煌獻異瓜種,怛山獻巨桃核瓜,名穹隆,長三尺,而形屈曲,味美如飴,昔道士從蓬萊山得此瓜,云是空洞靈瓜,四劫一實,西王母遺於此地,世代遐絕,其實頗在。又說巨桃霜下結花,隆暑方熟,亦云仙人所食。
又,穆王束進大騎之谷,指春霄官,集諸方士仙衍之要。西王母乘翠鳳之筆而來,前導以文虎文豹,後列雕麟紫磨,曳丹玉之屨,敷碧蒲之蓆,黃管之薦共玉帳高會,薦清澄瑰瑛之膏以為酒,又進洞淵紅蕩、嫌洲甜雪。
伯微金洵,仁本玉屑。
《丹臺新錄》:莊伯微少好道,常以日入時正西北向,閉目握固,想見崑崙,積二十一年。後服食入山學道,猶存此法,當復十許年。後閉目乃奄見崑崙,存之不止,遂見仙人授以金洶之方,因而得道。猶是精感道應使之然也,非此衍之妙矣。
《酉陽雜俎》:鄭仁本與其中表遊山迷路,見一人枕一樸物而坐,問之,乃云:君知有七寶城乎,常有八萬二千戶修之,我其一也。因開樸視之,有斤斧數事,玉屑飯兩裹,分遺鄭曰:食此可以畢世無病矣。
李封道德,嚴議優劣。
《高道傳》:道士李含光者,晉陵人,年十三篤好道學,雖處暗室,如對君父,人見之情色皆斂。明皇召見問理化,對曰:《道德經》者,君王師也,昔漢文行而躋民於仁壽。又問金鼎,曰:道德者公也,輕舉者公中之私也,雖時見其私,亦聖人存教爾。若求生徇欲,類於繫風,不亦難乎。帝甚嘉之。
又,嚴達者,字道通。始髻亂已有方外志,周武建德中,詔法師於便殿,是時已沙汰浮屠氏,又下議公卿復歌去道家流,上問法師道與釋孰優,曰:主優而客劣。上曰:主客奚辮。曰:釋出西方,得非客乎。道出中夏,得非主乎。上曰:客既西歸,主無送耶。曰:客歸則有益胡土,主在則無損中華,去者不追,居者自保,又何送乎。上嘉其對。
葛呼錢飛,宋指燈滅。
《丹臺新錄》:葛仙翁嘗取錢使人投於井中,公往井上以器呼錢,人見其錢一一飛從井中出,入公器中。
《續仙傳》:宋知白為道士,眉目如晝,言談秀麗。夏則衣綿,冬則跡於雪中,去身一丈餘周匝氣如蒸出,而雪不凝。又指燈即滅,指人則如隙風所吹。或食競肉五斤,蒜蓬一盆,騙了二斗,到處住則以金帛求置一付編一美女,行則拾之,人以為得補腦還,元之衛。後之撫州南城縣,白日上昇。
陶挂朝服,夏懸辟書。
《丹臺新錄》:陶隱居除奉朝請,頗快怏,與從兄書曰:昔仕宦意以體中打斷,鈴期四十左右作尚書郎,出為浙東一好古縣,粗得山水便投簪高邁。宿昔之志,謂言指掌,今年三十六矣,方除奉朝請,不如早去,無自勞辱。欲脫朝服挂神虎門,襲鹿巾,徑出東亭。因與王晏別,語及此事,晏曰:主上性存嚴治,不許人作高奇事,脫政件旨,便恐違卿高志,如何。先生嘿思良久曰:吾本為身非為名,若有此慮,亦奚如此。於是不詣省,直表辭而已。
《真語》:明晨侍郎夏馥字子治,陳留人也,服木餌和雲母。少時被公府辟召,懸辟書著桑樹乃去,其用懷高適如此。
月支獻獸,麻村射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