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芳华,匆匆而逝。梦想就象肥皂泡一样,自己认为抓在手里了,可马上会破碎的。青春说没有有就没有了,当我们不在年轻时,看着散落的脚印作何感想。
28颗痛——写给Sa28颗痛,看完以后,心里也有深深的痛意。
不知道Sa会不会来这个论坛,但我仍然很想写下一点东西,为我昨天捧着她的那篇《28颗痛》时心里溢满的那些感情。希望她能看到。
轩泽,让我同样想起了我的弟弟,一个同样也是学弟的男孩子,一个笑起来同样阳光的男生,一个同样比我高半个头的男生,一个同样学习很好的男生。
也是那样一个曾经很尊敬地叫我学姐的男孩子。和他在一起时,我也有过很开心的经历。
不同的是,他的妈妈曾经误解过我和他的关系,因此找到过我的班主任,闹得满城风雨,这,大概是我长这么大以来最难堪的事情了吧。但我没有怨恨他,没有恨任何人,只是,那件事情成了我心中的阴影,以至于,我渐渐地有些疏远他。
有时在外面看到他,我也只是笑一笑,可他依然很开心地叫我:姐姐。
所以,当我昨天晚上看到Sa写,后来她开始冷漠地对待轩泽的无奈时,不禁从心头涌出一丝痛楚。我也很喜欢我的弟弟,只是还没有任何男女之间那种爱的成分,很单纯地喜欢,甚至,很希望能照顾他。
然而我不能。我顾及他的妈妈,虽然她妈妈已经完全接受我这个姐姐了(因为以前我的老师后来带他,老师对他的妈妈说明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甚至还给我买了一盒巧克力道歉,但我依旧无法释怀。我已经高三,如果再出一次那样的事,我的成绩会跌得很远,再也没有机会爬起来。
所以,看到Sa说,输不起人生。我也这样想。
但是我很同意她的那句话,这样的疏远,过后,伤心最大的还是留给自己。
同时,在《28颗痛》里,我也闻到了一点旧时的味道。按照她的文字推测,那个很阳光的弟弟现在应该也在大学了,并且,比我还高两届。但是,那个叫周轩泽的男孩子,在我的心里,永远像Sa所描写的那样,纯洁得好似百合一般,让人不禁疼爱。
我也很快就会毕业。我也知道毕业以后,就意味着,很多人你不再能看到,直至一生。我的弟弟,也有可能只被铭记在我的28颗痛里。
很喜欢Sa姐姐(不会是男生吧)那样的文笔,有一种怀念的气息。替她祈祷,那个叫轩泽的男生也可以像我一样看到那篇文章,然后,找到她。
愿他们能找回从前的快乐。
1。徐璐安魂曲小时候有个大的不着边际的理想:周游世界。我向往波尔金诺的秋天和普罗旺斯的夏日,渴望到西藏去看一眼纯净的天空和瑰丽的布达拉宫,到新月半岛看大清真寺和蒙面的异族女子,到南北极体验极昼夜以及深寒三千尺,还想去西班牙学弗拉门戈舞和过西红柿节,去非洲边打手鼓边吃香蕉。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说过: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那他一定生活在遥远的地方了。远方,一个多么有魅力的名词,意味着神奇的风景,更真诚的生活,以及在路上的无限可能。
周晓枫在散文《锯木场》很聪明地指出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当一只动物不再移动,它死了;而当一棵树被移动,它死了。人是一种动物,他必须移动,以动态来表征他沸腾的生命。唯有死去,他才能安居于小小坟冢,永不再流离失所,凯鲁亚克最着名的小说叫《在路上》。乔伊斯诗意地说:漂泊是我唯一的美学。也有作家总结过,两种小说题材具有恒久魅力:漫游小说和家族小说。
独自在路上的状态是危险而迷人的。没有遮挡的屋顶,你不知道下一秒天空会是旭日和风还是暴风骤雨,你甚至都来不及撑开伞;没有神谕的暗示,你不知道明天降临到头顶的是奇遇还是灾难,只能赤身在赌局中肉搏。心灵会因为这种不确定而承载巨大的起落,生命却因此越发华彩越发丰盈。是不是,只有维持一种在路上飘飘荡荡的感觉和心态,才能够保持一份文学的思绪和心情?
长大以后,这个理想不再那样令我梦魂牵绕,因为我开始相信一句歌词:最美在心不在远处。而“家”这个字眼在我的心里变得越来越重,越来越富有深沉的意味。我从拼命想要离开家变成一心只想回家。恋家并非出于脆弱而是缘于清醒,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成年后一直离开故乡瑟堡的罗兰·巴尔特说过这样一句话:有时候,远方意味着家的召唤。大学在外飘荡了四年以后,我开始对家有了一种近乎没有出息的眷恋。可考研的时候,出于专业上的考虑,我还是选择辗转到了另外一座城市。但我想,总有一天,我是要回家去的。长长久久永永远远地回去。平静地死在出生的城市,是我一直以来的设计。
记得大四的中秋节前夜,学校突然停电,正好接到妈妈电话,问我有没有月饼吃。在一片黑暗中我突然做出决定,明天就回家,去吃月饼!呵呵!第二天,我就当真跳上了回家的火车,在车上度过了一个中秋夜。虽说那时正是艰苦的考研期,乘坐的那辆火车也很混乱,可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十分珍惜那样的一个中秋夜。那种感觉,是一种知道动荡后就是宁静家园的安心。而家,是一支永远轻柔奏响的安魂曲。
这一首沉淀灵魂的安魂曲我也曾梦想周游世界,梦想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天地无边的辽阔,梦想用旅途中点点滴滴的感动充实自己日渐单薄的想象,我却没想过,这是一个大得不着边际的梦想。
远方一定很美,如果远方不美,就不会有那么多善感的信念执着地坚持追寻远方。可是远方到底在哪里?每一处经过的地方都会因为我们的走近而变得不再遥远,不再神秘,不再让人充满期待和想象。所以有人说远方很远,在你心里,同时远方也很近,就在你脚下。或许远方只不过是我们心目中一个太过完美的梦想,那是一个让我们用来自我安慰,同时也自我欺骗的地方。那是一个,我们一辈子都在努力寻找,却永远也不会找到的地方。
我们找到的,只是自己的家,那是一个想起来都让人觉得轻松自在、怡然自得的地方。我也很恋家,也是恋家恋到感觉上没出息的样子。可是我一点都不觉得羞愧,相反的,我很自豪,我很庆幸我有一个让我可以如此依恋的家。感谢爸爸妈妈,让我有一个这样的家,为了这样的一个家,我心甘情愿放弃远方所有的期待和梦想。
进行曲最近一直处于重压之下。很累。看看朋友们,也都一样。工作的四处奔波,做学生的忙论文考试;出国的在拿学位,办移民,打工,压力更大。而远在美国奋战硕士论文的朋友教育我说:趁宿舍没人,拿一把扫帚在门背后举起来大喊一声:赐予我力量吧。呵呵,真是可爱的家伙。
我们所处的年纪,正是寻找和确定自己位置的时候,是脱离父母的庇护真正走向独立的时候。应该努力为自己争取一个好的起点。
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最终确证——我一直认为这是最经典的关于美的定义。只有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量,将所有的逆己因素变成顺己因素,让生活变成自己梦想的样子,我们才能从自己创造的生活中领略到美,并对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加以肯定。那些懒惰和意志薄弱的人,只能被自己的失败弄得丧气;更愚蠢一些的,则会对自己一手造成的生活怨气冲天。还是大学时英语老师说得好:永远不要抱怨别人,不要抱怨外界,要怪只能怪自己做得不好。
小时候热爱生活,只能算是活得有兴致,对世界仅仅止于欣赏。世界是美的,我是世界之外的一个旁观者。现在热爱生活,是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真正值得去追寻的事物,于是,欣赏上升了一格,变成了参与。世界是美的,而我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应该也是美的、也应该创造美——这时的热爱,更负责任,也更有分量。
我喜欢的作家严歌苓说过一句话:爱人是纪律——甚妙。一个人如果有深爱的人,他就不能松懈,不能放弃自己。他会为了匹配他的爱人而不断地进行自我约束、塑造、提升,想尽办法让自己精彩,让自己的爱情精彩。推而广之,如果你爱生活,就要接受生活给你的所有压力和挑战,竭尽全力将每一仗都打得漂亮。因为你爱它,你情愿遵守这残酷的纪律。
幸福是现在时。愿我总能跟上生活的急行军,愿每一刻都有慷慨的进行曲相伴相随,愿每一个现在都充溢着勇敢拓进的幸福。
第2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