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志》引李膺《益州记》云:一,长星桥,今名万里。二,员星桥,今名安乐。三,玑星桥,今名建昌。四,夷星桥,今名笮桥。五,尾星桥,今名禅尼。六,冲星桥,今名永平。七,曲星桥,今名升仙。(附原注:按《益州记》与《华阳国志》多不同。《华阳国志》升仙桥亦不在七星之数。)今按:李膺从桓温伐蜀,留蜀中颇久,盖与常璩为同时人。而所记李冰七桥与常氏异者,常氏记故老传说,李膺记当时星纬家言,《郦注》折衷二家为文。《初学记》则恪遵《常志》也。兹先依《常志》次第,考订各桥名称,位置如下:
冲治桥
《初学记》作冲里。《水经注》官本作治,朱本、赵本作里。赵一清《水经注释》云:是唐时写本避高宗讳耳。今按:秦汉制,县域区划,有乡、亭、里。乡置有秩三老、游徼。
亭有亭长,以禁盗贼。里有里魁,民有什伍,善恶以告。(引《后汉百官志》。)《常志》亦云:故蜀立里多以桥为名。编户之法,大十户左右为甲。十甲左右为里。地有兴衰,户有增减。增减度过大时,亦每有分并。先有桥,则里因桥为名,先有里,则桥因里为名,此其大较也。秦已建桥,汉始分里,故可推断冲里桥者,原始当单名冲桥。冲即冲途、冲繁之冲字。秦时成都西侧当羌氐、筰、邛出入之冲,(当时临邛入郡自西门。僰自南门,賨自东门,秦自北门。)故正西之郫江桥曰冲。汉立里,因曰冲里。后遂转为冲里桥。宋人刻书者与传写《常志》者,每因唐避治作里,而误会理、里字为唐人避改,遂妄还为冲治桥。犹俗本《史记》、《汉书》,改元元为玄元,说为黑头之义。亦谓古本为避讳改也。
市桥
秦少城正南为石牛门。门外跨郫江有桥,为市桥,为当时各族人民市易处。汉建益州,称为州市,谓一州最大市也。《寰宇记》卷七十二云:市桥,在州西四里。又引李膺《益州记》云:汉旧州市在桥南,《华阳国志》云,后汉大司马吴汉征公孙述,述妹婿延岑伪遣鼓角麾帜渡市桥挑战,汉兵争观,延岑纵兵出汉军后袭击,大破之。(在《公孙述志》)即此桥也,七星桥之五。郑樵《通志》谓古市桥今曰金花桥。考石犀渊当即今之王家塘。石牛门当在今宁夏街东武担山与文殊院之间,去金花街、五福桥不远。宋代犹能知其处,今难确定何点矣。
江桥
在大城南门外,尝估其桥址当在今城东北方正街、贵州馆街之间。《寰宇记》云:南江桥亦曰安乐桥,在城南二十五步(按此谓唐宋之府城)。宋孝武以桥名安乐,寺改名安乐寺。今安乐寺为人民市场,在盐市口附近,祀蜀后主安乐公刘禅,非古之桥神庙也。
万里桥
在郫、检二江合流处之西跨检江。成都舟运,始畅于此。《元和志》云:在县南八里。蜀使费祎聘吴,诸葛亮祖之(于此),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以为名。又明皇幸蜀过此(《寰宇记》作适此桥,义较佳),问桥名。左右以对。明皇叹曰:“开元末,僧一行谓,更二十年,朕当远游万里外,此其验也。”范成大《吴船录》云:在合江亭西。考合江亭,当在今望江公园附近。万里桥当在今九眼桥附近。检江,亦即锦江,一名流江,《元和志》曰大江,云万里桥架大江水也。舟行者自此始,故祖饯者恒于此处。费祎所叹,谓使程之远,正如此桥名,非因有此叹而名此桥也,万里之名,当秦已定,取长江万里为义。《寰宇记》云:在州南二里。亦名笃泉桥。桥之南有笃泉也。……七星桥之二。今按二里上疑脱十字。或二为八之讹。所举费祎、玄宗两故事与《元和志》同,则道里不能远异。宋之州城距此,亦不能是二里。所言笃泉,疑即今之薛涛井,本名笃泉,清人傅会为薛涛故井也。成都郊区皆饮江水,渠水,不作井泉,惟此有一井泉,故知其为笃泉也。万亦为姓氏字,亦可疑万里是里名。
夷里桥故址当在今盐市口南,跨金河(检江)。本曰夷桥,汉立夷里,遂称夷里桥也。夷字本义训大,训平易,又为姓,齐大夫有夷仲年,又与彝通,不必即为蛮夷义。
笮桥
常氏夹叙在七星桥之间。《益州记》、《水经注》,皆以为即夷里桥。《寰宇记》云:笮桥,去州西四里,一名夷里桥,又名笮桥,以竹索为之。今按:李冰七桥皆木制之板桥,可行车马。惟此附郭七桥外,乃仍旧为竹索桥,夷里桥决非竹索为之。李冰于成都通临邛道上各渡口皆作笮桥,明着《常志》。其出少城赴临邛之第一笮桥,正跨检江,当在夷里桥上方赴临邛方向,疑是今草堂寺外龙爪堰处,虽李冰作,不在七木桥内。吴汉入蜀,蜀人坚守夷里、万里二桥,军不得渡。故上趋笮桥。延岑乃以鼓角、旗帜,大出市桥,趋夷里,若欲击其后者,汉军争东向夷里御之,延岑乃以奇兵向笮桥击其后方,故大败之,汉堕水,援马尾得出。其时笮桥亦已易木桥,而市桥江桥皆易为石桥矣。今成都南郊四十里,有地名簇桥,亦非秦之笮桥,秦笮桥当跨检江。
长升桥按《常志》,当在少城西北,跨郫江,约在今洞子口附近。
永平桥
按《常志》文,当在郫江更上游,今踏水桥附近。旧地书于此两桥无所称述。兹订为如此位置者,如此乃合上应七星语。北斗七星特明朗。其四星排列略成四方(微作梯形),是为斗勺。其三星排列微弧,接于勺,为斗柄。李冰七桥,市、江两桥跨郫江,万、夷两桥跨检江,亦略成四方形,似斗勺。冲里以西北三桥,皆跨郫江上游,配合恰似斗柄状。如此乃与七星形位相应,否则不为相应。此应字,只能是相类似之义。北斗七星,斗勺之前端二星为天枢,其间作直线引长更约七倍距离处为北极星(北辰),正当天心,亘古对地面位置不变。北斗七星与其他星群则每昼夜对地面旋转一次(实即地球自转所见的天象),每月之同一时间,斗柄所指的方位又不相同。每一周年,斗柄回指一定方位(实即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天象)。上古人类,便依据它转向的方位,定出年、月、日、时的历法来。李冰所造七桥,形位与斗宿七星相似,惟不能旋转如斗,每日仅瞬刻与之相应。李冰当时随地理形便造桥,恰有形似北斗之排列。后人遂饰为上应七星,传播于蜀人之口,常璩从而采入于书耳。笮桥位置与七星排列不相应,而与万、夷两桥同在检江上,故夹述及之。
升仙桥
即今之驷马桥,本汉城咸阳门外护城河桥。张仪筑时应已有木桥,非李冰造。唯郫、检二江上木桥,工程较大,或是李冰造耳。此桥既非跨郫检江,又不与七星排列位置相应,即不当在七桥之内。(《水经注》误入于七星桥。缘《益州记》误。)李膺《益州记》久失传。唐宋人每多引之,文不尽同。如《寰宇记》谓南江桥为七星桥之一,万里桥为七星桥之二。市桥为七星桥之五,余四桥无名次,但有夷里桥又名笮桥,不言七星桥次,而与《一统志》所传《益州记》四,夷星桥又名笮桥之文正同。故知其出于《益州记》也。然《一统志》所传《益州记》之桥次为一万里桥;二安乐桥(按《寰宇记》,安乐桥即江桥);三建昌桥,谓即长升桥,其下突然跃越至斗柄中,显有未合,疑原是夷里桥;其四为笮桥,而五为市桥(禅尼桥),顺序乃合,然则李膺本语固以笮桥入于七星与《水经注》同也;其六为冲星桥,沿市桥溯郫江而上,次叙合。其七为升仙桥,又不合如上所述。可疑所云李膺《益州记》,亦只是后人所妄托。即如长、员、玑、夷、尾、冲、曲等星名,亦非天文诸书所固有,不得为李膺实地考察之言矣。
若《常志》文,上曰笮桥四字为自注语,则从江桥为斗魁第一星起,次万里、夷里、市桥为勺。次冲里、长升、永平三桥为柄,以象北斗,殆似之矣。
综上言之,可得下之结论:上应七星之说。除形似外,不能有其他意义。既云:(秦城)西南两江有七桥……上应七星。即不得有升仙桥(驷马桥),亦不得有笮桥。笮桥虽亦在检江,与七星不相应,亦非如七星桥之为木桥,常文本自明白。后人转引讹谬,以升仙亦为木桥(汉世笮桥亦为木桥),而永平桥远(或已坏),说者不知,亦不细审常文,致昧七星之义。
《五行志》
成帝鸿嘉三年五月乙亥,天水、冀、南山大石鸣,声隆隆如雷。有顷止,闻平襄二百四十里。……是岁,广汉钳子谋攻牢。(颜注:钳子,谓钳徒也。牢,系重囚之处。)篡死囚。郑躬等盗库兵,劫略吏民。衣绣衣。自号曰山君。党羽寖广。明年冬,乃伏诛。自归者三千余人。
南中志(在蜀《汉书》曰《宁州志》。)一宁州,晋泰始六年初置,蜀之南中诸郡,庲降都督治也。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钱、《函》二本脱盖字,重越字。滇、濮、句町、夜郎、叶榆、桐师、嶲唐,侯王国以十数,〔或椎髻耕田,有邑聚,或〕编发、左衽随畜迁徙,旧本唯随畜下六字,只能表嶲、昆明,即叶榆民俗,若夜郎、滇、濮、句町、则明明为定居之民。故依《西南夷传》改。莫能相雄长。此下旧有嶲唐小注。删。周之季世,楚威〔顷襄〕旧刻皆同《史》、《汉》、《西南夷传》作威。颜师古《汉书》注牂柯郡引《华阳国志》作顷襄王时(《后汉书》同)。廖本注谓:盖颜师古因秦夺楚黔中郡地在顷襄王时,改而引之也。顾观光《校勘记》云:廖说误也。《史记正义》,《艺文》七十一,《书钞》百三十八,《御览》百六十六,又七百七十一,并引作顷襄王。必《华阳国志》古本如此,后人依《史》、《汉》改耳。今按:杜佑《通典》百八十七已驳威王时之说,谓恐《史记》谬误,班生因习便书。范晔所记详考,为正。清黔人莫与俦《庄蹻考》征引详赡,论断允当。谓杜氏以《史》、《汉》威王时为非,《后书》顷襄王时为正。兹更详考参合,定《常志》原作顷襄王,依谯周《古史考》,不取《史记》。《范史》遵用《常志》,而后人更从《史》、《汉》改易作威王也,当改还。参看附录《庄蹻入滇考》。王遣将军庄蹻泝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植牂柯,各本作,牂柯,字不同,音义同。此依钱、廖本。系船于是。系,廖本注云当作椓,下同。船,刘、李,《函海》作舡。下同。且兰既克,刘、张、吴、何、王、浙本并作克。廖本作克。夜郎又降,而秦夺楚黔中地,无路得反,遂留王滇池。此段夜郎又降句以上,亦是常氏用《古史考》文。《范史》遵之。《史记》言楚威王时有误;谓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则不误。说详附录《庄蹻入滇考》。缘此是常氏本文,故不改。蹻,楚庄王苗裔也。顾观光云:此又误。《书钞》、《御览》并云:遂留之,号为庄王。按:不得以此为旧刻又误。以牂柯系船,因名且兰为牂柯国。张、吴、何、王本以字下脱牂柯字。《艺文》、《御览》并云以且兰有椓船牂柯处,乃改其名为牂柯,引而变其文也。分侯支党,传数百年秦并蜀,通五尺道,置吏主之。汉兴,遂不宾。传数百年句有误,承庄蹻言,无数百年;承且兰言,亦非允当;谓夜郎竹王,则不当着于此处。审此上二十四字,当是述夜郎国文,兹移下。
第5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