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阻眩晕
李××,女,六十八岁,住某专区。1943年2月。
初诊;患者素体丰腴,喜食腥腻,多痰疾。花甲后,常现面浮、肢体麻木、浮肿。且感胸闷气(目真),痰多泡沫,纳呆,多梦。进而头晕目眩,脑转耳呜,心悸诸症悉增,甚则不能行步。医以归脾养心、朱砂安神,治之不效。再投以八味地黄之类,症候反剧。乃专程至昆,寻余诊治。脉象关上浮大而滑,寸日濡弱,舌质淡胖、苔白腻而滑润。此丹溪所谓“无痰不作眩也。”日常恣食肥甘,伤及脾胃,运化失司,湿聚痰盛。水谷不能化精,肝失所养,风从内生,风痰相助,上扰清空,发为是症。法宜化风宣络,豁痰理气,兼镇逆平肝。处方:
明天麻9克法半夏9克自吉力9克黑芝麻12克化桔
红6克茯苓神15克代赭石9克(醋煅)炒枳壳6克桑
枝15克白檀香4.5克生甘草3克竹茹6克
二诊:上方服三剂,顿觉头目清爽,眩晕得减。咯出风沫痰涎甚多,胸膈舒畅,稍思纳食。仍浮肿、心悸,夜寐不宁。耳呜,神倦,肢体觉麻。脉象滑大较平,风痰渐化。乘势再进下方:
明天麻9克法半夏9克生龙齿9克石决明9克茯神
木15克酸枣仁15克炙远志6克沙吉力12克化桔红
4.5克白檀香4.5克生汁草3克桑枝木12克荷叶顶2枚
三诊:上方连服五剂,眩晕若失,浮肿消退,痰涎渐少。
行动自如,纳食增加。仍时感肢体麻木,神疲。能眠而梦境尚多。脉缓微滑,舌质淡,苔薄润。此风痰化除,续宜滋血养肝安神之品。处方:
当归身12克炒杭芍9克酸枣仁15克茯苓神15克明天
麻9克桑寄生12克黑芝麻12克法半夏9克化桔红
6克石决明9克白檀香4.5克生甘草3克荷叶顶3枚
嘱服五剂后,配十剂制为丸,早晚各服6克。戒荤腥。
[按]本案紧扣“痰湿”治眩。以祛风豁痰,兼佐柔镇。
风痰既化,再益肾柔肝,养心安神,避辛燥及滋腻。用药从轻灵处下功夫。
血不养肝眩晕
张××,女,四十五岁,干部。1950年。
初诊:生育过多,伤及气血,十多年来,常感头昏眩晕,两眼花雾,耳鸣,食少,夜眠多梦。经候前期,量多,行经则眩晕尤甚,举步欲仆。患者住本市红会医院治疗,并邀余会诊。诊见脉象濡弱沉细,舌质淡红,苔薄润,血压波动在180—140/110—90毫米汞柱之问,血象偏低。此属血不养肝,肝木虚旺,风越于上,发为眩晕,并兼见心脾肾经不足,法宜滋养调理。处方:
白人参9克(另煎汤兑服)大熟地15克当归身15克生杭
芍9克白茯神15克干果杞15克沙吉力12克黑芝麻12克
明天麻6克法半夏9克炙甘草3克荷叶顶3个龙眼
肉9克
二诊:上方服三剂,觉头眩耳鸣轻减,食眠渐佳。经行二日,量较前减少。脉弱缓,舌粉润。余无它异,续拟下方:
苏条参12克明玉竹12克当归身15克炒杭芍9克炙首
乌15克黑芝麻12克沙吉力15克干果杞12克法半夏9克
广陈皮6克炙甘草3克黑小豆15克荷叶顶3个
三诊:上方连服十剂,六脉调和,舌红润有津,眩晕诸症悉平。血压稳定,血象正常。为拟下方,嘱其出院后配服,以资巩固。处方;
苏条参15克东阿胶15克(烊化兑服)全当归15克炒杭
芍9克炙首乌15克沙吉力15克明天麻9克干果杞15克
广陈皮6克茯苓神15克炙甘草3克莲子肉15克龙眼
肉12克荷叶顶3个
[按]经云:“虚者补之”,此例聿无火邪实热,故能予受纳大剂滋肝补肾、荣养气血之品。
肝肾虚亏眩晕
徐××,男,四十五岁,家住昆明市。1951年。
初诊;深嗜烟酒,劳累过度,四十岁以后,经常头昏眩晕,失眠多梦,耳鸣眼花,腰酸足软。食欲不振,自汗神倦,站立不稳。曾服中西药,效果不明。体质日衰,求诊于余。症见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声音低沉。脉濡弱沉细,两尺尤为无力,舌质淡红,苔薄白。此系肝肾虚亏,水火不济,而为眩晕,法宜滋补治之。处方:
红人参9克(另煨兑服)炙首乌15克沙吉力12克女贞
子12克大熟地15克盐巴戟15克生龙齿12克酸枣仁15克
炙甘草3克西砂仁6克盐水烘荷叶顶3个为引
二诊:上方连服五剂,精神渐佳,食眠稍有好转。然余症无明显起色,脉仍濡弱沉细。此水火渐济,下元不足,当填精补肾,双调阴阳。处方:
红人参9克(另煨兑服)炙首乌15克大熟地15克淮山药
12克大果杞15克川附片30克(开水先煨透)西砂仁6克
沙吉力15克女贞子12克炙甘草3克黑小豆24克荷叶
顶3个
三诊:上方连服十剂,头昏、日花、耳鸣等诸症大为好转,面色渐润。脉细弱,舌红有津。病久体赢,拟方增损,缓图调理,熬制膏剂。处方:
龟鹿胶各15克红人参9克炙首乌15克川附片30克大
果杞15克沙吉力15克怀牛夕9克西砂仁6克炒枣仁
15克淮山药15克炙甘草3克莲子肉15克桂元15枚
上方十剂一料。服法:早晚各一匙,开水冲服。
[按]下元既亏,阴阳失衡,水火难济。徒尔安镇何益!经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方投参、附、杞、地、首乌、龙齿、酸枣、巴戟等配有情血肉之品,气味俱厚,久服乙癸得养,精液得滋,神形乃复。
脾虚湿痰眩晕
高××,男,五十五岁,干部。1970年7,月。
初诊:患者体形肥胖,湿痰较重,多年来积劳过度。自1952年起,即感头昏眩晕、耳鸣,如乘舟车,夜卧不安,梦多。有时胸闷、痰凝、欲呕、食少。十多年来,血压波动在180/110毫米汞柱上下。经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服西药并服中药滋补剂,病情不减,近已停止工作,特约余前往会诊。
症见舌苔薄白,微腻,脉象右濡滑,左弦细。余谓此属疲劳过度,心神不宁,又因湿痰凝滞,脾运受损,肝之清阳不升,发为眩晕。法宜淡渗利湿,化痰理气,升清降浊,健脾宁心为治。处方:
法半夏9克明天麻9克漂白术9克白茯苓15克化桔
红6克淮枣仁15克炙远志6克石菖蒲3克炒枳壳6克
生甘草3克炒苡仁15克净秫米15克荷叶顶2个
二诊:服上方五剂之后,夜卧渐安,血压稍降,头目仍发眩晕,耳鸣腰楚,咯痰较多,二便如常,饮食增加,胸闷已减。左脉稍弦,右仍濡滑。乃脾为湿困,痰凝未涤,清浊升降失司,肝肾不足。嘱须尽量节制肥甘腥腻及动湿生痰之品。续用原方增减:
法半夏9克明天麻9克漂白术9克白茯神15克化桔
红6克光杏仁9克炒苡仁12克生杜仲12克建莲子15克
生甘草3克石决明9克荷叶顶3个
三诊:上方连服十五剂,诸症均有显着减轻,血压降至150/80毫米汞柱。患者已能适当工作,独自行走,饮食增加,二便正常。脉转缓和,舌淡苔润,唯精神尚弱。证属湿痰渐化,心脾功能逐渐恢复,清浊渐分而肝肾未足。可用原方稍佐滋养固脾之品,调理善后。处方:
炙首乌15g漂白术12克白茯神15克明天麻9克法半
夏9克化桔红6克黑小豆15克沙吉力12克生甘草3克
炒苡仁12克荷叶顶3个
[按]脾虚湿痰郁阻引起的眩晕症,临床较多。病的初期,往往辨证不确,或用滋腻,或用强壮,或用温燥,或用寒凉,甚或使用攻下,皆未获效,反致迁绵。固当重视病因病理的特点。此例首用淡渗利湿,化痰理气,升清降浊,以治其标,方中兼以健牌宁心,调达盱肾;继投补益,以固根本。此法可供借鉴。
湿寒泄泻
外宾某,男,四十五岁。1965年6月初诊。自述:腹痛泄泻月余,日三、四行,每痛即有便意,行之不爽,色黄,质稀,检验无异常。食欲渐减,日淡无味,纳谷不香,且食后胸腹饱闷。睡眠欠差,腰酸,耳呜,自汗,下肢浮肿,小便少。服西药,能改善,停药后,症复作。诊见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迟缓。此由脾胃之阳受损,而肾命之火不足,温运失司,寒湿水邪浮泛阻遏,以致泄利肿满诸症丛生。诊断为脾肾阳虚、寒湿泄泻。治宜温肾健脾燥湿,并佐分利为法。处方:
炙吴萸2.4克黑固脂9克肉蔻霜6克(去油)炒苍术9克
法半夏9克广陈皮6克西砂仁9克(冲)白茯苓15克
木猪苓9克炒苡仁12克炒老米12克生姜2片(烧)大
枣5枚
上方服三剂,大便日一次,成形。肿满、耳鸣、自汗、饱闷、口淡诸症大减。精神好转,饮食增加。脉缓而有力,苔腻渐退。方药获效,患者极为欣慰。乃嘱照原方续服三剂,调理善后。
[按]湿邪阴浊,最易伤阳,金鉴有言:“命门无火,不能为中宫腐熟水谷之用,肾气不固,谁复司其闭藏之职”。
此证,寒湿久停不化,而脾肾之阳已伤,故取吴萸、固脂、肉蔻之辜温,暖肝、仆脾、温肾,以治阴邪,并用二苓、二陈、术、姜、枣、砂仁、老未,燥湿渗利,分清化浊。方药投症,泄泻遂得速止。
暑湿协热下痢
夏××,男,卅五岁,干部。1959年。
初诊:因素嗜烟酒,湿热内伏,适当夏秋之交,过食生冷油腻,又感暑邪,发病头痛身疼,恶冷发烧。胸闷不适,欲呕,便泻不畅,一日数行,溺短赤,口燥思饮。曾服发散消导剂,证情不减。继下利赤白,昼夜四、五十行,里急后重,痛楚呻吟。脉浮数,左关弦右关濡。舌红,苔黄燥厚腻。此暑邪内陷,与湿相搏,协热作利。法拟清暑祛湿,理气化滞。处方:
藿香梗6克粉葛根12克炒杭芍9克炒黄芩6克云黄
连4.5克(吴萸水炒)焦山查9克炒谷、麦芽各9克槟
榔9克广木香3克车前草9克黑木耳9克益元散12克
二诊:服药后,夜得微汗,次日恶寒已罢,发热较退,头身疼痛减轻,胸闷渐舒。下利仍频,红多白少。舌红,苔黄腻少滓。切脉浮濡均减,关仍弦滞。此暑邪得解,湿热积滞未清,续拟下方:
粉葛根12克藿香梗6克炒黄连3克炒黄芩6克炒大
黄9克炒杭芍9克焦楂炭9克银花炭9克广木
香3克炒鸡金6克黑木耳9克
三诊:服上方后,下利日四、五行,较畅,兼有燥屎数枚。腹痛及里急后重大减。发热退,尚觉口燥思饮。能进稀粥。此湿热将化,积滞已消。脉转细弦,舌红苔薄,续拟下方:
当归尾9克赤白芍各9克炒黄连3克炒黄芩6克广
木香3克波蔻6克(冲)白茯苓12克红饭豆15克(冲)车
前仁6克炒鸡金6克黑木耳9克
四诊:上方连进三剂,下利、腹痛、里急后重等诸症消失。脉细缓,舌淡润,神倦体弱。乃病后气血不足,拟下方调理:
全当归15克炒杭芍9克白茯苓12克金石斛9克广木
香3克红饭豆12克(冲)波蔻6克(冲)生甘草3克莲子
肉12克炒玉米、老米各12克苏条参12克炒淮药12克
[按]首重清暑祛湿,理气化滞;继以通导解毒,活血疏调。后病退正虚,用归、芍、条参、淮药、石斛、莲子等品,养益气血及肝脾。
第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