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与王昆绳书>第1章

第1章

苞顿首[1]:
自斋中交手[2],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3],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久[4],得归省视[5],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6],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抵掌[7],今故酣嬉笑呼[8],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9]。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10]。入泾河[11],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12],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13],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团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14],逍遥纵脱[15],岩居而川观[16],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17],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父亲皆肖以出[18]。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19]、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肋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20],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21],或胥易技系束缚于尘事[22],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23],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24],学殖荒落[25],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26],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27]。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28],中夜起立,绕屋徬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就?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29]!
吾兄得举[30]。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云[31]:“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
苞迩者欲穷治诸经[32],破旧说之藩篱[33],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34]。
苞顿首。
注释:
[1]顿首:《周礼》九拜之一,是一种对人很恭敬的礼节。跪拜时以首叩地而起。后用为书信开头、结尾的客套语。[2]交手:握手。指告别。[3]臭味:气味。臭(xiù),气。[4]违:背离。膝下:指父母。色养:人子孝养父母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色,指以温顺的颜色对待父母。《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注:“包曰:‘色难者,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孝。’”养,指供奉父母饮食。《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5]省(xǐng)视:问候看望。[6]乖隔:离别。蔡琰《悲愤诗》:“存亡永乖隔。”[7]褐甫:戴名世,字褐甫。详见《南山集序》题解。抵掌:击掌,形容谈论欢快。[8]今故:新老朋友。[9]怛(dá)然:感伤的样子。离索,离群索居之缩语。谓离开朋友而散居。《礼记檀弓》上:“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注:“索,犹散也。”[10]饥驱:被饥饿驱使。宣,歙。今安徽省的宣城县和歙县。[11]径河:指泾水。源出安徽绩溪县徽岭山,流入泾县。名曰泾水。[12]清泠[líng]:清澈而凉爽。[13]修篁:高大的竹子。郁盘:茂盛盘曲。[14]庄周:战旧时楚国蒙人,曾为漆园史。于学无所不寂,其要本归于清静无为。其言论见《庄子》。陶潜:字渊明,一字元亮,晋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亲老家贫,为彭泽县令,不为五斗米折腰,即日解印绥去职。有《陶渊明集》。[15]逍遥:安闲自得的样子。庄周有《逍遥游》大意谓天地之间,万物芸芸,小大虽殊,各任其性,各称其能,各当其分,就能逍遥自乐。纵脱:纵恣脱略,放荡不羁。《庄子天下》:“纵脱无行,而非天下之大圣。”疏:“纵恣脱略,不为仁义之德行。”[16]岩居而川观:居于岩穴之中和观览流水,比喻隐居不仕。《庄子达生》:“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陶潜《归去来兮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著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17]天地日月山川之精:《庄子天运》:“上悖(违)日月之明,下睽(乖离)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可不耻乎?其无耻也。”这里是从正面说,得“日月山川之精”。[18]肖:像。指和其人相像。[19]宫:房屋。[20]仆仆:劳顿的样子。索:求取。[21]颠顿:颠踣困顿。怵迫:被利诱和驱使。[22]胥易技;互相交换技艺。系束缚:用绳索捆绑。[23]君于固穷:有德行的人坚守穷困。语出《论语卫灵公》。[24]滑(gǔ)昏:纷乱。[25]学殖荒落;语本《左传昭公十八年》:“夫学,殖也。不学将落。”注:“殖,生长也,言学之进德,如农之植苗,日新日益。”荒落,荒废,停止。[26]蹉跎:虚度肘光。[27]蔑蔑;藐小。[28]沉疴:不治的重病。[29]策:筹划,安排。[30]得举:考中了举人。乡试中式,成为举人。[31]退之:韩愈,字退之,唐古文大家。著有《昌黎先生集》。[32]迩者:近来。[33]藩篱:指门户。[34]勖(xù)励:勉励。
王源,字昆绳,一字或庵,直隶宛平人,康熙三十二年举人。少喜任侠言兵,从宁都魏禧游。晚岁与李塨师事颜元。为古文规模秦汉。五十岁以后,云游四方,容死山阳。是康熙三十年作者二十四岁时在京师结交的朋友。康熙三十—年二人在京师还经常见面讨论问题,畅谈理想。当年下半年,二人分别,作者回家。这封信大约写于康熙三十二年秋乡试之后。本年乡试,王昆绳中顺天乡试第四名。而作者不幸落弟。
作者从康熙二十八年夏补桐城县学弟子员后,康熙二十九年秋乡试不弟,这是第二次落榜了,心情非常抑郁。所以信中所谈,除两人的交情和分别以后的离索之感外,便是恍忽徬徨。想不再应考,筑室于山林川泽之间,课耕养亲,穷经著书,条件又不允许。若再继续应考,又怕终年仆仆风尘。向人觅衣索食,以致学殖荒落,终不能成功。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决定穷治诸经,想有所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