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古佛自体自真不随妄者。即不可践其古迹。为真自常真。不可以真随生死故。即生死是常生死。佛自是常佛故。若也众生定有生死者。生死自常生死。不可得成真故。此是断见。此二种俱非。不离断常也。为一切众生生死无性本无生死。横计生死本非生死。一切诸佛本无自性故。实无菩提。亦无涅盘。而众生妄谓诸佛有菩提涅盘。若有众生能如是知者。名为发心。名为诸佛。名为见道。而能开悟一切众生。是达无明者。无明本无。诸佛亦无。名为觉者。但以无依无住无体无性妙智。能随响应对现色身。能以此理教化众生。名为大悲。故不可有得有证。有忻有厌。有取有舍。有古有今。有真有假。发菩提心也。如是发菩提心。不为长夜无明之所覆故。又云。善财白德云比丘言。我已发无上菩提心者。已于文殊师利所。发菩提心。为知菩提无证修无所求故。但求菩萨方便三昧加行。其菩提心自然明白无垢。犹如空中有云。云亡其虚空自空。不复云求虚空也。以明但修菩萨三昧观照以治执障。然菩提心无有修作留除之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是故今以妙山。像以止观二门七菩提之助显方便。菩提心自明白。及至菩提明白。即菩萨行诸三昧自是菩提。不复别有菩提。而自明白。以明菩萨处于世间修诸万行。世问万行乃至菩提。涅盘性自离故。以将此法教化迷流。不了此者而令悟达性空无垢之智。以净诸业令苦不生。名为大悲。犹如化人教化幻士。以智观业。随时随根十方等利。无心意识。智幻利生。以此义故。但求菩萨一切诸行。以明即行是菩提一切无生灭。故云我已发无上菩提心者。
以明信心菩提虽未有三昧加行显发已知无所修无所求故。今求菩萨行者。以明方便三昧相印。方明行及菩提如实无二。于此之中不可说言。诸行无常是生是灭。如此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当现前。是知菩提之心不生不灭。无得无依。所云求菩萨行者。是方便显发。当显发之时则理行无二。所以般若会中。舍利弗念。须菩提依何法门善说般若。须菩提云。我以无依故辩说如是。诸佛第子。若于一切无依。皆法尔如是。非我能为。亦如妙善堂中天鼓说法。称为无依印法门。故古偈云。识心达本如如佛。毕竟无依自在人。
夫凡圣一心境界。如何是自在出生无碍之力答。一是法尔。二由诸佛菩萨行愿。三即众生信解自业感现。又总具十力。一法如是力。二空无性力。三诸佛神力。四菩萨善根力。五普贤行愿力。六众生净业力。七深信胜解力。八如幻法生力。九如梦法生力。十无作真心所现力。又华严疏释云。一多相持互为本末。一心所现总有十义。一孤标独立。以是唯一故独立为主。二双现同时各相资无碍故。三两相俱亡。互夺齐泯故。四自在无碍。隐显同时一际现故。五去来不动。各住本法不坏自位故。六无力相持。以有力持无力故。七彼此无知。以各无自性法法不相知不相到故。八力用交彻。以异体相入有力相持故。九自性非有。以无体性方能即入无碍故。十究竟离言。冥性德没果海故。释云。孤标独立者。即经颂云。多中无一性。一亦无有多。二法互无故。得独立亦一。即多而唯多。多即一而唯一。废己同他。故云独立。二双现同时者。即经颂云。知以一故众。知以众故一。无一即无多。无多即无一。故二双现更无前后。如牛二角三两相俱亡者。即前二俱舍也。四自在无碍者。欲一即一。不坏相故。欲多即多一即多故。一既如此。多亦准之。常一常多。常即不即故。故云自在。五去来不动者。一入多而一在。多入一而多存。若两镜相入而不动本相。相即亦然。六无力相持者。因一有多。多无力而持一。因多有一。一无力而持多。七彼此无知者。二互相依。皆无体用。故不相知。如经颂云。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八力用交彻者。即经颂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义。九自性非有者。互为因起举体性空。十究竟离言者。不可言一。不可言非一。不可言亦一亦非一。不可言非一非非一。不可言相即以相入故。不可言相入。以相即故不可言即入。不坏相故不可言不即入。互交彻故。口欲辩而词丧。心将缘而虑息。唯证智知同果海故。一多既尔。染净等法无不皆然又约一心圆别之理无碍之力者。圆别遍理微细难分别。则要有差别方能遍。若不差别不能遍圆。则不要差别而能遍。
能遍之法一一圆虽故无差别。而言圆融者。一会即是彼一切会。亦非此会处处到也。即此即彼。即一即多。故云圆融。又约所遍处以论总别。东名非西名。所遍别也。此会即彼会。所遍处总也。又约能遍论圆别。要将差别之法方能普遍。是名别也……是圆融无差之法。即能遍故。名为圆也。前之别如列宿遍九天。此之别如一月落百川。前之总如一云之满宇宙。此之圆如和香之遍一室。故云总圆有异也。华严论云。此华藏界隐显自在。为利众生显胜福德故。即具相万差光明显照。若令众生情无取着。如幻云散。一物便无有所得存其计故。以如此大愿智力法性自体空无性力。隐显自在。若随法性万相都无。随智力众相随现。隐显随缘都无作者。凡夫执着用作无明执障既无。智用自在。不离一真之境。化仪百变。是以箭穿石虎。非功力之所能。醉告三军。岂麴檗之所造。笋抽寒谷。非阳和之所生。鱼跃冰河。岂网罗之所致。悉为心感显此灵通。故知万法施为皆自心之力耳。若或信受具此力能。则广辟障门尽枯业海。所以仁王经云。能起一念清净信者。是人超过百劫千劫无量无边恒河沙劫一切苦难不生恶趣。不久当得无上菩提。是以了心无作即悟业空。观业空时名为得道。其道若现何智不明。心智明时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法尔能现自利利他之力。如华严经云。善见比丘在林中经行。告善财言。善男子。我经行时一念中一切十方皆悉现前。智慧清净故。一念中一切世界皆悉现前。经过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佛刹皆悉严净。成就大愿力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众差别行皆悉现前。满足十力智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诸佛清净身皆悉现前。成就普贤行愿力故。
一念中恭敬供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如来。成就柔软心供养如来愿力故。一念中领受不可说不可说如来法。得证阿僧只差别法。住持法轮陀罗尼力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菩萨行海皆悉现前。得能净一切行如因陀罗网愿力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诸三昧海皆悉现前。得于一三昧门入一切三昧门皆令清净愿力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诸根海皆悉现前。得了知诸根际于一根中见一切根愿力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时皆悉现前。得于一切时转法轮众生界尽法轮无尽愿力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一切三世海皆悉现前。得了知一切世界中一切三世分位智光明愿力故。经行既尔。坐立亦然。故法华经偈云。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问。此宗镜录中德用所因有何因缘。令此诸法混融无碍答。约华严宗有其十义。一唯心现者。一切诸法真心所现。如大海水举体成波。以一切法无非一心故。大小等相随心回转即入无碍。二无定性者。既唯心现从缘而生无有定性。性相俱离。小非定小。故能容太虚而有余。以同大之无外故。大非定大。故能入小尘而无间。以同小之无内故。是则等太虚之微尘。含如尘之广刹。有何难哉。是以一非定一。故能是一切。多非定多。故能是一。边非定边。故能即中。中非定中。故能即边。延促静乱等一一皆然。三缘起相由者。谓大法界中缘起法海义门无量略有十门。具在下帙法性因缘中说。四法性融通门者。谓若唯约事。则互相碍不可即入。若唯约理。则唯一味无可即入。今则理事融通具斯无碍。谓不异理之一事。具摄理性时。令彼不异理之多事。随所依理皆于一中现。若一中摄理不尽。则真理有分限失。若一中摄理尽多事不随现。则事在理外失。今既一事之中全摄理尽。多事岂不依中现。华藏品颂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法界即事法界矣。斯即总意。
别亦具十玄门。一既真理与一切法而共相应摄理无遗。即是诸门诸法同时具足门。二事既如理能包。亦如理广遍不坏狭相。故有广狭纯杂无碍门。又性常平等故纯。普摄诸法故杂。三理既遍在一切多事。故令一事随理遍一切中。遍理全在一事。则一切随理在一事中。故有一多相容门。又如尘自相是一。由自一不动。方能遍应成多。若动自一即失遍应多。亦不成一。二三皆如是。又一多相由成立。如一全是多方名为一。又多全是一方名为多。多外无别一。明知是多中一。一外无别多。明知是一中多。良以非多。然能为一多。非一然能为多一。以不失无性方有一多之智。经颂云。譬如算数法。增一至无量。皆悉是本数。智慧故差别。四真理既不离诸法。则一事即是真理。真理即是一切事故。是故此一即彼一切事。一切即一反上可知。故有相即自在门。五由真理在事各全非分故。正在此时彼即为隐。故有隐显门。六真理既普摄诸法。带彼能依之事顿在一中。故有微细门。七此全摄理故能现一切。彼全摄理同此顿现。此现彼时彼能现所现俱现此中。彼现此时此能现所现亦现彼中。如是重重无尽。故有帝网门。所以真如毕竟无尽故。八即事同理故。随举一事即真法门。故有托事门。九以真如遍在昼夜日月年劫皆全在故。在日之时不异在劫。故有十世异成门。况时因法有。法融时不融耶。十此事即理时不碍。与余一切恒相应。故有主伴门。又谓尘是法界体无分剂。普通一切。是为主也。即彼一切各各别。故是伴也。伴不异主。必全主而成伴。主不异伴。亦全伴以成主。主之与伴互相资摄。若相摄彼此互无。不可别说一切。若相资则彼此互有。不可同说一切。皆由即主即伴。是故亦同亦异。常知主中亦主亦伴。伴中亦伴亦主也。故一理融通十门具矣。故知此理尘尘具足念念圆融。无有一法而非所被。如华严经云。时彼普救众生妙德夜神为善财童子。示现菩萨调伏众生解脱神力。以诸相好庄严其身。于两眉间放大光明。名智灯普照清净幢。无量光明以为眷属。其光普照一切世间。照世间已入善财顶。充满其身。善财尔时即得究竟清净轮三昧。
第2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