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学一点诗词歌赋>第1章
有没有这样一个问题:有些剧作家由于对政策了解不够,对生活不够熟习,戏是写出来了,改了又改,演员有意见,导演有意见,朋友们有意见,各方面有意见,只得全力以赴的再改下去,来容纳龄方面的意见。力量都花在这上边,而把语言的艺术性忽略了。我个人就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根据大家的意见改了,十之八九不如原句。一改之后,只求思想正确,无暇顾及语言,而思想与语言骨肉相关,不可分离的。
假如有上面这种情况,我希望今后各方面提了意见之后,再给剧作家一些时间,经过思考之后再改,不要一个人提了意见,就很紧张。有时候,戏上了,深夜十二点,忽然来了个电话,说:“这句话不太好吧!”就连夜找演员商量改词。这样匆忙修改出来的语言还能好吗?因为一句词儿,原来作者写作时是有一种系统的思想在支配的。
还有一个情况:作者太忙了,人离开了,为了接受各方面的意见,导演、演员改动了两句,如田汉同志的《文成公主》,忽然戏里有个老太婆说了句:“哟,你瞧!”“哟,你瞧!”这是现代北京老大娘的口气,怎么由唐朝的妇女说出来呢?!这有点滑稽。田汉同志的语言本来文艺性很强,这一改就残破了。
改是完全可以的,希望今后不要随便改。应该给予作者较长的时间好好考虑,把语言尽可能弄得更好些。
还有这样的情况:一个戏故事性、舞台技巧都很好,就是经不起看第二遍,当你第二次闭着眼睛琢磨舞台语言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味道。为什么当初又能让它同观众见面呢?因为舞台技巧和故事性不错,所以读剧本时听的人也觉不错,就是没考虑到剧本语言在舞台上的文艺性,也没考虑到虽然票卖的不错,文武带打也很好,语言却是干巴巴的,没有味道。这种戏演到一个时间,再拿下来,加加工,告诉作者戏是有了,就是语言不够味,要作者注意通过语言提高剧本的思想性、艺术性。只讲语法正确,缺乏回味是不够的。
现在剧评家很客气,不去提、也不好意思提这个问题。我希望剧协组织内部座谈老老实实说真话,帮助作者提高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好让观众欣赏语言之美。
剧作家应该如何培养,这也是个问题。年青的剧作者除了写剧本外,会不会作诗?散文写得如何?有没有广泛的文艺修养?我认为要专拿写话剧来练习语言是不够的。郭沫若、田汉、曹禺同志他们的文学艺术功夫是很深厚的。都是先有诗词歌赋的才能和修养作基础。郭老语言的根底就很深,田老的旧体诗是我很佩服的,丁西林、曹禺同志对外国的作品如莎士比亚等名家的语言很有研究,能阅读原文,精通翻译。
常常听到十五六岁的小孩说:“我也要写剧本!”也可能写出了戏,语言却是干巴巴的,一句凑一句,变化很少。光靠写剧本练习语言是不行的。应该先有文学语言的基础才行。《文成公主》、《蔡文姬》有许多优美的诗词,如果是某些作者就不能动笔,要歌不能写歌,要诗不能作诗。话剧的语言,有人认为全是白话。这是误解。不少老作家的语言运用了古典语言的节奏,抑、扬、顿、挫,铿锵有声,很有韵味。
希望剧协、文联组织大家补课,练功。青年剧作者有才能,语言功夫还不到家,就可以请名家来念念,分析优秀的戏曲、话剧剧本。诗、散文也要能够对付。这样才能在语言上提高。
我说的都是老实话,要帮助青年作者提高,请一批老先生教教诗词歌赋,找几个古今中外的好剧本批注一番是很有必要的。